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品質和效益放在首位推廣再生稻

  • 發佈時間:2015-11-09 08:30: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湖北再生稻生産歷史悠久,曾是全國主要的再生稻生産省份,在政府沒有大力提倡的情況下,不少地方的農民仍在自行發展。近年來,湖北通過高産創建、水稻集中育秧、産業技術體系等項目和技術措施,對再生稻的發展給予了扶持,再生稻面積呈現出逐年增加的勢頭。據2015年初步統計,湖北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達140萬畝。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表示,發展再生稻是湖北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內容,潛能很大。

  優勢

  每年可增産稻穀8.75億斤,增收10億元以上

  湖北傳統再生稻發展區域是光溫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餘”的地區,種植條件得天獨厚。戴貴洲介紹説,江漢平原、鄂東及鄂東南雨熱同季,年均氣溫16℃左右,無霜期240~270天,水稻有效積溫、年均日照時數、年降雨量充足,該地區種植一季中稻收穫後還有一個多月的光溫資源空閒,完全可以滿足再生稻生長需要。

  近年來,湖北省農業廳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圍繞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産,又做了大量針對再生稻高産栽培技術研發和高效模式配套等推廣工作,品種篩選、高産技術及機械化水準都取得了進步。通過選用再生率高的雜交中稻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可以縮小地區間的不平衡,縮小田塊間的差異,使第二季平均單産提高到300~350公斤。

  2014年10月,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為組長的專家組對湖北蘄春縣再生稻示範基地進行實割測産,第一季機械收割,再生季畝産383.4公斤,兩季畝産達到988.5公斤;第一季人工收割,再生季畝産425.1公斤,兩季畝産達到1030.2公斤。

  基於此,戴貴洲認為,從現階段來看,全省中稻面積常年在1800~2000萬畝,剔除收穫期較遲的油菜、小麥茬口外,全省可供發展再生稻的耕地資源在400~500萬畝,近幾年發展到350萬畝很有把握,僅這一項就可增産稻穀8.75億斤,每年可增收10億元以上。

  問題適合再生品種缺乏,機收不成熟

  經過多年的發展,湖北再生稻産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些不足。在戴貴洲看來主要有三個問題限制了再生稻的推廣。

  技術不到位。適合再生稻種植的品種缺乏,“頭季大穗、再生季多穗”的高産優質、再生力強的品種選育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栽培技術沒完全到位,還不規範。

  目前機收不是很成熟。隨著農村勞動力減少,再生稻要想大面積發展必須解決機收問題,現有普通收割機收割頭季中稻時,履帶會碾壓20%~30%的稻茬,導致頭季中稻機械收割比人工收割産量有一定損失,整精米率下降。

  品牌和産業開發還不配套。從再生稻的全産業鏈來看,産業開發沒有跟上,品牌創建乏力,企業帶動力不強,適合中高檔消費的綠色再生稻米宣傳行銷還不夠。此外,有部分地方沒有把再生稻作為一季糧食納入統計,各項措施特別是投入跟不上,還抱著有收就收、無收就丟的態度,沒有真正當一季莊稼種。

  前景

  適度擴大再生稻面積,推進産業化開發

  目前,湖北的雜交稻大多是優質稻,品質至少是國標三級以上,而再生稻第二季應比第一季高一個級別,要達到二級米以上,米質不好的就不要推廣。戴貴洲認為,再生稻的研發方向一定要把品質和效益放在首位,在第二季的時候做到少施肥,基本不打藥。

  戴貴洲説,湖北再生稻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進一步規範技術模式,實行全程機械化,加快專用品種的選育和推廣。要普及適度密植、高留茬等增穗技術,加強促芽肥等關鍵技術的應用,提高再生季有效穗數,研究解決機收等技術瓶頸,努力提高單産。要大力開展“油菜(肥用、菜用、飼用)+中稻+再生稻”高産高效種植模式、收穫模式等配套技術研究和推廣。要結合高産創建活動,建立一批“油菜(肥用、菜用、飼用)+中稻+再生稻”萬畝示範片。要創建村級百畝示範方、鄉級千畝示範片,示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

  目前,湖北省已在黃岡、荊州等地制定了促進再生稻發展的措施,要繼續研究支援再生稻生産的政策保障、物質保障和技術保障。加強與統計部門的銜接,把再生稻和早晚稻同等對待。

  戴貴洲表示,適度擴大再生稻面積,抓好再生稻生産,是兼顧國家需求和農業生産實際的有效途徑,是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要推進産業化開發,開展再生稻米品牌創建,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稻米品牌,提高湖北稻米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