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血拼還須擦亮眼警惕“雙十一”陷阱

  • 發佈時間:2015-11-11 22:30:3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政 張遙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每年“雙十一”都是網購血拼日,但同時也是“假像”叢生時。假貨品、假促銷、假折扣、假信用、假銷量、假維權……種種“假像”防不勝防。今年“雙十一”,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了防範措施,監管部門也發出消費警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些措施有助於保障消費者權益,但要根治網購“假像”痼疾,需從監管協作、大數據打假等多方著力,也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並積極維權。

  貨真嗎?價實嗎?“買買買”裏“假像”多

  “雙十一”因為半價折扣等極大激發了人們的網購熱情,“零點搶購”“秒殺”“買買買”幾乎成為網民狂歡。然而每年“雙十一”巨大的成交量背後,卻隱藏著種種“假像”。

  ——假貨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一直是消費者抱怨網購的最大“槽點”,“雙十一”更是這一問題的集中爆發時點。國家工商總局公佈的2014年下半年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監測正品率僅為58.7%。國家質檢總局在去年“雙十一”前針對網路銷售的兒童玩具、服裝、鞋類、背提包和小家電開展了産品品質專項抽查,經檢驗,問題産品佔到26.1%。

  ——假促銷、假折扣。每年“雙十一”,消費者都會發現商家存在“先虛抬專櫃價後降價”“折扣備貨很少”“優惠注水”等問題。天貓方面表示,今年截至11月5日,累計已有2萬多個“雙十一”商品因為價格問題被刪除、取消參加“雙十一”活動的資格。

  ——假信用、假銷量。根據信用等級、銷量排名下單是不少“網購族”規避上當受騙的常用辦法,然而每到“雙十一”,虛假交易刷單刷好評、惡意炒信等行為便大行其道,原本客觀的信用評價大量“注水”,反而成為吸引消費者“上當受騙”的陷阱。

  ——假承諾、假維權。電商産品維權本來就比較難,“雙十一”血拼之後遇到問題要維權更是難上加難,為了吸引消費者,一些電商平臺、網店便大肆給出“包退包換”等虛假承諾和維權資訊,等真正遇到問題,承諾、維權便都成為“泡影”。

  監管警示、電商送險

  有助今年“雙十一”消費者避開“假像”陷阱

  為了在“雙十一”釋放消費潛能,政府監管部門與電商平臺推出一系列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措施,目的是提醒、幫助消費者避開層出不窮的網購“假像”。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日前就規範網路零售價格行為,向網路零售經營企業發出提醒書,要求在網路上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標價內容要真實明確、清晰醒目,價格變動要及時調整。禁止利用虛假的或者容易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進行交易。“雙十一”前夕,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到阿里巴巴集團調研時指出,電商平臺要依法開展經營、規範商戶的經營行為,把好主體準入關,審查平臺內經營者資質,使惡意商鋪、失信者和侵權者得到應有懲戒。

  各大電商平臺在“白熱化”競爭的同時,紛紛推出了正品保險、便利退貨等措施。天貓攜手保險公司相繼推出“天貓正品保證險”等一系列保險項目,如果消費者在天貓平臺購買到假冒商品,將無條件獲得退貨退款支援,並可以獲得4倍賠償。

  京東、蘇寧等電商也都有類似保障措施,“購物送險”正逐漸成為電商最新標配服務。

  根治網購“假像”痼疾,監管需與時俱進

  業內專家認為,面對種種網購“假像”,消費者要“擦亮眼”,電商平臺要“把好關”,政府監管更要“給上力”,跟上網購快速發展的步伐,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工具,創新監管方式。

  最好的消費維權是從源頭上打擊制假售假,風起雲湧的大數據以及日漸成熟的政企聯動讓源頭打假成為可能。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網際網路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要求加強跨部門、跨地區和跨境執法協作,提升監管能力和技術水準。積極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加強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資訊技術在網路交易監管中的研發應用。這將成為治理網購“假像”的有力武器,也是今年“雙十一”送給消費者的政策“紅包”。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認為,國辦的新規為治理網購“假像”明確了方向,但提升“買買買”背後的維權意識仍是每位消費者的“必修課”。“消費者要留存單據、積極舉報,政府加強監管、企業加強自律有時候需要消費者去激活、倒逼。”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電商行業應該有自律平臺,對賣家售假、投訴情況建立‘黑名單’,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約束機制,讓賣家不想、不敢售假。”

  “電商平臺掌握著大量的數據,一旦監管部門與他們實現資訊共用,對打擊網路售假以及源頭查處會有質的提升。”杭州市質監局副局長羅林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