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鬆綁”盤活市場 消失的低價藥重現市場
- 發佈時間:2015-11-10 15:3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重慶11月10日電 (記者 劉賢)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佈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後,藥品特別是低價藥價格是否會出現大幅上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新網記者近來調研重慶市場發現,一定幅度的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利潤空間,讓廠商願意恢復生産低價藥,而民眾也能重新使用到常用廉價藥品。不過,監管部門也強調,取消政府定價,並不意味著藥商可以肆意漲價。
低價藥“有價無市”價格“鬆綁”引廠商恢復生産
解決民眾“藥價之痛”,首先要理清藥費中民眾負擔的部分是如何形成的,才能對症治理。對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處長宋大才認為,民眾感覺藥品負擔重不重,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因素,一是藥品本身價格的高低;二是醫院用藥行為的規範,即是否因病施治,用貴的藥還是便宜的藥;三是醫保支付水準的高低。
事實上,長期以來,一些低價藥往往“有價無市”,價格雖低但市場並無供應,醫療機構採購時有的“一藥難求”。主要是一些地方集中招標確定的採購價格,有的已經低於企業的生産成本,企業面臨“賣一盒,虧一盒”的困境。不改變這種狀況,就沒有企業願意生産,民眾在市場上只能購買價格更高的藥品替代。此外,由於“以藥補醫”機制的影響,醫院更願意多使用高價藥,這也是民眾感覺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4年上半年,國家8部門印發了《關於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決定從價格、招標、使用、支付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國家發展改革委隨即出臺了《關於改進低價藥品價格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對日均用藥費用較低的藥品(低價藥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價格,在日均費用標準內(西藥日均費用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由生産經營者根據藥品生産成本和市場供求及競爭狀況制定具體購銷價格。2015年6月1日起,進一步取消了絕大部分藥品的政府定價。
宋大才解釋,允許企業根據成本和市場供求及時調整價格,同時對低價藥品實行直接挂網,由廠家和醫院議價採購,能夠合理確定採購價格,保證企業有一定利潤,有利於恢復低價藥的生産。當有更多的企業生産低價藥後,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也有利於價格的理性回歸。
效果初顯 重慶藥品市場穩定
天聖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重慶的一家藥企。董事長劉群説,重慶地區複合維生素B的採購價格原來每瓶是1.5元(100片/瓶)。“1.5元肯定是生産不出來的,我們公司就沒有生産。現在漲到3.6元我們就計劃生産了,有兩三毛錢的利潤。”
目前,重慶地區低價藥已不再進行招標,而是直接在重慶藥交所挂網採購。此外,重慶在國家層面實施低價藥政策前,已先行在較低標準內探索低廉藥品價格保護。這些舉措效果明顯。重慶藥品交易所董事長劉高清介紹,目前重慶市場已有130多種停産的低價常用藥品恢復了生産供應。
宋大才解析,低價藥政策是一個綜合性政策,解決低價藥品生産供應問題,還要落實好鼓勵醫院使用低價藥的政策,以及在報銷方面支援低價藥的全額或高比例報銷,從而優化醫院的用藥結構,實現常用低價藥品“臨床供應有保障,患者和社會負擔有減輕”的目標。
記者從重慶的有關醫院和藥房了解到,自2015年6月1日國家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後,藥價有漲有落,總體上是穩定的。
和平藥房連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符偉告訴記者,公司有銷售、庫存的低價藥品種共848個。截至11月6日,低價藥調價品種有44個,其中漲價的有39個,漲幅平均約10%。
重慶市物價局副局長楊建立説,如果低價藥在市場的佔有率提高,即便有一定幅度上漲,對民眾來説也比購買高價藥更划算。
位於重慶主城區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三甲醫院,其藥品採購價格和採購難易程度具有一定代表性。副院長梅浙川告訴記者,6月1日後,醫院採購的絕大部分藥品價格沒有變化,少部分品種略有上漲,降價的品種也不少。醫院銷售的1495個品規中,價格上漲的有17個,平均漲幅約10%,價格下降的有95個。他表示,現在絕大部分藥品都能採購到。
政府履責 藥價“鬆綁”不等於放棄監管
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是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滿足社會需求,但並不意味著藥價可以肆意上漲。一方面,競爭性市場中,各藥企的競爭會使藥價回歸到理性水準。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也將加強監管,引導價格合理形成,對擾亂市場的價格行為,政府將依法嚴肅查處。
作為重慶市物價監管部門的負責人,楊建立解析,取消政府定價後,政府監管的重點由“管價格水準”,轉為“管價格行為”,將加強對藥品價格的監測,實時掌握藥品價格變化;同時將充分發揮12358平臺的社會監督作用。價格監測或群眾舉報發現有價格異常變動的,將開展專項成本調查,或有針對性地開展價格和反壟斷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