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繼承人之爭:幾大家族誰脫穎而出?
- 發佈時間:2015-11-05 07:06: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報業“豪門”《紐約時報》在20世紀60年代就是個上市公司,然而現在手握公司大部分股權的仍是100多年前買下《紐約時報》的大亨的後裔們,於是家族企業內常見的繼承人之爭,成了這個現代媒體巨頭的困擾。幾大家族分支都對掌舵企業未來表現出濃厚興趣。誰能脫穎而出?
家族“遺傳病”
猶太裔大亨阿道夫·奧克斯在1896年收購經營不善的《紐約時報》,之後不久就陷入誰來接班的糾結。
奧克斯膝下只有一位千金伊菲吉妮,但他從未考慮讓獨女繼承大業,候選人是兩個男人:外甥朱利葉斯·奧克斯·阿德勒和女婿阿瑟·海斯·蘇茲貝格。明裏暗裏的競爭搞得雙方身心俱疲。老人也曾幻想兩人攜手並進、共掌大權,但被蘇茲貝格潑了冷水。他告訴老丈人:“一家企業只能有一個老闆。”
老奧克斯決定不操心了,在1935年去世。他一死,伊菲吉妮成了關鍵一票。她選擇支援丈夫,阿德勒家的人一個個被迫出局。兩家從此不相往來好多年,而蘇茲貝格家族則得以穩佔《紐約時報》出版人大位連續80年。
到了今天,蘇茲貝格家族第五代已經長大成人,而現任《紐約時報》董事長兼發行人小阿瑟·奧爾斯·蘇茲貝格已經64歲,繼承權問題被提上日程。比起上世紀那場內鬥,這場競爭更多了複雜因素。上次只有兩雄之爭,而這回,第四代家族成員則不少手握公司重權,第五代27個年輕人中,25個都享有公司股權。
這些人都是伊菲吉妮四個孩子的後代,最激烈的競爭在兩個家庭之間展開:姓蘇茲貝格的和姓戈爾登的。三個最有希望的候選人是:現任掌門小阿瑟·奧爾斯·蘇茲貝格的兒子、現年35歲的阿瑟·格雷格·蘇茲貝格,江湖人稱“A.G.”;小蘇茲貝格異母姐姐凱茜的兒子、38歲的戴維·珀皮奇;還有34歲的山姆·多爾尼克,小蘇茲貝格表姐琳恩·戈爾登·多爾尼克的兒子。
出色的候選人
三位候選人都是家族第五代中的佼佼者,都是三四十歲風華正茂的年紀,也有名正言順的繼承權,猜他們的排位成了《紐約時報》集團內部人士一個樂此不疲的遊戲。
A.G.血統上無疑佔最大優勢。從他的外曾祖父老奧克斯往下,爺爺、姑爺、父親都當過發行人,而他是嫡子長孫,該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只是,21世紀不再是唯血統論的時代。儘管現任掌門小蘇茲貝格更屬意兒子來接班,也不得不受制于其他家族“長老”的眼光。
A.G.從布朗大學畢業後在《普羅維登斯日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身上並無豪門公子哥的傲慢浮誇習氣。不過他雖然作風謙和,他內心並非沒有雄心壯志。公司高管説他很少開懷大笑。私底下,A.G.曾向朋友解釋,他的有所保留和冷漠其實是身為名門之後的一種自我保護。“當你在5歲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報道你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隱私了。”
珀皮奇有哈佛大學MBA學位,商業經驗是個加分項:他曾參與經營頗有名氣的音樂教育機構,向音樂發燒友教授混音、搓碟技術。珀皮奇主要負責行銷,利用關係讓這家機構9次上了《紐約時報》的報道。2010年,他被召回家族企業,很快嶄露頭角。他成功推出《紐約時報》電子版付費訂閱業務並實現盈利,2012年夏又主導推出手機客戶端,將《紐約時報》往數字化方向又推了一把。在集團內,大家公認珀皮奇是個“數據控”,熟練運用網際網路行銷手段。
山姆·多爾尼克比珀皮奇早幾個月進入時報,當他的老本行——記者。他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有豐富的新聞業務經驗,曾當過美聯社駐印度記者,也為其他地方報紙工作過。他的父親愛德華·多爾尼克是成功的作家,弟弟也是一名小説家,山姆也對文學更感興趣。
工作不久,這三人都登上了新的臺階。2014年7月,A.G.被任命為策略部高級編輯。兩個月後,山姆則被任命為時報移動客戶端高級編輯。隨後,今年7月,山姆和A.G.前後腳升級為副主編。與此同時,為了補足新聞業務方面的經驗,從2014年3月起就開始擔任高級副總裁的珀皮奇,也在積極參加新聞選題會議。
“戴維、阿瑟和山姆都在為未來接任《紐約時報》掌門做相應的準備。”一位前高級編輯告訴《紐約雜誌》。現任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説:“我不想顯得一副公關腔,但他們三個確實都很出色。”
利益攸關的任命
根據公司規定,小蘇茲貝格可以擔任董事長直到70歲。他今年已經64歲,對自己的退休計劃和接班人選諱莫如深。相比之下,他父親阿瑟·蘇茲貝格(外號“重拳”)61歲時就任命他為發行人助理,等於明確了他的接班人地位,並在4年後把掌門之位——“發行人”的頭銜正式傳給他。
即使小蘇茲貝格自己,當初的繼承之路也走得並不順暢。他5歲時,父母就離婚了,他隨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儘管與生父感情上並不親近,他仍在14歲那年搬進父親家裏,與繼母和兩個異母姐妹同一屋檐下。他成年後,“重拳”著力培養他。
他的繼位資格也遭遇過質疑。《華爾街日報》在1996年1月21日的頭版刊登一篇報道,暗示當時已是發行人的小蘇茲貝格不會一道繼承父親“重拳”的董事長職位,而集團正在尋找家族之外的賢才來擔任下一代的領航人。
發行人和董事長這兩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向來是同一個姓蘇茲貝格的人擔任。這篇報道卻引用了來自家族和集團內部的消息來源,質疑小蘇茲貝格的領導能力。被援引的包括朱迪斯·蘇茲貝格,小蘇茲貝格的姑母,同時也是公司董事會成員,她説:“誰都可能當上(董事長)。”
這篇報道讓小蘇茲貝格頗受打擊。但不管如何,“重拳”只要和三個姐姐商量好,就可以決定把權力交給自己兒子。但現在的掌門人小蘇茲貝格需要考慮更多,畢竟家族開枝散葉,其間有著更為複雜的利益關係,而《紐約時報》的股份和紅利是其中最大的利益制衡點。
“我們在選繼承者的問題上需要很全面的考慮和嚴密的流程,”小蘇茲貝格今年6月在紐約城市大學一場活動上表示,“其中涉及董事會,整個家族還有管理層,因為,很明顯,選繼承者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
沒有“當仁不讓”
小蘇茲貝格曾表示,“我們對奧克斯和蘇茲貝格家族成員的承諾是,只要願意為《紐約時報》工作,只要有能力,就能留下。”
表面上是任人唯賢,大家“競爭上崗”,但暗地裏已有些刀光劍影。兩三年前,廣告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紐約時報》王位繼承人”、介紹珀皮奇的報道。文章發表後,據説另一位家族成員,2007年就在《紐約時報》工作的邁克爾·格林斯龐,走進辦公室質問那是誰的主意。一位執行主編回答説珀皮奇並沒有向他們提過,邁克爾吐了一句:“珀皮奇怎麼可以這樣呢?!”
《紐約時報》的一幫老臣一直幫小蘇茲貝格盯著A.G.的成長。2008年夏天,時任總編輯吉爾·艾布拉姆森上報小蘇茲貝格,是時候讓A.G.回《時報》工作了。A.G.在次年2月入職時報,在家族內部帶來了不小漣漪。
“重拳”的姐姐露絲與第一任丈夫本·戈爾登生了四個孩子:邁克爾、斯蒂芬、琳恩和阿瑟,他們對《紐約時報》的繼承權都並非雲淡風輕。
20世紀70年代,戈爾登家的男孩們找到舅舅“重拳”,希望在家族企業謀個好位置。但“重拳”給他們安排的都是二線崗位。戈爾登家一直對此忿忿不平。
“老太君”伊菲吉妮仍在世時,充當著整個大家族的粘合劑,所以幾家人嫌隙雖深,在大家長的威望下仍維持表面的和諧。1990年老太太去世後,大家便打起各自的算盤來。
琳恩·戈爾登就經常積極地向公司高層舉薦兒子山姆,確保兒子不受A.G.陣營的排擠。在A.G.回到《紐約時報》工作之前,琳恩就説服同輩的家族成員,一起制定日後遴選繼承人的流程,最後大家同意公司董事會成立“家族事業發展委員會”,以確保指定繼承人的情節不再重演。1996年,琳恩成為第四代中首位家族信託基金受託人;2005年,她進入《紐約時報》董事會。
2009年至2010年,A.G.、山姆和珀皮奇先後進入《紐約時報》任職。前高層向《紐約雜誌》透露,讓珀皮奇加入是邁克爾·戈爾登的主意,為的就是挑戰A.G.的“太子”地位。
用心良苦的“長老”
奧克斯-蘇茲貝格家族信託基金的8位受託人掌握著時報公司8成以上的B股股份,有權選舉70%的公司董事會成員。不同於A股股東,他們對公司所有重大事務都有表決權。這種雙層股權結構是許多家族控制報業集團的習慣做法,為的就是獲得社會融資同時保持家族對企業的控制權,如《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家族,擁有《華爾街日報》的道瓊斯公司幕後的班克羅夫特家族,然而它們後來都不得不把企業轉手他人。
為了讓這場繼承人之爭不那麼“狗血”,蘇茲貝格家族第四代的家長們也做了不少工作。第五代的三位掌門候選人被安排每月共進午餐一次,席間一起討論新聞選題。心理醫生凱瑟琳·格雷迪被聘為企業顧問,定期和三個候選人碰面,時不時和他們身邊的同事聊天,然後向家長們報告其動態。
2013年,艾布拉姆森讓A.G.負責一個數字化創新委員會。A.G.帶領他的團隊起草了長達96頁的《創新報告》,分析了時報落後於新興網際網路媒體的原因,並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2014年6月19日,A.G.把《創新報告》提交給董事會,大獲肯定。
《創新報告》改變了《紐約時報》的運營方式。珀皮奇的客戶端開發團隊雖然成功招攬很多用戶,對增加營收卻沒什麼幫助。山姆文筆好,但並沒做出太多看得見的業績。這麼看來,這場競爭中A.G.有很大勝算。
然而,家族信託基金的八位受託人,並不都支援A.G.上臺。戈爾登家在人數上佔優勢:山姆的舅舅邁克爾、舅媽特露迪、表兄海斯都是受託人。
另兩位受託人——小蘇茲貝格和妹夫史蒂文·格林支援A.G.。珀皮奇的主要支援者是他的父親喬。還有兩位受託人搖擺不定:第五代成員卡羅琳·格林斯龐據説可能傾向於山姆或珀皮奇;小蘇茲貝格的表弟詹姆斯·科恩則意向不明。《紐約時報》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你要是認為所有受託人都會投自己的兒子、外甥或者侄子,你就大錯特錯了。”
也許理想狀況是讓三個年輕人各司其職:A.G.當發行人兼董事長,珀皮奇當首席執行官,山姆則主管新聞業務。這樣既能發揮三人所長,也能避免家族分裂。然而這就打破了時報讓外人管業務和經營、保持客觀專業的一貫做法,何況,分權本身潛藏著風險,就像當初阿瑟·黑斯·蘇茲貝格告訴老奧克斯的那句話:“一家企業只能有一個老闆。”(沈敏)(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