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李佐軍:經濟發展動力是一個體系

  • 發佈時間:2015-11-06 09:09: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論經濟發展新動力(一)

  編者: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發展的動力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需要有理論上的思考與解釋。對此,長期研究發展經濟學的李佐軍博士有多年的探索。現將其成果陸續介紹給讀者,以供參考。

  發展動力是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幾百年來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現有理論還遠不足以解釋急劇變化且豐富多彩的現實,如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持續高速增長的動因就一直缺乏較系統的解釋。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過程中,面臨著兩個緊迫任務:一是管控好風險,使經濟向新常態平穩過渡;二是培育經濟新動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後者更決定了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前景。因此,研究經濟發展動力既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現實意義。

  在對經濟發展動力進行較系統梳理的基礎上,筆者對“三駕馬車”動力論進行剖析,提出取代它的“三大發動機”(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動力論,同時對對外開放、思想解放、地方競爭、人口紅利等相關動力問題進行分析,接著對“增長主義”進行評析,最後依據增長動力系統分析對“中國增長奇跡”進行解釋。

  □李佐軍

  經濟發展動力是一個體系

  要想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就必須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動力有清醒的認識。經濟發展動力是一個龐大家族,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必須説明的是,本文探討的動力是廣義動力,包括各種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嚴格説應為動因,為通俗起見用動力來表示。

  根據一般性和特殊性分類標準,我們可以將經濟發展動力分為“一般性動力”和“特殊性動力”。一般性動力是不同體制或制度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或地區都適用的動力。特殊性動力是部分國家或地區根據自身的體制特點和發展戰略要求所培育和選擇的動力。

  1.經濟發展的一般性動力

  先來看一般性動力。一般性動力又可分為“需求邊動力”和“供給邊動力”。需求邊動力就是所謂“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供給邊動力又包括“要素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産率提高”兩個方面。下面分別剖析一下“三駕馬車”、“要素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産率提高”。

  “三駕馬車”作為經濟發展動力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它們是以支出法核算的GDP的三大組成部分,即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二是屬於需求邊的動力;三是為短期動力;四是發揮動力作用依賴於政府的財稅、金融、消費和出口政策等;五是經常有副作用和後遺症。

  “要素投入增加”作為經濟發展動力可以從生産函數關係中看出。産量的增加一方面取決於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取決於生産率的提高。生産要素是指經濟主體可運用的資源、手段和工具,包括資本(含外資)、勞動或勞動力、自然資源(或自然力,可延伸到環境)、土地(有時可歸於自然資源,但它是一種特殊而重要且被人類改造過的自然資源)、技術、知識(與技術存在交叉但側重點不同)、資訊(與技術和知識有交叉,但也具有獨立性)等。有時,可將基礎設施也作為一種廣義的生産要素,也可將其歸於資本中。以上生産要素投入增加都能帶來産量和GDP的增加。中國過去三十多年來的高速增長與土地、資源、勞動力、資金等生産要素的大規模投入有很大的關係。

  “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作為經濟發展動力也可以從生産函數關係中看出。生産函數中産量增加不能被生産要素投入增加解釋的部分就是全要素生産率提高帶來的。問題的關鍵是決定和影響全要素生産率的因素又是什麼。筆者多年來將決定和影響全要素生産率的所有因素歸納為經濟發展供給邊“三大發動機”——“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對應著筆者提出的人本發展理論或“五人理論”中的制度引導人、分工安置人和資源裝備人),以與需求邊“三駕馬車”相對應。這三大發動機與新一屆中央政府強調的推進全面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是吻合的,簡單説就是改革、轉型和創新。

  其中,“制度變革”是最重要、最根源的發動機。因為其他兩大發動機——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都依賴於它,甚至“三駕馬車”、“要素投入增加”等都依賴於它。制度包括規則、組織和實施機制三個基本方面:規則又包括文化(無形規則或制度)、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等;組織包括黨、人大或議會、政府、政協、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企業、家庭和非正式組織等,根據新制度經濟學,市場也是一種特殊組織;實施機制是將規則落到實處、規範各個組織責權利關係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如自我激勵和約束機制、社會激勵和約束機制、司法和執法機制、政策制定和實施機制、權利分配機制、權力制衡和監督機制、考核評價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産權確認機制、價格形成機制、市場交易機制、市場監督機制等。

  上述各種制度表現形式又可組合出多種多樣的制度形態。古今中外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發展結果都是因不同制度組合帶來的。現實中的制度很可能是不合理、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故通過制度變革或制度改革或制度創新可以形成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高速發展就是制度改革帶來經濟發展的生動案例。同樣,未來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形成也依賴於制度改革。

  “結構優化”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結構優化包括産業結構優化、區域結構優化、財富分配結構優化等。産業結構優化又包括非農産業比重提高(即工業化)、服務業比重提高(即經濟服務化)、高新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比重提高、農業現代化等,也可以概括為産業轉型升級,總的結果是高附加值産業比重提高,進而帶來經濟效益或生産率的提高。

  區域結構優化又包括城鎮化(其實質是人口區域分佈結構優化)、城鄉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當人口和生産要素從較低生産率的農業和農村,向較高生産率的工商業和城市轉移後,國民經濟效率隨之提高,同時城鄉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會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提高國民經濟效率。

  財富分配結構優化意味著收入和財富從傾斜于政府向傾斜于企業和民眾轉變、從主要集中于壟斷行業向各個行業公平分配轉型、從少數人暴富向絕大多數人共同富裕轉變,這會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會有利於消費與投資的平衡,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不管是哪種結構優化,其實質是分工協作的深化,根據斯密的理論,都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産率。

  “要素升級”同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要素升級是指技術進步、資訊化、人力資本提升等。要素升級與要素投入增加有所不同,前者是指生産要素從低到高的提升或升級,即質的改變,後者是指生産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即量的變化。技術進步、資訊化、人力資本提升等要素升級,都是理論界已深入論證、現實中都不難感受到的提高生産率的重要途徑。

  2.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動力

  再來看特殊性動力。特殊性動力是部分國家根據自身的體制或制度特點,為了實現趕超發展、超常規發展、跨越式發展等戰略目標,主要利用一些特殊的制度、體制、機制和政策設計,而形成的經濟發展動力,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動力(經濟發展動力的一部分)。特殊性動力包括“價格機制動力”、“財稅政策動力”、“金融政策動力”、“土地制度動力”、“考核制度動力”等。

  “價格機制動力”是通過價格形成機制設計而形成的經濟增長動力。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商品和生産要素價格都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機制動力已內含在前述一般性動力中,不能成為獨立的特殊性動力。但在轉型國家特別是政府主導經濟的國家,商品和要素價格,特別是一些重要生産要素價格是由政府決定的,政府可以出於一些特殊的理由人為壓低生産要素價格(如資源能源價格、土地徵用價格、勞動力價格、資金價格等),從而達到將資源等要素過度利用、形成低成本競爭優勢、實現當前經濟高速增長的效果。

  “財稅政策動力”是通過財稅政策設計向經濟增長傾斜而形成的動力。財稅政策是規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民眾之間權利關係的制度設計,合理的財稅政策是“公共財政”,即“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是公共服務,嚴格控制行政事業費支出,將經濟建設支出交給市場。但在政府主導經濟的國家可以通過降低公共服務支出比重、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比重而實現近期的經濟高速增長。

  “金融政策動力”是通過金融政策設計向經濟增長傾斜而形成的動力。金融政策有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公平等多重目標。如貨幣政策的重點應是維護幣值的穩定,因為貨幣是社會最重要的契約,但現實中政府可能為了促進經濟高速增長而更多地發行貨幣。信貸政策本應主要規範金融機構與資金需求者之間的責權利關係,但政府可能為了促進經濟高速增長而促使金融機構過度放貸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國家的金融政策設計可以很好地説明這一點。

  “土地制度動力”是一種典型的中國特色經濟增長動力。中國有城市國有和農村集體所有兩種土地所有制,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二者的地位和權利是不平等的,即同地不同權不同價,城市政府和開發區可以在只給農民很低補償的情況下,將農村集體土地低價拿來,經過一定的土地整理後,再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高價轉讓出去,形成“土地財政”,再通過土地財政、招商引資等手段滾動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由此形成經濟增長的特色動力。

  “考核制度動力”是通過考核評價向經濟增長傾斜而形成的動力。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考核評價也應全面考核這五個方面。但在“以GDP論英雄”的考核評價制度下,地方政府就會將主要精力放在促進本地的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等指標的增長上。張五常所説的“地方競爭”帶來的經濟增長其實是由考核制度帶來的。

  上述動力家族的不同組合,可以解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效果,可以解釋同一國家或地區不同階段的發展差異,可以解釋為何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三駕馬車”並非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已成為社會各界分析和理解宏觀經濟的基本工具,既然是“馬車”,很多人很自然地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其實,“三駕馬車”只是以支出法核算的GDP三大組成部分,更主要的是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經濟發展的原因,更非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先來看看“三駕馬車”是什麼。

  首先,“三駕馬車”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GDP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和勞務的價值,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GDP核算有生産法或部門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生産法核算公式:GDP=總産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核算公式:GDP=勞動者報酬+生産稅凈額+固定資産折舊+營業盈餘,或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支出法核算公式:GDP=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或GDP=最終消費支出(含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含政府投資)+貨物與服務凈出口,即等於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之和。

  其次,“三駕馬車”只是影響GDP的需求邊因素。準確地説,消費、投資和出口應是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經濟發展確實離不開需求,價格就是由需求和供給共同決定的,沒有需求商品供給就會過剩,同時需求減少,價格就會下降,商品供給就會減少。但同時也要認識到,需求離不開商品供給,特別是離不開供給邊因素(指所有支撐商品供給的制度、生産要素和結構變化因素)。因為需求依賴於需求者的購買力,購買力依賴於就業、收入和保障水準等,就業、收入和保障水準的提高依賴於商品供給者(企業、農民和個體戶等)的供給能力或市場競爭力。供給能力的提高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新需求,如各種新型手機等新興商品的需求。“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在各種新産品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驗證。

  再次,“三駕馬車”只是影響GDP的短期因素。“三駕馬車”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理論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凱恩斯理論主要分析短期宏觀經濟波動。凱恩斯也説了,“在長期,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will all die),故他不太關心長期問題。事實上,拉動“三駕馬車”的凱恩斯宏觀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資政策等)也都是從短期考慮的,即主要解決短期的就業創造、GDP增長等。

  再來看看“三駕馬車”不是什麼。

  第一,“三駕馬車”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源動力。“三駕馬車”主要是結果,而非原因:消費是生産的結果,生産帶來個人收入,個人收入形成消費;需求意義上的投資也是生産的結果,生産帶來企業收入,企業收入變成投資;出口也是企業生産的産品外銷形成的。有了好的就業、收入和保障後,消費無需多慮;有了較高的利潤、産權保障、投資機會後,企業投資自會進行;只要産品有競爭力,出口就不難。經濟發展的根源動力一定來自於企業等經濟主體的積極行為及影響行為的制度和技術等因素。只有將制度理順和技術進步後,各經濟主體自會積極行為,競爭力自會提升,收入、利潤等自會相應增加,“三駕馬車”即自動前行。也就是説,不是“三駕馬車”,而是好的制度、人的積極行為和技術進步等,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源動力。

  第二,“三駕馬車”不是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動力。“三駕馬車”雖可以通過宏觀政策刺激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長,但只要宏觀經濟政策一緊縮,經濟增長就不可持續。而且,由於“三駕馬車”容易産生副作用和後遺症,在短期增長後需要消化這些副作用和後遺症,也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可持續的中長期動力只能來自於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只能靠制度變革、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如産業轉型升級)等。

  第三,“三駕馬車”不是經濟發展的獨立動力。“三駕馬車”要發揮作用,必須依賴於宏觀經濟政策。如消費的擴大依賴於消費稅收、消費信貸、“家電下鄉”等政策,投資的增加依賴於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和投資政策,出口的提升依賴於“出口退稅”等政策。事實上,各國在經濟危機或經濟下行時期,都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等,來拉動經濟增長。若沒有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三駕馬車”就動不起來。

  由於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等供給邊力量來拉動經濟增長短期難以見效,且主要要靠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三駕馬車”則可立竿見影,且政府大有可為,故政府常常將本來是非常時期的刺激政策當作常規政策來用了,而且會形成很大的依賴,以致欲罷不能。而過分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會帶來如下很多副作用和後遺症。

  一則強化了GDP導向。“三駕馬車”本來就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拉動“三駕馬車”的政策無疑都是衝著增加GDP去的。而社會需求是多元的,且GDP不能反映資源環境代價、社會公平和幸福指數等,因而過分依賴“三駕馬車”會使政府和社會掉入“GDP增長至上”陷阱。

  二則固化了政府主導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的主體應是企業和創業者,政府主要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但由於“三駕馬車”發揮作用對政府政策有很大的依賴,若過分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則必然固化政府主導經濟的體制,不利於轉變政府職能,不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三則增加了資源環境壓力。過分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必然會刺激消費,增加投資,擴大出口,必然會主要依靠大規模消耗資源能源,而非主要依靠提高生産率,來實現經濟增長。這會帶來巨大的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壓力。

  四則容易形成經濟泡沫。過分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就會採取超發貨幣、放鬆信貸、影子銀行、發行債券、增加投資等手段來推進經濟增長,就會對房地産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造城運動”、開發區建設等情有獨鍾,最後形成經濟泡沫。

  總之,我們不能否認,“三駕馬車”是經濟發展需求邊的短期動力,是經濟危機和經濟過度下行時期的重要政策選擇,但一定要認清它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中長期動力,過度依賴它會有很多副作用和後遺症。正確的選擇應是:讓其在經濟危機和經濟過度下行的特殊時期發揮應有的應急作用和撫平經濟波動的作用,只要當經濟進入正常軌道,就要及時擺脫對它的依賴,轉向主要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主要依靠企業和市場的作用,來實現持續、健康的經濟發展。

   “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

  長期以來,很多人根據宏觀經濟學特別是凱恩斯理論的基本原理,將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反覆在增加出口和擴大內需上做文章。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只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大發動機”是近年來筆者根據自己提出的人本發展理論(或“五人理論”,即滿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導人、資源裝備人、分工安置人),對經濟發展動力的新概括。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與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的釋放改革紅利、推進結構調整、強化創新驅動(簡言之,改革、轉型、創新)是基本吻合的。

  制度變革即制度改革,這裡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規、標準規則、政府等組織、市場機制、宏觀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無形制度、及其各種制度的實施機制。結構優化包括産業結構優化(新型工業化、産業轉型升級等)、區域結構優化(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消費結構優化(消費結構升級)等。要素升級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資訊化等。要素升級與要素投入有區別,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級則是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的質的提升。

  為什麼“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制度變革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經濟發展依賴於企業、創業者、勞動力、地方政府等各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各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依賴於好的制度設計,好的制度表現為權責清晰、責權利對稱、實施機制明確、各方共識度高的制度。長期看,制度是各方反覆博弈的結果,好的制度不會自動形成,需要通過社會主導群體良性博弈形成,特別是通過發揮執政者的長期理性和民眾的首創精神形成。

  現實中的制度常常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或者是單純追求GDP增長而忽視科學發展的,因此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改革,以使其變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制度。制度變革或制度改革可以通過四個方面釋放紅利或促進經濟發展:一是通過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紅利;二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民經濟的運作效率釋放紅利;三是通過促進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釋放紅利;四是通過改善或提升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釋放紅利。

  其次,結構優化是經濟發展的過程性動力。所謂“過程性動力”相當於經濟發展的“隨行加油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賦予發展動力。結構優化的實質是分工深化,分工深化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源泉。對此,亞當.斯密已有充分論證,簡單説就是發展取決於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取決於好的制度安排。在斯密看來,好的制度安排就是“看不見的手”,在我們現在看來,好的制度是“看不見的手”(市場)和“看得見的手”(政府)兩隻手的有效配合,即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結構優化是如何帶來經濟發展的呢?我們來看看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結構優化的表現。從分工角度看,工業化和産業轉型升級就是勞動力等生産要素不斷從較低效率農業部門向較高效率工業部門轉移、從較低效率工業部門向較高效率工業部門轉移的過程,其結果是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城鎮化就是人口和生産要素不斷從較低效率農村向較高效率城鎮轉移、從較低效率城鎮向較高效率城鎮轉移的過程,其結果也是經濟運作效率的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區域內不同地區分工協作的深化,進而共同提高效率、實現共同發展。

  再次,要素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生産要素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手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産要素從兩個層面起作用:一個層面是增加生産要素投入帶來經濟發展,如大規模增加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帶來經濟發展,另一個層面是要素升級(或提高生産要素的品質或檔次)帶來經濟發展。要素升級比較典型的表現是前面已提到的技術進步、提升人力資本、資訊化等。技術進步、資訊化,一方面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附加值,促進經濟發展。

  我們只要想想網際網路技術是如何極大地降低資訊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如何顯著地增加各種産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就可以感受到技術進步和資訊化的威力。人力資本既包括一般勞動力的人力資本,也包括企業家才能,人力資本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和企業家綜合能力的提高上,能力的提高無疑會帶來生産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

  上面分別對“三大發動機”為何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進行了簡要分析,這還不夠,還需要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從最簡化的生産函數關係式Q = f(L、K)中,我們也能看到“三大發動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産函數關係式左邊是産量Q或GDP,相當於衡量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右邊是勞動和資本等生産要素投入。表面看,在這個關係式中找不到“三駕馬車”的影子,但細一想就會發現,産量中不能被勞動和資本投入解釋的部分就是全要素生産率,隱含在f中,而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基本途徑就是“三大發動機”。而且,要素投入也受“三大發動機”制約,如資本既是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作為結果必受制度變革、技術進步等的影響。

  這裡必須特別強調的是,“三大發動機”並非是完全並行的,其中制度變革是根源性發動機,因為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兩大發動機都要受其制約和影響。在好的制度下,工業化、城鎮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都能得到順利的推進,反之在不好的制度下,則不能得到順利的推進。技術進步、資訊化等要素升級雖然也有獨立前進的動力,但總的來説也離不開制度,或受制于制度,如沒有好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等,技術進步、資訊化就難以取得進展。因此,發動“三大發動機”的關鍵是抓住制度變革這個“牛鼻子”,綱舉則目張。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向新常態過渡的關鍵時期,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向新常態過渡的關鍵,如何找準新動力又是尋找新動力的關鍵。找準新動力不能想當然拍腦袋,或僅根據經驗進行判斷,還要將找新動力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分析基礎上。過去一段時期,我們囿于既有的部分理論,將視野局限在需求邊短期動力——“三駕馬車”上,外需不行了,就擴大內需,投資不行了,就擴大消費,結果是過度依賴貨幣政策、金融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等來拉動經濟增長,雖然帶來了短期立竿見影的增長,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和後遺症,以至於現在不得不花較長的時間對前期刺激政策進行消化,不得不全力應對高房價、高負債、高産能過剩等經濟風險。

  鑒此,當前和今後我們要優先推進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的轉型,從主要依靠“三駕馬車”轉向主要依靠“三大發動機”,特別是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部署,緊緊抓住全面改革這個“牛鼻子”,推進經濟全面轉型,強化創新驅動,努力使中國經濟較快地進入到一個好的新常態中。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