我國金融體制將如何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增長
- 發佈時間:2015-11-12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舊的發展優勢已經逐漸弱化,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全面確立。中國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事關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因素。
不久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國發院)、經濟學院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5年第三季度)上,專家學者針對我國金融體制如何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增長,以破解創新驅動發展資本短缺的困局,直抒胸臆,提出了頗多有益的見解。
解決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難
“中國現在真正的問題不出在貨幣政策上,而是在金融體系上,因為我們的金融體系還是間接的,即銀行為媒介的金融體系,那就必然創造出一系列的杠桿。”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率先指出。
近日,由國發院發佈的《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資本錯配與扭曲的成因與破解思路》報告稱,我國最基礎和重要的實體經濟部門——製造業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以大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提供間接融資形式的短期貸款。中國銀行體系新增貸款中的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國家制定的重點基建項目,惠及民生的重要領域項目、各種類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走出去”的重點項目以及上市公司和大型國有企業。而由於中小微型的製造業企業獲得的中長期貸款比重相對很低,普遍面臨融資貴、融資難的現象,並且獲得的銀行貸款多以短期為主。據實地調查,在56家受訪的中小微企業中對超過一年期限的長期貸款需求是54家,而獲得這類貸款的只有兩家企業,23家獲得的是短期貸款。
現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缺的並非是否存有足夠金融資金,而是維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長期資本和創新資本,當前其核心困境是維持發展所需資本的長期化和實際獲得資金短期化之間的錯配和扭曲,換言之,就是中國當前缺乏某種適宜的金融機制,將社會儲蓄資金有效轉化為維持當前階段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消除“影子”銀行與“僵屍”企業
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製造業相關産業普遍出現了企業償還負債能力的弱化以及相當比例“僵屍”企業的典型現象,使得中國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企業處於風險暴露期的特定階段,顯著加大了現階段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短期貸款傾向及更高風險溢價索取的要求。
影子銀行體系以及民間非正式金融體系的盛行,不僅僅推高了中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且加劇了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所需求的長期化和所獲得貸款資金短期化之間的內在矛盾。而正式金融體系發展的滯後以及政府控制帶來的資本市場發展不足,迫使中國實體經濟對影子銀行體系以及民間非正式金融體系的高成本融資形成一定程度的依賴性。
《報告》提出,通過對中國銀行體系禁止發展直接融資方式的管制政策逐步解除,鼓勵銀行業的混業經營以及直接融資方式的創新舉措,可能是目前情境下從根本上解決銀行體系的短期資金和實體經濟長期發展資本之間內在矛盾的可行思路與破解途徑,從而構建真正適宜於實體經濟特定發展內在需求階段以及轉型升級特徵的金融體系。
破解創新驅動發展資本短缺困局
目前,中國已進入依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創新研發活動以及專利産業運用活動,均迫切需要具有長期性質的資本資金加以全面扶持和激勵。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大銀行體制以及金融抑制政策帶來的短期貸款的偏好,嚴重不適宜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發展需求,在房地産泡沫等高利潤行業並行的條件下,激勵企業將各種生産資金與利潤從實體經濟部門轉移到房地産泡沫行業、股市以及高利貸行業,從根本上抑制了實體經濟企業投資于創新研發活動等高端競爭力的內生動力,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造成了突出的抑制效應。
如何解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的長期發展資本短缺困局呢?
《報告》提出,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定背景下,通過容忍和鼓勵中國資本市場的全面發展乃至適度的泡沫化,對創業板、新三板以及主機板市場適當容忍一定程度的泡沫性。適當鼓勵和加快創業板、新三板市場、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張,建議考慮在京津翼等核心區域板塊設立創業板和新三板市場,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動力。而我國巨大的經濟發展區域性格局以及發展差異顯著的區域板塊可以為此提供獨特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基礎支撐條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