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全可靠之大成 繪核電創新之藍圖
- 發佈時間:2015-11-12 01:30:4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讀: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引起了全球範圍內對核電安全的高度關注。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正是科技部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堅持安全第一的要求,也是推進我國核電廠安全與可靠性方面的科技創新與工程化技術開發,保證我國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科技部于2011年1月批復的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核電行業首個、也是迄今唯一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從事核電領域的環境安全評價、材料分析測試、裝備運作在役檢測、核電站壽命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術研究與服務。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研究中心”)依託國家大型央企——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下屬蘇州熱工研究院組建。定位為中廣核核電運營技術平臺的蘇州熱工研究院(以下簡稱蘇州院)已有近四十年的建院(所)歷史,以持續提升核電站安全性、可靠性為目標,以設備管理為核心,以提升核電廠的WANO(世界核運營者協會)業績指標為指引,按照中廣核“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戰略,採用線上和離線方式,為運營核電廠提供技術支援與服務,同時也面向核電行業提供技術支援服務。
守護核電安全 讓天更藍水更清
確保核安全,不僅是核能行業對行業,也是對國家、民族,甚至是人類的鄭重承諾。作為我國核電行業首個、也是迄今唯一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科技部于2011年1月批復建設。從批復時間點上,側面反映了我國對核電安全發展的重視程度與戰略前瞻,從頂層設計著手持續保證我國核電安全運作。
多年來,我國核電安全運作業績繼續保持國際先進水準,其中中廣核的大亞灣核電基地更是長期保持50%以上的運營指標進入世界前1/10的優秀水準。作為中廣核核電運營領域的唯一技術平臺和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託對象,蘇州院經過30多年的發展與積累,一直致力於我國核電運營技術服務、提供核電機組的安全分析、十年定期安全評審、核島在役檢查、性能試驗、狀態檢測與評價、重大技術改造、設備變更等全過程、全方位的運營技術支撐和支援。蘇州院不僅承擔著中廣核核電“大技術部”的技術管理職責,還持續服務於其他核電集團,守護我國核電安全。因此,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樣被寄予了厚望,以確保我國核電運營業績持續保持世界先進水準,守護這方天藍水清。
資本熱捧,我國核電安全運作業績保持世界先進水準
發展核電,公眾最為關心的就是安全問題。2014年,中廣核的核電安全運作業績繼續保持國際先進水準。其中,大亞灣核電基地六台成熟機組57%的WANO(世界核運營者協會)指標進入世界前1/10的優秀水準,近幾年新投産的5台新機組53%的WANO指標進入世界前1/4的先進水準。全球64台同類型機組連續安全運作天數的第一名長時間位於大亞灣核電基地。同時,中廣核在建的核電工程安全品質進度總體良好。在建核電機組20萬工時安全事故率為0.014,處於世界先進水準。五大在建核電基地的國際安全標桿評級持續向好,紅沿河、陽江、防城港達到7級,邁入先進值行列,寧德、臺山達到6級,保持良好。
2014年中廣核旗下的核電板塊中廣核電力在香港上市,在超額配售後募集資金高達約282億港元,是2010年10月以來至發行上市當日的“集資王”,得到全球頂級的主權基金及長線基金不限價認購。近14萬名香港公眾超額認購達到286.3倍,凍結資金超過3500億港元,是2010年以來港股的“凍資王”。資本市場看好中廣核電力的股票,非常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對中廣核電力安全運作體系、水準和紀錄的充分認可和信心,同樣也從另一面,反映出對蘇州院運作技術服務水準的高度認可。
創新引領,核電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
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核電技術的基礎上,中廣核通過再創新,按照國際最新安全標準,基於成熟堆型實施改進形成了自主品牌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ACPR1000,該技術具備三代核電主要安全技術特徵,滿足中國最新核安全要求,目前已在陽江5、6號機組和紅沿河5、6號機組上使用。同時,中廣核與中核集團共同研發完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使我國核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在設計創新上,華龍一號提出“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貫徹了縱深防禦的設計原則,其安全和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準,並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産權。
此外,中廣核在應急電源、應急水源、嚴重事故緩解等方面也不斷改進,形成了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DCS)、非能動應急高位冷卻水源系統等一批對提升核安全有積極意義的重大創新成果。2012年底,中廣核通過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成功研發了首套核安全級DCS——“和睦系統”。該系統的研製成功,讓中廣核成為全球第5家、中國首家掌握該技術的企業。作為核電站最關鍵的“中樞神經”,和睦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對核反應爐進行保護和控制,實時監控核電站運作過程中的各個參數,自動判斷運作狀態,一旦出現異常,該系統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安全停堆,避免對外部環境造成影響,對於保證核電站安全、可靠、穩定運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12月,中廣核承擔的核電站非能動應急高位冷卻水源系統在大亞灣核電基地通過國家能源局驗收。據介紹,中廣核研發的該非能動應急高位冷卻水源系統中的水箱儲水量達5200立方米,可在極端自然災害引起的事故工況下,滿足堆芯、乏燃料水池超過3天的非能動補水需求。該系統的成功研發,標誌著我國核電站安全水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文化入魂,核電人永遠堅守的核安全底線
核電發展過程中,沒有安全,就沒有核電的一切,核安全是核電人永遠堅守的底線。安全確實已經成為中廣核人共同默認的假設,成為中廣核文化的魂,並影響著大家日常的行為。比如,在開會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宣佈安全規定和安全提示,告訴大家一旦發生火災等突發事故,逃生通道在哪。又比如,不論是乘坐中廣核的大巴還是小轎車,每個人都必須繫上安全帶司機才會發車,即使是小車後排的乘客也一樣。
1995年2月4日,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完成首次換料大修、進行反應堆控制棒落棒試驗時,工作人員發現,在53組控制棒中有7組落棒時間與驗收標準存在偏差,介於2.287秒至3.17秒之間,超過2.15秒的驗收標準。當時法國專家評估後認為,這一試驗結果未超出安全裕度,從安全形度是可以接受。但大亞灣核電站管理層明確表示,原因不明,堅決不能讓電站帶著缺陷投入運作。為了查清原因,剛剛商運一年的大亞灣核電站付出了機組停運5個月的代價,停運一天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接近1000萬元人民幣。
安全在中廣核是最高的準則,任何時候,都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中廣核人心中的核安全文化內涵豐富:首先,核安全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核電從設計、設備製造到施工、統建、安裝、調試,再到運營,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其次,核安全離不開系統的、嚴格的安全管理。要在各核電站實施縱深核安全管理體系、全員核安全文化、獨立的安全監督體系、經驗反饋體系、核應急響應及處置體系等,通過推進安全標準化和安全標桿建設、安全品質標桿班組建設、領導幹部以身示範等方法強化安全管理。第三,核安全離不開安全文化的建設與培育。核安全文化是潛移默化的,要通過持續的核安全文化建設,讓安全成為大家自覺的行動和心中默認的假設,任何時候都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
安全守護,戰略層面推動核電規模化發展
根據我國向國際社會做出的公開承諾,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20%左右,這意味著屆時非化石能源的供應量要達到12億噸標煤左右,而核電裝機規模則需要達到1.5億至2億千瓦,才能填補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生物等非石化能源發電缺口。
截至2014年底,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22台,總裝機容量2029萬千瓦,核電發電量佔全國總發電量僅2.4%,若要達到世界平均水準的12%,則應從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明確核電在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中的支柱地位,實現核電在我國的規模化發展。
目前,我國核電已經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經過近30年不間斷的發展,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創新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具備了規模化發展核電的技術能力。同時,我國已形成較強的産業鏈配套能力,我國核電裝備製造産能已達10~12台套/年,工程建設能力可以滿足30~50台機組同時建設。此外,人才培養和儲備體系不斷完善,近10年來各核電企業持續培養了大批人才,很好地滿足了我國核電研發設計、工程建設及生産運營的需要。核燃料供應保障充分,近10年來幾家主要核電企業在海外鈾資源開發方面持續取得突破進展,完全能夠滿足後續核電規模發展的需要。
我國核電行業首個、也是迄今唯一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作為我國核電行業首個、也是迄今唯一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瞄準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技術國際前沿,以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技術的核心——核安全分析與評價、環境影響分析與應急、關鍵設備可靠性保障、可靠性檢測和維修優化、核電廠壽命評價與管理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於我國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工程應用。
工程研究中心以國家核電産業政策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依託,以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為目標,通過行業資源整合、專業人才凝聚、先進技術聚集,對與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息息相關的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等展開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技術和新成果,對提升核電行業安全及可靠性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帶動核電設備製造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提高核電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三年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已經成為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領域一流的研究開發平臺、成果轉化平臺、資訊與技術交流平臺以及人才培養輸出基地,為我國核電行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五大關鍵技術領域搶佔制高點
據蘇州院院長王安介紹,工程研究中心經過三年建設,圓滿出色地完成了《計劃任務書》規定的全部任務,主要考核指標全部超額完成。通過科技創新攻關,圍繞工程研究中心的五大關鍵技術領域,建成了環境檢測實驗室、電氣與絕緣實驗室、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實驗室、振動測試平臺、流體加速腐蝕試驗平臺、安全分析平臺、焊接實驗室及在役檢查裝備和技術中試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累計承擔了各類研發項目76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等縱向項目35項,包括863計劃項目1項、973計劃課題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或子課題)2項、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或子課題)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等。三年中,24個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29個科技成果通過行業鑒定和認可;申請專利166項,69項專利獲得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的授權;獲得軟體著作權登記17項;在核心期刊或重大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15篇,其中SCI/EI收錄計39篇。
核安全分析與評價方面,工程研究中心首次建立了一體化概率安全分析(PSA)模型,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水淹、火災、地震PSA技術路線、流程和方法。其中,內部水淹PSA模型實現了外部事件PSA技術零的突破;內部火災PSA模型是國內首個在運核電廠的火災PSA模型;地震PSA模型是國內首個詳細、完整的地震PSA研究模型。在此基礎上,編寫了能源局PSA技術標準,形成了我國首份權威的核電廠功率工況一級、停堆工況一級、內部水淹、內部火災、地震PSA等技術標準。
環境影響分析與應急方面,工程研究中心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全範圍嚴重事故管理導則(SAMG)的結構框架,成功研發了全範圍嚴重事故管理導則,構建了核電廠嚴重事故管理導則研製、培訓和實施的完整體系。“基於操作干預水準的核應急決策支援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核事故後果評價與輔助決策一體化平臺”分別通過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鑒定,為築建核電廠安全縱深防禦體系提供有力支撐。針對具有典型環境特徵的我國內陸核電廠址,開展了內陸核電廠環境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分析,先後完成了“內陸核電廠址小靜風條件大氣擴散規律”“核電廠低放廢水在地表水體中稀釋擴散”“放射性核素在水-懸浮物-沉積物體系中的相互遷移”“放射性核素對非人類物種輻射影響”“內陸核電廠排放氚對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影響”等專題研究,提出了內陸廠址環境適應性改進要求與建議,極大提升了社會公眾對於我國發展內陸核電的信心。
關鍵設備可靠性保障方面,工程研究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核島關鍵設備/部件的工藝評定和設備鑒定技術的研究和實踐,填補了我國核島關鍵設備工藝評定和設備鑒定領域的空白,制定的技術規範和標準已被業內廣泛接受和使用,有力推動了核級設備國産化的進程。工程研究中心開展了核電汽輪機焊接轉子技術研究,依託相關研究成果,我國已成功製造首套核電國産化焊接低壓轉子和首套國産化焊接高中壓轉子。
可靠性檢測和維修優化方面,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製出適用於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穩壓器等關鍵部件共計三大系列七套涉及超聲、渦流、射線、視頻檢測的在役檢查裝備,其中包括國際首臺反應堆壓力容器接管焊縫射線檢查專用裝備。在役檢查關鍵瓶頸技術的突破改變我國在役檢查裝備研製技術受制于國外少數核電公司壟斷,全面提升我國核電在役檢查自主能力,完善核電産業鏈,確保我國核電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核電廠壽命評價與管理方面,蘇州院作為國內最早專業從事核電廠老化和壽命管理研究的機構之一,核電廠壽命管理、壽命評估、材料鑒定、設備失效分析、腐蝕檢測及評估、延壽與退役等技術方面的系列研究及開發,在核電廠壽命評價及管理技術領域走在了國內前列。為有效保證核電廠全壽期內的安全運作,2012年發佈的國家核安全導則《HAD103/12 核動力廠老化管理》中規定,核電廠應採用系統化的方法,集中資源重點關注那些對核動力廠安全運作有不利影響且對老化敏感的系統和部件(SSCs),同時還應關注那些雖然本身不具有安全功能,但其失效會妨礙其他SSCs執行安全功能的SSCs,因此必須對這些重要SSCs的老化有效的加以管理,以確保在整個電廠服役壽期(包括延壽期內)能保持所要求的安全裕度。
工程研究中心一直提倡建立“開放的創新共用平臺”,通過與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核電廠、設備製造廠等開展了聯合技術攻關、核電人才培養等多種形式的緊密合作,如與煙臺臺海瑪努爾核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核能裝備材料及應用技術研發基地”,進一步完善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的一體化創新服務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技術和新成果,引領和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
産學研用一體:40項成果轉化+7項産業化應用+6項示範工程
工程研究中心不斷深化科研院所體制與機制改革,積極主動探索産學研用一體的發展模式,切實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三年建設中,工程研究中心以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承包等形式承接的橫向委託項目累計達268項,40項技術成果得到轉化與應用,其中成功實現産業化應用7項,建成有代表性的示範工程(項目)6項。
電廠需求與定向研究方面,工程研究中心以提高運營電廠“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環境保護”為目標,以“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為準則,通過核電安全運營戰略專項任務、專項技術研究、關鍵技術預研、AP1000和EPR核電技術轉讓消化和吸收的研究工作,開發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技術與成果,培育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競爭力。比如,針對運營電廠運作期間出現的TOP10難題,開展專項研究,最終向運營電廠提出系統解決方案。
市場前瞻與成果轉化方面,工程研究中心在電廠需求明確的基礎上,成功地提升了成果轉化的效率與品質。作為運營電廠技術服務平臺,則緊密圍繞電廠安全運作的市場需求,具有對市場的前瞻性;作為研究院,則具備對核心技術的洞察力。工程研究中心牽頭承擔國家863項目“壓水堆核電站長壽期運作關鍵技術研究”,與北京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原子能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開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十分注重聯合材料製造商(如一重、上海寶鋼),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測試平臺優勢,一方面評價材料性能,另一方面與企業做好反饋溝通,幫助製造企業提升工藝水準。同時借助中心自身優勢,推廣相關技術成果在中廣核(大亞灣、嶺澳)與中核(秦山)電廠的實際工程應用,形成了項目産學研用良性迴圈的研究與創新機制。
産業化應用與工程示範方面,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製或聯合研發的“核電廠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系統”“核電廠放射性熱點截留可移動裝置”“蒸汽發生器水沖洗設備”等新産品實現了批量銷售,打破了工程研究中心成果推廣以軟技術服務為主的單一模式,標誌著工程研究中心進入了産業化新階段。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有代表性的示範工程(項目)6項,其中包含國家能源應用技術研究及工程示範項目2項,通過在示範電廠開展多重外部災害疊加分析和應對措施研究、核級焊接材料國産化開發及應用研究、百萬千瓦級核電廠在役檢查裝備開發及技術應用研究等項目,為後續的成果推廣和技術輻射積累了寶貴的工程實踐。
標準建設與成果推廣方面,工程研究中心充分發揮電力行業核電標委會依託單位、國家核安全局技術支援單位等優勢,積極參與國家核電標準制修訂,成為國內在核電標準領域的重要技術支援機構之一,並將國家/行業標準作為成果轉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將技術成果和技術經驗通過標準形式予以固化並推廣應用。另外,通過研究核電發達國家的核電廠壽命管理政策、標準體系,分析我國核電的實際情況,工程研究中心在我國相對成熟、系統地安全監管法規體系基礎上,提出完善核電法規標準體系的建議。2011—2013年,累計有7項國家標準、95項行業標準獲得批准發佈。
目前,工程研究中心已基本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運作,營業收入逐年遞增,2011年為9208萬元,2012年為17978萬元,2013年達到25296萬元。通過成果轉化、工程化應用、標準建設,在保證核電廠安全運作、降低核電機組建設及運作成本、延長核電廠使用壽命、突破制約核電自主化和國産化瓶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升核電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帶動核電相關産業的發展、提高核電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行業人才培養:打造專業、高效、優質的關鍵技術團隊
工程研究中心依託蘇州院建設,採用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模式運作和管理,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中心現有工程技術人員433人,形成了一支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合理,多學科交叉,具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
科技人才建設是工程研究中心規劃建設的重點,按照“核心專業技術骨幹→資深技術專家→集團核心領域首席專家→集團型號首席專家→國家級科技人才”的科技人才職業發展模式。為匹配公司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中心通過組織機構建設、資源配置優化、人員效能提升,建立一支專業、高效、優質的核電技術人才隊伍;通過引進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創新管理模式,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建立與公司戰略發展和經營環境相適應的選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堅持以“自身培養為主,積極引進為輔”的原則,理順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健全公司培訓體系,夯實培訓能力,逐步建立與公司學科建設和業務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培養專家團隊和技術領軍人才,為公司戰略實現和業務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工程研究中心除了打造內部專業團隊外,還致力於國內核電技術人才培養,實現國家級研究中心更深層次的戰略意義。其下屬核電培訓中心為核電領域知名的基礎教育基地及專項技術培訓機構之一,建立了“功能表式”的《技術培訓手冊》,涉及核電從業員工崗前培訓、核安全與核質保、在役檢查與性能試驗、環保與化學、設備老化與壽命管理、系統工程、再製造與電力安全、設備監理與工藝評定、設備檢測與安全評定等技術領域,總計11個專業大項、近30個專業分項、約140門培訓課程。2011—2013年間,累計受訓總人數達4732人次,為國內核電行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院長訪談:“核安全文化”特色的工程研究中心
核電安全永遠是核電發展的焦點,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我國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技術的創新發展戰略,現已形成“行業資源整合、專業人才凝聚、先進技術聚集”的良性迴圈,提升了中心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影響力。
管理創新
中心定位清晰,目標明確,參照現代企業管理體系的架構施行管理,實行“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作機制。通過管理創新,形成“行業資源整合、專業人才凝聚、先進技術聚集”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以人員聘用與崗位管理為核心的用人機制、以獨立經營為基本原則的資産及財務管理機制、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考核分配與激勵機制、以交流協作與行業服務為基本形式的開放共用機制、以項目為紐帶的利益分享機制、以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運作保障機制。
專業打造
工程研究中心以核電站需求為導向,將專業能力進行全面梳理,全力打造運營技術平臺核心技術能力,其中2013年評審通過的24項待建核心技術和17項數據平臺按計劃推進,2014年新評審21項核心技術,其中16項通過評審並立項建設。
工程研究中心緊密圍繞運營電廠需求,以提高運營電廠“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環境保護”為目標,以“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為準則,提升蘇州院的運營支援核心能力,夯實“核心技術、數據平臺、試驗(實驗)平臺、專業隊伍”技術基礎,形成CPR/ACPR/AP1000/EPR/華龍一號等核電運營技術能力,打造老化和壽命管理、設備可靠性、運作技術、配置管理、核安全與質保、環境保護與輻射防護、在役檢查與性能試驗、再製造與監理八大業務板塊,做強中國廣核集團運營技術支援平臺。通過核電運營戰略專項任務、專項技術研究、關鍵技術預研、AP1000和EPR技術轉讓消化和吸收的研究工作培育蘇州院的核心競爭力。在許可證延續、十年定期安全審查、運作安全管理、設備管理、機組性能提升、監檢測技術、環境監測與評價等技術領域形成技術優勢,樹立核電運營技術品牌。
市場先鋒
工程研究中心在保障在運核電機組安全穩定運作的同時,依靠核心技術,培育核心競爭力,要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王安院長認為,關鍵是要“有堅持、有提升、有創新”:
一是堅持市場化意識,就是以客戶為導向。我們要為電廠業績著想,扛起運營技術平臺責任。不堅持客戶導向,我們已有的市場也會丟失。
二是提升核心技術能力,以核心競爭力促品牌。要打造品牌,必須先有“品”,再有“牌”。作為致力於核電運營技術專業化的公司,我們的“品”重點是核心産品、核心能力和工作業績。“沒這個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兒”,我們必須把自己的“金剛鑽”打造好。
三是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創新其一是指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驅動作用,其二是指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必須創新思維,才能符合中廣核“多基地”“多技術路線”的快速發展形勢和實現“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多基地管理要求。
最後,市場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必須要切實做好隊伍建設,蘇州院是一家科研服務企業,無論是能力建設、市場開拓還是科技創新,都離不開人。公司通過關愛員工,做好員工培養,關心員工生活,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文化融合
工程研究中心扮演著兩種角色:核安全文化踐行者與核安全守護者。作為核安全文化踐行者,潛移默化的核安全文化建設,直入人心的核安全文化認知,自覺默認的核安全行為準則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員工舉手投足間更顯沉穩。作為核安全守護者,技術研究則是瞄準國際科技前沿,致力於我國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的創新研發、成果轉化和工程應用,打造核安全分析與評價、環境影響分析與應急、關鍵設備可靠性保障、可靠性檢測和維修優化、核電廠壽命評價與管理五大技術領域,形成核安全的另一道有力的保護屏障。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核安全重於泰山。”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肩負著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重任,只有不斷創新求變,以核電安全運營技術核心能力作為支撐,通過科技創新引領業務發展,樹立蘇州院“重技術”“講文化”“有品牌”的“金字招牌”,在自身打造“百年老店”的同時,也為支撐核電百年基業做出貢獻。相信,堅持工程研究中心戰略定位和實現路徑,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核電運營技術研究院的目標指日可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