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凝聚更加磅薄的“綠色力量”

  • 發佈時間:2015-11-10 01:31:0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評

  一望無際的藍天,乾淨整潔的大地,清澈甘冽的飲用水……每一個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人,無不懷有這樣的生活期待。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歷史交匯點,行進在第一個“一百年”的決勝階段,展望未來,“生生不吸”的霧霾如何更少?“記得住鄉愁”的願景能否實現?

  這樣的疑問,在剛剛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能找到答案。“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綠色發展”成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議》中的“綠色氣息”,令人振奮。

  如果説30多年前,改革開放大幕初期之時,我們用超大規模人口、地大物博的資源礦産作為底蘊,抓住機遇,鑄造了中國經濟航船轟鳴向前的奇跡。那麼,在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幾十年之後,資源環境如何繼續支撐這麼大的經濟體量?“發動機”能否保持之前的強勁動力?則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成長煩惱”。

  事實上,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的“短板”。以水資源利用為例,我國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8%,正常年份缺水量相當於一個多三峽的總蓄水量。與這樣的資源缺口相伴生的,還有環境問題。無論是霧霾籠罩,還是城市擁堵;無論是河流污染,還是湖泊萎縮;環境惡化已經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日益成為人民的“心肺之患”。

  改善生態環境,事關全局,刻不容緩。由此,我們更能理解《建議》為何將“綠色發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位;我們也更能理解為何在多個方面都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否則,到2020年,即使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可霧霾卻沒有得到有效治理、水資源等越來越緊缺,人民怎能接受?國際又豈會認同?

  發展當然是硬道理。綠水青山更是金山銀山。很多地方和部門並非不懂“環境也是民生”這個道理,之所以會出現“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寧交罰款,不治污染”的情況,説到底,不還是擔心改善生態環境會拉經濟發展的“後腿”。其實,治理生態環境不僅有民生溫度,更有經濟效益,正在催生諸多的綠色産業。據發改委預計,到今年年底,僅節能環保産業産值就將達到4.5萬億元,相當於北京市全年GDP總量的兩倍有餘。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情況下,增加更多的“綠色動力”,累積更多的“綠色財富”,對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保證經濟行穩致遠,意義重大。

  “生態環境是一條大船,每個人都在船上,都不是旁觀者”。我們在環境上的欠賬並不少,要真正讓生態環境煥發新的活力,除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更全面的資源約束管理,更需要每個人的真心參與。正如《建議》所指出的,要“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當民眾的期待與國家的目標構成一個“同心圓”,這樣的融合必將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為“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凝聚更加磅薄的“綠色力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