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放棄中老年服裝 早市菜場成爸媽買衣主戰場
- 發佈時間:2015-11-09 16:39:00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愛美的胡阿姨想給自己挑件稱心的衣服,發現有點兒難。阿姨的要求聽上去不高:顏色亮麗一些,款式新一點兒,價格最好三五百元。但是對路的服裝實在不好找,看上眼的動輒1000元以上,價格便宜的款式又太老。
本報記者多路探訪調查也發現,很多大商場緊追青春時尚,中老年專櫃早已不見蹤影,部分賣中老年服裝的商場因為定價高而不受青睞,早市、菜市場、服裝批發市場等低端市場成了老年人購買服裝的“主戰場”。
探商場
老人服裝不好找
地點:豐台區新業廣場
位於東南三環分鐘寺橋外的新業廣場,是該區域首座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為一體的時尚生活購物中心。今年68歲的賈女士就住在附近。她常來新業廣場,興致卻從來不高,因為每次來逛街,不是陪兒女購物,就是陪孫子玩樂,自己在這兒根本買不到稱心的衣服。
“這個商場的前身是個家居建材大賣場,4年前要變成購物中心的時候,我還挺期待的,可開起來才發現,人家就沒打算吸引老年顧客”,賈女士帶著記者走了一圈,商場一層以服裝、鞋為主,還有零星的餐飲、化粧品、珠寶以及數位産品。二層南通道兩側基本上都是餐飲,東西通道和北通道分佈著不少服裝品牌,不過都是以兒童品牌為主,間或有幾家文藝范兒的服裝小眾品牌。走遍整個商場上下兩層,基本沒有看到老年服裝。“你説我有啥可逛的?”
老人嫌貴不願買
地點:華聯商廈石景山店
在華聯商廈石景山店,記者發現這裡的二層女裝部有幾家品牌還比較適合中老年女性。不過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專門的“中老年服裝”櫃檯或者商區時,不少售貨員都對記者的這個提法感到不解:“現在很多衣服中老年人都能穿,已經很久沒有特別強調年齡區分了,而且很多中老年人一輩子節儉慣了,衣服價格超過一兩百元都很難接受,要專門開個‘中老年服裝區’,估計根本就沒人買。”
記者在女裝部逛了逛發現,雖説大部分商戶都在打折,但折後的衣服價格基本也在四五百元以上,有的呢子大衣更是要千兒八百,“現在最好做的就是年輕女人和孩子的生意,中老年人都很樸素,有的看著衣服滿意,但轉了兩圈還是不忍心下手”,一位專櫃售貨員告訴記者,“老人自己逛的,能掏錢買衣服的真不多,但如果是兒女陪著一塊兒來的,一般能賣出去兩三件,現在中老年服裝的生意真不好做。”
而在萬達廣場的萬千百貨,記者發現,這裡同樣沒有“中老年服裝”專櫃,不過二層區域有一部分適合中老年女性的服裝,價格也更加高端,基本一件單衣打過5折後還要四五百元,不少櫃檯都是試穿的人多,購買的人少。
探市場
批發市場號碼全
地點:大紅門服裝商貿城
劉女士退休前是一名教師,至少5年前,拿著幾千元退休費的她還經常逛逛大商場,可這些年她漸漸發現,商場裏的衣服越來越貴,一件薄風衣動輒也要一兩千元。現在她逛得最多的地方,竟然變成了服裝批發市場和早市,在那裏,一條褲子只要三五十元,一件棉衣也不過百八十,而且加肥加大,號碼齊全。
週末早7時左右,記者跟著劉女士來到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熟門熟路的她直接把記者帶到了4層中老年服裝區。“這裡是早市,10點就關門了,所以看準了就要果斷買。”很顯然,她已經成了這裡的常客。放眼望去,在這個批發市場裏,和劉女士一樣的老同志還真不少,他們穿插行走在批發者的小推車和大包裹中,挑揀著甩貨筐裏10元一條的打底褲,15元一件的長袖秋衣,因為人流混雜,這裡的空氣並不通暢,但老人們並不在乎,逛得樂此不疲。
菜場裏面圖便宜
地點:方莊市場
方莊市場位於芳古路,是方莊地區最大的菜市場,也是比較集中的綜合市場,整個二層都是賣服裝等商品的。從方莊市場北側扶梯上二層,迎面就是一個商鋪的招牌:老年加肥加大。走進去一看,裏面的服裝確實以中老年為主,一件比較隨身的夾棉外罩,價格為150元。在這裡,即使體型偏胖的老人,也能找到適合的服裝。比如褲子,大多是鬆緊帶褲腰的,即使是傳統褲腰的,二尺八九褲腰的褲子挑選餘地也很大。
雖然沒有明確打出招牌,但在整個二層林立的鋪位中,大概有六七家商鋪都是以中老年為目標群體的。“生意還行,你剛進來,才走一撥人,站得滿滿的”,一位攤主邊整理衣服邊説,走貨量一直比較平穩,“老年人買衣服,不像你們年輕人愛上網,他們還是相信自己試穿的。”
聲音
商家:“賣老年服裝掙不了幾個錢”
“老年人有幾個舍得花錢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的批發戶小張用一句話就解釋了老年服裝的銷售現狀。小張在這裡幹了近10年,以前來他這裡批發老年服裝的還有商場的商戶,可這些年絕大部分都是網店店主或者市場攤販。“老年人節儉,一年到頭也買不了幾身衣服,而且定價還不能高,但房租在漲啊,賣老年服裝根本掙不了幾個錢,好多人就不幹了。”
一位商場管理者也表示,中老年人是非常“精明”的消費群體,他們要求服裝要價格公道,品質要好,款式要新。雖然中老年服裝還有市場需求,但銷路有限,老人很少會衝動消費,而且服裝穿著週期長,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幾年,同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大相徑庭。現在商場都在打造時尚特色,年輕消費者才是目標人群,因此也就漸漸放棄了中老年服裝。
老年人:“我們也有消費能力”
“雖然年歲大了、體形發福,但我們對買衣服還是挺講究的”,現在還在老年合唱團唱歌的張阿姨説,我們很注重形象,也有消費能力,就是找到一家稱心如意的服裝店太難。她告訴記者,每當換季時節,自己就要去服裝商場添置衣物,可每次買衣服都得花上半天甚至更長時間,“商場老年服裝專櫃太少,而且大部分服裝的尺碼都是比照著年輕人的身形,沒有考慮多數老年人的‘棗核’體形。”
支招
讓更多服裝企業參與定制
業內人士稱,大部分商場為顯示本身時尚的整體空氣,在服裝陳列上都淡化了年齡概念,不設中老年服裝專櫃,而是多以服裝功能來劃分購物區,比如男裝或女裝、運動休閒類服裝等。
另外,老年人消費非常理性,對購買服裝沒有衝動,“不熱銷,經營者自然就少”,這個行業看似潛力巨大,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賺錢,因此很少有生意人介入到這個行業。
“企業要根據老年人的身材來做服裝,滿足市場需求,比如型號、地域、消費心理等”,專家認為,目前多數老年服裝企業定位在中低端市場,這顯然引不起經營和購買的興趣。他建議,更多服裝企業應參與定制,建立定制渠道,樹立品牌,從而牽動中老年人的消費神經。
本報記者 葉曉彥 孫穎 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