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網際網路+找到一條農業致富路

  • 發佈時間:2015-11-11 08:30: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網際網路+農業正在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時代潮流和必然趨勢。前不久,在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農業廳主辦、北京美果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組織實施的第十二屆中國武漢農博會“網際網路+農業”創新論壇上,現場參與研討的嘉賓們各抒己見,聚焦網際網路與現代農業的融合。

  網際網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已融入到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和産業鏈。武漢市副市長劉立勇在論壇上表示,通過發揮網際網路在農業生産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整合作用,將網際網路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提高農業農村資訊化水準,形成更多的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有力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

  網際網路+蘊含無限商機

  網際網路+現在是個熱詞,+意味著什麼?受邀在專場論壇上作報告的農民日報社科教週刊副主任李麗穎曾深入研究報道過多個農業電商案例,她認為,網際網路+不僅僅是簡單地相加,真正的內部運算可能是×,帶來效率提升,也有可能是÷,讓步驟減少,甚至還可能N次冪,但只要是能夠和這個行業的完美融合,任何形式都有可能。

  李麗穎談到,網際網路+農業,首先要看農業生産的各環節以及農業産業鏈的結構。産前涉及農資行業的種子、化肥、農藥及農機等,産中涉及種植、養殖等生産行為,産後是農産品加工和瓜果蔬菜等生鮮農産品,整個過程又包括倉儲物流、金融等服務,這都蘊含著無限的商機和可能。當然也有商品的風險和倉儲物流的風險,以及技術服務等制約。

  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是促進農業升級換代的必由之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説,網際網路和農業進行融合的行動計劃應主要包括:網際網路加促進智慧農業升級,加農村科技和創新,加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加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加農産品品質安全,加生態農業建設,加智慧農村的綜合資訊服務。

  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用文明的商業和手段,賦予農耕文明新的活力。英國瑪格麗特亞洲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袁旭説,網際網路+就是+資訊、+分享交流,使交易互聯化。網際網路+農業,就是用網際網路的方式見證農耕産品資訊發佈,建設雲和數據的農業網路平臺,農業的篇章唯有在大地上譜寫才最優美。

  既要有網際網路思維又要懂農業

  互聯、互通、共用、分享,這都是網際網路思維下的一些特徵。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理事長鄭硯農看來,網際網路+時代的實質就是用網際網路的平臺技術來去促使傳統企業的升級和換代,把網際網路的思維融入到社會生産的各個領域,來促使它的商業模式創新。體驗經濟創造最大價值,要儘早地建立起企業和産品的品牌,農業企業家要會講自己的故事。

  網際網路+農業很多內容是必須要用實幹出來。大河套投資公司董事長慕朋舉説,既要有網際網路思維,又要懂農業,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自我革新能力,這樣內部成長的項目就不用投資人多操心。

  東方食業股權投資基金CEO王大為説,農業網際網路投資和傳統投資不同,農業必須靠時間積累,比如畜牧行業沒有七八年經歷不了週期性的波動,投資農業網際網路也要注意週期長這個重要特點。

  農業環節非常多,生産分散,消費多樣,安全保鮮的要求高,標準化程度低。武漢海吉星董事長王駿介紹説,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不同電商平臺可解決不同的問題,如解決交易過程中資訊不對稱、解決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和資金等問題。

  有地方特色、有品牌的農業小作物品類,相對比較容易短期獲得成功。黑土地集團CEO劉石説,但是大農業講究的是整體産業鏈和産業效益,應該是帶有半官方性質的經濟體。

  大數據導向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

  資訊不對稱是食品安全問題産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於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的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華中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何德華説,消費者知道産品從哪來的,生産者或者經銷商知道産品去了哪,可雙向追溯有豐富資訊的農産品在網路上一定會比其他普通産品更有吸引力。

  農業電商的開發依賴於大數據,對氣候、收成、市場的判斷,今年的農産品種多少,賣去哪,都要用大數據來説話。京東商城總部的發展戰略專家孫浩介紹説,可以利用電商方面的一些優勢,和商家一起鎖定消費群體,精準地做數據分析。

  未來農業方向一定是精準化定制化這個方向。雲農場合夥人姜積敏説,購買的農資,每次噴藥、施肥時間需要在平臺上記錄,掃一下二維碼就能看到農産品前後的過程。

  武漢市農科院院長吳大志表示,面對網際網路+農業時代,武漢農科院將加快創新創業步伐,實施建立可追溯互聯共用的農産品品質安檢資訊系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