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生態 因地制宜
- 發佈時間:2015-11-11 01:00: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極端貧窮落後的麻山地區縮影——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龍坪鎮大關村,在不適宜人類生存之地開山造田解決了溫飽,在岩石縫中播撒綠色,讓石漠變成綠洲。大關人依託種植中藥材和經濟林、外出務工等,年每人平均收入從80年代初期的45元升到2014年的6208元。幹部群眾認為,作為我國西部喀斯特典型地區,大關村得以脫貧致富,最根本的是因地制宜,尋找適合的路子。
劈石摳土造水田 解決溫飽
地處海拔900多米的大關村曾經亂石林立,水源奇缺,耕地破碎。“土如珍珠,水貴如油,滿山都是大石頭”是大關的真實寫照。大關村支部書記吳吉文介紹,上世紀80年代大關還沒有一畝田,1270畝旱地分佈在180多個山埡、窩凼、陡坡的石旮旯裏,90%的山坡超過25度,全村找不到一塊超過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265戶人家共1200余村民靠在石縫縫裏種包谷為生。1980年,全村每人平均糧食僅130斤,每人平均純收入45元。“大部分人家過完年就斷糧。”
1984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何元亮組織召開村民大會,動員村民造田,“苦熬不如實幹,劈石摳土也要造出水田,有田就有活路。”當年春天,何元亮帶頭在自家門口的石山上放響了第一炮。造田需要工具,為湊錢買大錘、鋼釬,大關人把家裏能賣的都賣掉,連下蛋的老母雞也不留。沒錢買炸藥,就把鋸木屑炒糊,拌上硝銨自製炸藥。連土炸藥也沒錢制的,就把柴火堆在石頭上燒,燒燙石頭後潑上冷水,再一錘錘、一塊塊撬下龜裂的岩石。
大塊石頭砌田坎,小塊石頭填坑洼,一層層鋪平夯實碎石和泥土,再回填兩尺厚的泥土。泥是從石頭縫裏一點點摳出來,一些稍寬的石縫裏竟掏下去7、8米深。大關村委會副主任嚴文化介紹説,造一畝田,平均要搬動石頭800立方米,填土150立方米,投工500個以上。
從1984年到1990年,整整6年時間,大關人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胼手胝足造了200多畝稻田。1990年,國家開始實施“以工代賑”扶貧項目,大關人抓住國家扶持的機會,造田進度以每年百餘畝遞增。到1996年,大關人在亂石中劈石造田1200余畝,全村每人平均産糧540斤,溫飽問題得以解決。
岩石縫中播撒綠色 石漠變綠洲
70年代大關人“趕山吃飯”,砍盡山上的樹木種上包谷,然而,“種一坡,只收一籮”,第二年雨水一來,把山上的土衝沒了,村民再翻一座山,砍一片坡,種上包谷……造田時期,山上石旯旮中的泥土被摳出填田,原本生態脆弱的大關,許多地方變成如森森白骨般的連片石漠,長不出植被,也涵不了水。大關人想吃山泉得翻幾個山頭。村民吳有興説:“1998年時還很荒涼,山上的岩石是裸露的,一條狗跑到哪個山頭都看得見。”
後造田時期,大關種稻子缺水,何元亮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為了恢復生態,何元亮自己掏錢到四川買杜仲苗,並把苗木分給群眾,號召“養山”。
大關人吃夠了生態的苦頭,何元亮“養山”的號召一呼百應。村民嚴方琳説,家家戶戶上山種樹,中午也不下山,就像造田時那股勁頭。但薄弱的生態基礎決定了“養山”的艱難。羅甸縣林業局副局長歐國騰介紹,儘管大關人拼命在石縫裏種樹,但2002年林業局搞資源調查發現,大關仍有70%面積裸露,林地很少。
2002年,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在羅甸開始實施,何元亮帶領大關村人以驚人的決心和毅力,在岩石縫中種樹。縣林業局買來核桃、花椒、李子、香椿等耐旱、耐脊薄、喜鈣的苗木,免費發放給村民,幾年間,大關人把25度以上石旮旯全部退掉。除退耕還林工程外,大關人還積極參與珠江防護林、荒山造林、植被恢復等各項國家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
記者在大關村周圍山中看到,樹木如同大關人一般頑強,從石頭縫裏生長出來的灌木叢林將石頭遮擋得密密實實,不仔細看以為這些樹長在肥土中。大關的樹獨具特色,樹根、樹榦沿著石壁攀爬、蔓延,岩石上方的樹冠鬱鬱蔥蔥,遮天蔽日。
大關人十幾年間栽下的樹已成一個廣袤森林。如今大關村有林地3246畝,灌木林地35907畝,森林覆蓋率超過70%。村民王明華説,僅房後種杜仲,每年剝點皮就可以賣800多元。“大關人像護命一樣護林,十幾年來從未發生過山火。樹多成林,也成了天然儲水窖,有了常年不斷水的山泉,鳥類、猴子、甚至連熊都回來了。”吳吉文説。
選對“頭羊” 恢復生態 因地制宜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45元上升到2014年的6208元,依託種植中藥材和經濟林、外出務工等,大關村年每人平均收入穩步提高。受訪幹部群眾認為,作為我國西部喀斯特典型地區,大關村反貧困歷程具有重要啟示:
喀斯特地區農村發展,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選拔和培養好的村支部書記。貴州省社科院黨建所許峰博士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是選對“領頭羊”,不僅工作能力強,有帶領全村群眾幹實事的本領,還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水準、開拓進取精神,同時要能做出表率。
山區農民靠山“吃山”,森林資源越好,越能帶來好的發展前景。黔南州委書記龍長春説,山區如果僅“吃山”而不“養山”,森林一旦出現大面積毀損就會導致儲水能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種植和産出效益。生態被破壞的窮山惡水之地多數都是貧困地區,農民生活水準低,要改變也很難。山區應保護生態環境,讓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子孫後代謀福利。
喀斯特山區脫貧致富最根本的是因地制宜,尋找適合的路子。羅甸縣縣長楊興華介紹,大關的優勢是在山上“做文章”,山上種的藥無論是藥效還是價錢,都比大棚裏種的強,前些年種下的藥材如今已經給予大關回報。未來幾年,大關將借助現有的森林植被、喀斯特地貌在森林裏套種岩黃蓮、苦參等中藥材,大力發展山地生態林業産業、中藥加工産業,帶動村民增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