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香港市場:資金去哪兒了
- 發佈時間:2015-11-06 08:32:3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的香港市場有些讓人費解。
一邊是,自2009年以來最洶湧的一次資金流入,正逼得香港金管局干預“停不下來”;另一邊卻是港股萎靡,恒指創逾兩年新低,成交一日比一日少,近期更已回到“熊市水準”。水漲船卻不高。涌港資金都去哪兒了?為什麼資金不願意買港股?
不過,4日,一篇央行行長周小川的署名文章被境內外各大媒體瘋轉,文中提到的“今年還要推出深港通”讓久旱的港股市場如逢甘露,恒生指數盤中一度急拉近800點,成交也再現“千億級別”。
對此,“港股市場其實不缺資金,只缺催化劑。資金都在伺機而動,深港通啟動、人民幣加入SDR、內地經濟見底、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等,都可能立刻打破港股悶局。”有市場人士表示。
“水”漫香江
香港正在經歷自2009年以來最洶湧的一次資金流入。
數據顯示,截至11月4日,香港金管局自9月份以來已經28次入市干預,注資規模累計已達到1556.26億港元,不僅遠遠超過今年二季度內地資金涌港期間的注資水準,也超過了2012年第三輪量化寬鬆期間的注資規模,目前僅次於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高達1763.16億港元的注資水準。
香港金管局“注資”,是指金管局在必要時,比如港元短缺及匯率觸及強方兌換保證水準等,應銀行要求,按7.75的匯率買入美元,沽出港元。沽出後的港元將計入持牌銀行在香港金管局所設的結算戶口,合計餘額稱為“總結余”,總結余同時也是港元貨幣基礎的一部分。
在本輪越來越大的注資規模的推動下,香港銀行體系的總結余也創下了歷史新高水準——截至11月4日,香港銀行體系的總結余規模達到4263.39億港元,而該數據的前期歷史高點記錄為2009年11月24日的3199.57億港元。
總結余的增加源於強大而持續的資金流入壓力。香港金管局將“資金流入壓力”界定為涉及貨幣兌換的港元資産(包括存款、股票、債券、物業及其他資産)的需求增加。換言之,若個人或企業持有港元資産的意願增加,通常做法便是在外匯市場把外幣兌換成港元存款,這些兌換後的港元存款,可以用來購買香港銀行發行的存款證、金管局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或者香港物業。
由於流動性氾濫,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頻發外匯基金票據來對衝,3日金管局宣佈,將於11月10日、11月17日、11月24日、12月1日和12月8日舉行的投標中增發總值350億港元的外匯基金票據,而這已經是該局自8月初以來,第三次宣佈增發外匯基金票據。此前金管局兩次增發的外匯基金票據總值均分別為200億。
港股從“天堂”回到“人間”
儘管香港正在遭遇“水浸”,但股市卻並沒有隨之“水漲船高”。
自內地股市發生異常波動以來,港股節節向下。從月K線來看,恒指從5月至9月已連續5個月累計下跌,10月份一度反彈,但成交卻沒有跟上,10月恒指反彈8.06%,而10月份主機板的日均成交量僅為788.25億港元。在過去兩個多月裏,港股成交只有9月9日和10月7日兩個交易日超過千億,上周,港股的日均成交回落至660億港元,其中上週五的成交甚至只有568億。
時間回到上一輪資金瘋狂涌港的今年4月份,當時內地資金南下投資帶動全球各地的資金流入香港,導致港元需求急速增加,並推高港匯,為了平抑匯價,香港金管局在15天內8次接錢,合計注資714.94億港元。港股市場在4月份不僅指數迭創新高,當月主機板日均成交量更是高達1981.43億港元。
而現在,由於市場不景氣,香港市場甚至再次出現股票相關的業務部門關閉、裁員。渣打上月26日就宣佈,分階段撤出股票衍生産品(包括窩輪和牛熊證)以及可換股債券業務,至少10個相關崗位將被裁撤,大約有30至40人受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一個“資金自由港”,香港是海外資金投資內地的窗口,同時也是離岸人民幣中心,這幾年常有資金持續流入的情況。以往每次熱錢大幅涌港,往往均伴隨著股市、樓市量價齊升的情況,這次資金涌入規模不小,但樓市、股市都很萎靡,很是反常。
跟股市一樣,不僅交投低迷,香港樓市價格也開始在走下坡路。10月2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當天進行的香港立法會答問大會上稱,香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房屋價格都開始下跌。摩根大通企業和房地産研究部門報告顯示,香港的住宅價格可能從2016年開始每年下降5-10%。瑞銀(UBS)則預測香港房價到2017年底將下跌25-30%左右。
不過,受“深港通年內開通”烏龍事件及“人民幣納入SDR”憧憬影響,恒生指數4日重新邁上二萬三,報23053.57點,大漲2.15%,成交重返久違的“千億級別”,達1120.96億港元。
資金去哪兒了
資金沒有流入股市及樓市,那麼,涌港資金都去哪兒了呢?記者採訪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認為,本輪涌港資金可能主要還在銀行裏“趴著”,等待投資機會。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2日指出,本輪資金流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於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個人及企業人民幣拆倉所致。也就是説,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改變,投資者轉換資産配置,將持有的人民幣轉換成與美元掛鉤的港元,使得港元需求增加,推動香港的銀行在外匯市場賣美元換港元,推升了港匯。
金管局數據顯示,9月份人民幣資金池跌幅已超過8%,香港金管局預計10月份贖回潮將會繼續,10月份人民幣資金池規模也將繼續縮減,但幅度會放緩。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除了人民幣轉倉資金外,本輪資金涌港也不乏歐美等海外資金,而且涌港資金並非完全沒有參與港股投資,只是比較謹慎,參與的資金量不大,投資偏短線。
10月上旬,伴隨資金涌港,在港上市的A股ETF、滬股通也曾出現資金流入的情況, 但資金又很快撤離。自10月16日以來,北向通道滬股通一直處於凈流出狀態,截至5日A股收盤,滬股通在連續13個交易日裏累計凈流出151.92億元。
“主要是市場對中國內地經濟、對中資股的信心仍有待恢復,此外,短期內,市場還存在美聯儲加息等不確定因素,所以大部分資金都在觀望。”有分析人士指出。
此外,有部分資金或流入了新股市場。上證報記者整理數據發現,近幾個月香港新股市場火爆,自2015年8月10日以來,截至11月5日,在港IPO的新股達25隻,部分新股的公開發售受到投資者熱捧。
以中再保為例,該股招股期間,招股首日便已足額,截至認購,香港10多家券商共借出逾233億港元的孖展金額,凍資739億港元,成為香港資本市場今年第4大“凍資王”。在港公開發售共接到5.5萬份有效申請,認購271.1億股,相當於可供認購的2.88億新股的93.97倍,最終發售價以招股價的上限2.7港元定價,集資凈額151.26億港元。
匯業證券分析師岑智勇指出,對於中再保之類的港股市場上較為稀缺的新股,海外資金都有配置需求,因此能夠吸引存量和增量資金入場。
此外,香港的創業板最近也炒風炙熱。近兩個月上市的應力控股、豐展控股、泰邦集團、立基工程式控制股等,均受到市場爆炒,股價一度飆升至超出配售價數倍至十幾倍不等,但隨後股價便出現斷崖式暴跌。其中,9月底在創業板上市的立基工程式控制股上市首日股價從配售價0.25港元一度被爆炒至14.88港元,漲幅高達5857%,但隨後股價一瀉千里,截至5日A股收盤時分,該股已回落到0.57港元。
此番市場異常也引來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證監會、港交所、經管局等相關人士均在不同場合作出回應,表示會密切留意市場極端行情,並檢討相關監管規則。
“港股市場其實不缺資金,只缺催化劑。資金都在伺機而動,深港通啟動、人民幣加入SDR、內地經濟見底、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等,都可能立刻打破港股悶局。”有市場人士表示。光大海外在其10月中旬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應留意深港通等可能導致的市場節奏改變,從而吸引存量資金加速入市的可能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