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旅界大腕 峨眉山“論劍”

  • 發佈時間:2015-11-05 01:32:51  來源: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盧文軍 文/圖

  平安銀行行長邵平:

  城市中心打造文旅綜合體

  百姓家門口盡享品質生活

  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重點圍繞“十三五”規劃,研究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施路徑,全面提升人民生活的質與量。而服務於人們品質生活需求的文化旅遊産業,就是“全面小康”概念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援下,在文化旅遊消費快速增長的推動下,中國正日益成為“文化大國”“旅遊大國”“電影大國”,文化旅遊産業正走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作為一家快速成長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安銀行把打造“新常態”下的“新金融”作為發展目標,面向“醫、食、住、行、玩”等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的産業,積極助力實體經濟轉型發展。2015年8月9日,平安銀行成立銀行業首家總行級專業健康文旅金融專營機構——醫療健康文化旅遊金融事業部,打造面向醫療健康、文化旅遊業的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平臺。

  事業部匯聚國內頂尖文化旅遊企業,發起設立了“金橙文化旅遊俱樂部”,搭建起資源共用、合作交流的平臺,為會員提供“商行+投行、融資+融智、引資+引流”的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在首批吸納24個龍頭企業之後,又有24家企業加入這一陣營。未來,我們將不斷擴充俱樂部平臺,締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交流、發展、合作、共贏”的目標。

  事業部整合國內頂尖影視、旅遊、休閒、商業地産和消費資源,搭建了“平安文旅薈”平臺,在城市中心打造具有獨特時尚和藝術品位的文旅綜合體,在城市周邊新區構建集休閒、娛樂、旅遊、度假、消費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文化旅遊目的地,以此探索“平臺+生態+産品+網路”的立體化商業模式。

  當前,“平安文旅薈”首個項目——盛世中原項目已成功落地鄭州,未來,我們還將把這一全新的商業和金融業態複製到更多的城市,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健康快樂的品質生活。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中磊:

  “電影+旅遊”深度融合

  為娛樂行業樹立新標桿

  今天所探討的話題“融合”讓我想到今年最熱的一個符號——“+”,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商業思維、新的組合方式。受到網際網路+的啟發,華誼兄弟在今年也提出了一個“娛樂+”的概念,用我們所擁有的娛樂資源搭建一個高度開放的合作平臺。通過“娛樂+”這個概念,我們不僅可以清晰地為大家總結、呈現出華誼兄弟現在在做什麼事,而且讓我們對未來可以做什麼也有了更多思考。

  娛樂+文化旅遊,華誼兄弟是“文旅薈”的核心發起人之一。而華誼兄弟希望借助“文旅薈”平臺實現的,正是影視娛樂和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華誼兄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娛樂集團。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板塊就是用“電影+旅遊”的方式,讓光影記憶轉化為身臨其境的旅遊體驗。自2010年開始佈局實景娛樂業務,經過多年摸索,華誼兄弟已經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模式:憑藉IP生産能力和IP儲備,以授權合作的方式在項目落地前就收回品牌授權費,在項目建成運營後更有經營收入分成。2014年6月7日,位於海口的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正式開街營業,在僅開放1/3主要街區的情況下就已躋身成為年度遊客數量百萬級的火爆景區。

  當融合成為一種商業思維的時候,我們發現,跳出思想的禁錮,開放我們原本固守的圈子,與其他行業的優秀企業、優質資源深度融合、共同發展,企業的前景會有無限可能。我想這也是平安銀行創立“文旅薈”這個龐大的資源整合平臺的初衷。入駐“平安文旅薈”的平臺後,華誼兄弟的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有望實現更快速的佈局和增長。在不遠的將來,華誼兄弟建成營業20個實景項目的時候,假設一個地方一年有300萬遊客,20個地方就是6000萬遊客,如果包含門票、餐飲、購物,單客消費達到300元錢,每年就會帶來180億元的收入,屆時,將為中國的實景娛樂行業樹立新標桿。

  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東輝:

  旅遊將成為消費新亮點

  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旅遊+”是指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整合作用,為相關産業和領域發展提供平臺,提升其發展水準和綜合價值。旅遊+包括交通、休閒度假、養老養生、購物消費、房地産等行業。

  2014年我國旅遊人數達36億人次,增長10%;入境旅遊1.28億人次;出境旅遊首次突破1億人次大關,達到1.09億人次;全年旅遊總收入約3.25萬億元,增長11%。2015年預計旅遊39.5億人次,增長10%;旅遊入出境2.48億人次,增長4.6%,其中入境1.28億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出境1.2億人次,增長10%;旅遊總收入3.66萬億元,增長11%。

  從中國旅遊消費結構分析,2014年,旅遊景區收入2989億元,門票949億元,佔31.7%;餐飲657億元,佔22%;住宿569億元,佔19%;商品565億元,佔19%;交通(景區內及周邊)312億元,佔10.4%;演藝37億元,佔1.2%。在綜合旅遊消費中,直接屬於景區收益的比例較小,根據適當規劃和産品調整,景區收入提升潛力巨大,旅遊將成為國民經濟消費的亮點。

  目前,中國景區旅遊業仍以觀光為主,但逐漸向複合型旅遊發展;景區管理逐漸市場化,景區資源逐漸資本化;當下旅遊業存在著制約發展的幾個問題:景區自身産品及服務配套漸漸無法滿足遊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自然及歷史文化景區多數在政府手中,政府投入規模大但是經濟效果並不明顯,重復建設,近距離低水準;景區管理水準落後消費體驗較差,社會資本對於景區投資參與度較低等。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政府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採用多種方式支援民營資本進行産業投資。平安銀行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機構,已與東方園林控股集團在並購貸款和文旅産業基金等領域開展了合作。我相信,未來雙方的發展前景和合作空間值得期待。

  北京巔峰智業旅遊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諮詢顧問葛羿:

  旅遊投資沒有不好風景

  只有沒有運營好的項目

  旅遊産業,第一供給、第二配套、第三市場。投資是購買資源,是提供所有旅遊服務的投資,包括設施、旅遊交通,要依據不同的基本需求方向決定旅遊規劃的內容。

  旅遊投資更多的是基於旅遊消費價值的投資,長期價值的定義是消費價值的長期化,土地、空間、資源的唯一性。收益的條件也仍然是通過産業鏈服務、投資、建設、運營的組織方式進行傳遞,收益對於投資來説一定是建立在整個産業鏈不同端的重要環節,規劃要去發現設施運營收益權和市場組織收益權,如果規劃條件不能滿足相關投資人的收益權條件的話,規劃的實現幾乎為零。

  2009年以後産生的市場細分原則,就是你能做什麼、你有什麼、你得到什麼樣的市場。而不是統稱為旅遊目的地,目的地的形態、區域的覆蓋率、交通的可達性,資源的稟賦和消費的區隔造成了市場必須細分,所有的規劃必須要能夠準確定義旅遊項目,或者説旅遊目的地市場細分的判斷,旅遊投資不見得一定要把黃山買了,我們就是建立旅遊投資的區域優勢原則,無論資源稟賦在整個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比例中佔多少,只要有人口優勢、交通優勢、産品供給的優勢,某個區域獲得相對優勢就可以。潘石屹講土地開發的時候説沒有不好的地,只有不好的項目,旅遊也有這樣的原則。

  最終要關注的是城鎮化,旅遊的到達和公共服務的配套,做旅遊不僅僅是景區項目,很重要的是對周邊的公共服務能力相應的城鎮化的配置能力有所依賴或者有所投資。

  我一直在強調旅遊是長期投資,如何放大收益權呢?收益權是可轉讓利。有一些文化和資源管理上的核心旅遊資源,如何通過管理擁有資産權、管理權分離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投資的領域,主要是靠收益權分離的方式。

  杠桿,我們的能力是杠桿,就是把資源通過現金流的方式放大,不能放大的資源價值進入市場也是不成功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