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子顯微鏡“變身”立體微雕機

  • 發佈時間:2015-11-12 01:30:2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常麗君)最近,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特的、製作三維結構的方法,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發出的電子束做“雕刻刀”,做出的三維結構不僅有精細可控的形狀,而且大小只有幾奈米。

  雕刻結構以一種完美的、晶體排列的形式向外生長而成,保證了整個材料有著一致的電子和機械性質。由於雕刻品的精細程度達到單個原子水準,這一技術在製作微晶片等功能性奈米設備方面極為有用。該研究負責人阿爾賓娜·玻利謝維奇説,這種方法能讓他們以更高精度做出更小的結構,更主動地控制材料性質。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研究人員發現這一方法純屬偶然。當時他們正在觀察一片有瑕疵的鈦酸鍶薄膜,樣本底層是晶體態,上層是非晶體態。當電子束穿過時,材料發生了變形。玻利謝維奇説:“當我們把非晶體層放在電子束下時,好像促進它向更完美的結晶態衍化,電子束確實起了這種作用。”

  利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射出電子束通過一塊材料,這有點像光刻技術,但光刻只是改變材料的表面。而用精確控制的電子束,“我們能深入塊狀材料內部改變其結構,就像在一座山下面挖隧道,或建一棟房子。”該實驗室的斯蒂芬·傑西説。

  研究人員用超級電腦所做的理論計算和模擬表明,在“雕刻”過程中,電子束把能量轉移給了材料中的個別原子,而不是加熱材料的某個區域。玻利謝維奇説:“我們用電子束給系統注入了能量,輕微加快了它的衍化,如果不用電子束推進,時間長了它自己也會如此變化。”

  新方法為那些研究材料特徵與厚度關係的科學家提供了一條捷徑。使用該方法不僅可給厚度變化不均的樣本成像,還能給樣本增加厚度,同時觀察發生的情況。在奈米科學中,縮小材料有時會讓它們表現出與大塊材料不同的性質,而新方法能控制這一點,讓研究人員確定在哪下手,怎樣彎曲材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