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興美容火爆 監管卻存空白

  • 發佈時間:2015-11-11 07:54:00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唇”、“玻尿酸填充”、“注射溶脂”,如今京城大大小小的美容店都在操作這幾個新興的美容項目,更有人打著“日式韓式”的名頭標出上萬元的高價。但這些項目真的安全嗎,遇到問題如何維權?北京晨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由於2009年衛生部制定下發的《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對不涉及開刀的美容項目並沒有相關規定,消費者一旦遇到問題,很難快速有效地維權,只有將商家起訴一條路可走。

  現象

  新興美容花樣多 愛美者紛紛嘗試

  近年來,隨著美容技術的提高,美容院紛紛推出新項目來吸引顧客,而顧客們也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於面部皮膚保養,而是趨向對面容的“微調”,如文眼線、文唇、玻尿酸注射填充、溶脂針都是近期的“明星”項目。

  “想做素顏美女嗎?不用化粧也能神采奕奕。”這是一間美容機構在網上貼出來的廣告語,宣傳的是文眼線和文眉。記者走訪發現,文眼線、文唇受到上班族的青睞。“文眼線後就不用每天上班前再化眼粧了,省去不少時間,而且很自然,可以裝素顏。”上班族小敏稱,她辦公室內的五名女同事只有一人沒有文眼線,“身邊的年輕姑娘都嘗試了,我還想去文唇呢。”

  近期走紅的美容項目還有“玻尿酸填充”和“溶脂注射”。這兩項被愛美的女性戲稱為“斗轉星移”。玻尿酸填充可以將面部凹陷的地方或者是有皺紋的地方進行填充,使肌膚看起來更加飽滿。而注射溶脂則是將溶脂針注射到想要瘦的地方,溶掉脂肪,進而達到減肥塑形的目的。“為了把臉頰兩側的嬰兒肥去掉,我已經在美容院打了4針溶脂針。確實有變化,幾個朋友看到我都説臉瘦了。”在外企當行政秘書的黃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工作需要,形象要求很高,所以她願意花大價錢來對自己的外形進行“微調”。“現在這個項目特別火,我每次去注射還需要提前預約呢,不然得等一兩個小時才能排到。”

  探訪

  不動刀卻上醫用麻藥 看著心驚肉跳

  為了弄清這些新興的美容項目究竟是如何操作的,近日北京晨報記者以潛在消費者的身份走訪了多家美容院,在調查中發現,雖然這些項目均未直接開刀,但在操作過程中會使用醫用麻藥,操作過程也難説衛生,更無急救措施,讓人看得心驚肉跳。

  在一家可以做文眼線及注射美容的美容店內,記者以“看看再説”為由被店員帶入美容室內。此時一名注射玻尿酸隆鼻頭的顧客正疼得“嗷嗷”直叫,只見技師將一根細小的針扎進她的鼻尖,然後把針筒中略顯渾濁的液體慢慢推入,隨後慢慢揉捏她的鼻子。“這個步驟是將玻尿酸捏成型,讓它更好地和人體組織相互吸收。我知道雖然打了麻藥還是會疼,可你得忍住,要是捏不好,很可能以後的鼻型就是歪的。”技師一邊下手捏,一邊勸慰著忍著眼淚的女顧客。

  在另一間美容室內,一名顧客躺在床上,眼睛緊閉,眼皮上泛著油光,技師拿著文繡筆,在她的眼皮上一下一下地仔細畫著。記者注意到,此時該美容室並無任何隔離措施,店員及其他顧客可隨意出入。而在另一邊,一名技師將文繡筆蘸上粉色的顏料向床上顧客的嘴上扎去,剩下的顏料就暴露在空氣中,並未做衛生保存。

  一店員向記者遊説,做項目都會上麻藥,可以不用擔心疼痛。“我們這裡的麻藥都是進口的醫用麻藥,抹上一點你就會感覺眼皮麻麻的,沒什麼感覺。用針扎上去也只會有些刺癢,不會疼痛難忍。”她還給記者展示了她所文的眼線和眉毛。“我是特別怕疼的人,抹了麻藥之後也沒覺得忍受不了。但是要是説一點感覺沒有,也是騙人的。”

  記者看到,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名技師不時抬頭與其他員工和顧客説話打招呼,而她手中那根文繡筆就停在顧客的眼睛周圍搖晃。陪同顧客來的一女士幾次提醒她要小心,暫時停止操作時就把文繡筆拿得離顧客遠一些,無奈技師不以為然,沒有理睬。而正在文眼線的顧客則幾次要求技師停手,“不行,我眼睛太疼了,休息一下再文吧。”記者看到這名顧客不斷流淚,而且眼皮明顯紅腫。面對這樣的情況,店員似乎習以為常,只解釋為“她可能是比較敏感的體質,所以就算是抹了麻藥也會流淚,沒關係。”陪同她來的女士卻不斷念叨著:“我在一旁看著真是心驚肉跳,感覺一個不注意就會把眼睛弄瞎了。”

  質疑

  收費動輒近萬 從業人員大多無證上崗

  走訪中,記者發現這些美容項目價格並不便宜,尤其是一些美容店打著“日本溶脂”、“韓式半永久眼線”等“洋招牌”,更是將價格定在近萬元。而如“南韓老師親自設計”、補顏色、設計個性形狀等各種單項服務,還需再增加費用。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從事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必須同時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註冊機關註冊;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其中,負責實施美容外科項目的應具有6年以上從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負責實施美容牙科項目的應具有5年以上從事美容牙科或口腔科專業臨床工作經歷;負責實施美容中醫科和美容皮膚科項目的應分別具有3年以上從事中醫專業和皮膚病專業臨床工作經歷;經過醫療美容專業培訓或進修併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工作1年以上等。不僅如此,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須有護士資格,並經護士註冊機關註冊;具有兩年以上護理工作經歷,經過醫療美容護理專業培訓或進修併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護理工作6個月以上。

  但記者發現,美容院中的技師及學徒鮮有人具有從事相關美容項目的職業資格證,甚至一些護理工作的人員只是剛剛接觸這行的小工,更別提有護士資格。在一家金融街的美容院內,注射玻尿酸的技師坦言自己沒有國內的專業資格證書,不過號稱她的技術是在南韓學成歸來,“我臉上的針都是自己打,這不也沒事嗎?”而店內的護理人員更是初中文化程度,且從未從事過美容行業,“就是跟著老鄉一起來北京打工的”。

  維權

  店家多推諉 消費者吃啞巴虧

  記者發現,雖然像是文眼線以及注射美容價格不菲,但是仍不乏愛美女性前去嘗試。但在此過程中,她們也遇到了不少意外的煩心事。雖然此類美容項目屬於高消費,可一旦遇到問題,消費者維權卻是困難重重,店家更是“翻臉不認人”。

  案例1

  文眼線後角膜受損 被店家拉黑

  愛美的田女士日前就在北京西站附近一家美容店內進行了文眉以及文內眼線的項目。本來是為了漂亮省事,卻不想險些影響視力。田女士告訴記者,文眼線前,技師給她上了一些麻藥,隨後操作。在兩個小時後,美容完成,技師用棉花蘸著清水將麻藥清理。

  在文完一個小時後,田女士的眼睛紅腫流淚,隨後甚至無法睜眼。面對這樣的情況,技師卻稱因為她的體質差,才導致眼睛紅腫疼痛。由於疼痛難忍,田女士去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診治。醫生將其眼睛診斷為角膜上皮脫落,如果恢復不好可能會影響視力。醫生推測,造成角膜上皮脫落的原因是因為麻藥未清理乾淨,灼傷所致。

  “我兩周沒有上班,一共花了兩千多元醫療費。但是和店家溝通之後,他們只是説文眼線的錢就算了,但是要求我把文眉的錢補上。”田女士説,經過協商,店家依舊拒絕賠償和道歉,甚至將她的電話拉黑,並稱從未見過她。無奈之下,她也只能吃了啞巴虧。“真是後悔,不應該貿然去做這樣的美容。”

  案例2

  注射美容變乒乓臉 投訴未回復

  今年23歲的小悅原本光滑的臉,在注射美容後卻變成了明顯的“乒乓臉”。什麼是“乒乓臉”?這是美容師們對注射美容後一些消費者的臉上出現一個或多個鼓包所給予的形象比喻。小悅告訴記者,在兩個月前,她在建外SOHO內的一間美容院內在額頭上注射了5800元的玻尿酸針,用於消除抬頭紋。誰知道,沒過幾天,她的額頭上鼓出了很多個小腫塊,而且過了近一週都沒有消下去。

  “我嚇壞了,趕緊到醫院去看,原來是注射的玻尿酸根本沒有和我的身體組織融合。醫生説,注射進去的東西已經聚整合團,變成了小球,才導致腫成一塊一塊。”小悅説,為了將“乒乓球”從臉上取出來,她只能到醫院做了手術將裏面的東西取了出來。“總共休養了半個多月,才漸漸消腫。”現在説起來,她還是心有餘悸。“雖然當時注射的時候沒有開刀,取出注射物的時候卻還是挨了刀,想想真是後怕。”

  而小悅在維權的道路中更是不暢。“店家説我的額頭上冒出腫塊是因為我自身對於注射的玻尿酸沒有吸收,還離譜地歸結到我休息不好上面。在我做完手術後,更是不承認是他們的問題。”小悅説,店家一直不肯正面給她解決方案,更是不願道歉賠償。雖然,她事後向相關部門投訴,但是事情過去了兩個月,也未見回復。

  法規

  相關管理條例內容空白 維權難有依據

  北京晨報記者在北京市工商局網站上查詢發現,大多數的美容店只具有美容、美發資質。在這兩項中,並不包括文眉、文眼線、注射美容、溶脂注射等新興的美容項目。

  目前,對於醫療美容相關規定只有已于2001年12月29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討論通過、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2009年,衛生部根據管理辦法,制定下發了《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將醫療美容技術進行分級管理。記者發現,在目錄中依據手術難度和複雜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醫療意外和風險大小,將美容外科項目分為四級。一級:操作過程不複雜,技術難度和風險不大的美容外科項目。二級:操作過程複雜程度一般,有一定技術難度,有一定風險,需使用硬膜外腔阻滯麻醉、靜脈全身麻醉等完成的美容外科項目。三級:操作過程較複雜,技術難度和風險較大,因創傷大需術前備血,並需要氣管插管全麻的美容外科項目。四級:操作過程複雜,難度高、風險大的美容外科項目。文眉、文眼線、注射美容、溶脂注射等新興的美容項目並沒有收錄在內。

  對此,記者致電北京市衛生監督局,工作人員表示,對於文眉、文眼線以及溶脂針等這種不涉及開刀的美容項目,目前的確沒有相關的具體規定,無法按照《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來處理。“這些都是近幾年才開始在國內流行起來的新興項目,在規定中的確沒有涉及。近期,我們也接到過不少消費者的投訴。但是因為現在沒有相關的規定出臺,所以我們也無法對商家進行處理,只能讓消費者到法院對商家進行起訴。”

  鋻於此類情況,北京晨報記者諮詢了北京康普律師事務所吳立宏律師。吳律師表示,由於目前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消費者在消費遇到傷痛或者問題時,很難依據相關法規維護權益。“一般情況下,出現問題導致消費者出現病痛後,大部分消費者都會第一時間選擇就醫,但是往往這個時候就忘記留存證據。在病痛消失後才顧上找商家維權,但那時候取證已經很困難。沒有證據,消費者維權阻礙很大。”吳律師稱,由於目前只能按照民事糾紛到法院起訴商家,進而獲得相關賠償,希望可以提示消費者,遇到問題及時保留證據,第一時間向消費者協會等相關部門投訴。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張靜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