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余成群:用科技守護高原草業

  • 發佈時間:2015-11-05 01:31:1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世界屋脊,是余成群團隊的舞臺。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余成群,雖然單位在北京,但是,北京很少能夠看到他的身影。“這輩子算是交給西藏了。”余成群這樣説。

  20多年來,為推動高原草業科學與農牧區可持續發展,余成群風雨兼程,在西藏高原地區兢兢業業的帶領團隊,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科院STS西藏農牧民增收項目、西藏科技廳重大專項、國家星火計劃等重大任務。

  如今,余成群在高原草業科學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成果,成為西藏地區草業科學研究的學術帶頭人。

  西藏草業特殊

  提起藏區飼草産業,憑藉多年的科研經驗,余成群説,在西藏農牧民收入格局中,缺乏增收渠道的局面仍未明顯改善。就全國的發展趨勢來看,轉移農區剩餘勞動力、提高工資性收入是促進農民增收並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但西藏農牧區勞動力轉移中非農就業機會少,出行、等待成本高,缺乏競爭力,外出就業有風險,農牧區勞動力輕易不外出務工。鋻於農牧民增收的迫切需求,提高農牧業生産水準,增加農牧業産業鏈就業能力,增加家庭經營收入,比單純地向城鎮轉移剩餘勞動力更具現實意義。”余成群説,這一趨勢是與內地農民增收極其不同的,內地農民增收模式在西藏無法完全複製。

  不可忽視的是,西藏農區畜牧業以作物秸稈為主要飼料來源,低層次的農牧結合廣泛存在,科技含量低,規模小,畜牧業生産效益難以發揮。飼草短缺和養殖效率低下成為限制農區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引入科技要素提高飼草産量和草畜轉化效率,是西藏農區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從實際情況出發,西藏需要把技術、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目標整合在一起的農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

  “西藏天然草地面積比內蒙古大,但是內蒙古2010年畜牧業總産值822億元,比西藏天然草地面積少3000萬公頃的新疆2010年畜牧業總産值為376億元,而西藏2010年畜牧業總産值僅為49億元;內蒙古、新疆的打貯草量分別是西藏的30倍和55倍。” 余成群説,由此可見,西藏畜牧業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草産業發展的滯後。西藏要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提高農牧民收入,就必須以草業的大發展為基礎。

  為推動西藏畜牧業發展,“十一五”期間,科技部立項實施了科技支撐計劃“青藏高原優質牧草産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與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合作,組建項目實施團隊。

  這一團隊在高原草業科學研究體系建設、高原河谷地區草業技術研發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成為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雛形。

  注入科技力量

  2010年,中國科學院和西藏自治區相關單位聯合共建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它是西藏高原地區草業學科體系建設和草業技術研發、推廣的重要力量。

  目前,草業中心核心團隊成員共23人,來自區內外十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其中高級職稱17人、中級職稱6人。團隊成員包括西藏地區草業科學的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科研力量,其中中國科學院現有關鍵技術人才1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名。

  “我們團隊重點攻關西藏野生牧草馴化選育與主栽牧草種子繁育、牧草栽培、草産品加工、牲畜健康養殖等草牧業關鍵環節的技術瓶頸。”余成群説。他和項目組承擔了西藏重大科技專項“飼草産業專項”,中科院科技服務網路計劃項目及多項草業科技支撐計劃、星火計劃、成果轉化項目,建立了典型農業村、半農半牧村、農林牧結合村現代農牧結合示範基地,促進了高原地區草業科學研究與農牧業發展轉型的結合。

  項目自2011年在崗堆鎮建立産學研示範基地,余成群帶領項目技術小組專家武俊喜、孫維、沈振西、鐘志明等,通過與當地農牧民、村委會領導班子,田間地頭走訪調研,不斷摸索建立飼草産業化技術在西藏農區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他們建立了“培育一個農牧民新型合作經營組織、因地制宜構建一套整合適用的飼草産業化技術體系,培養一批關鍵技術崗位人員和推廣一些有效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模式”的促進農牧民增收工作框架。

  目前,項目組在2012年幫助吉納村註冊成立了吉歐合作社,註冊登記資金34.84萬元,資金來源於16位發起人的牛、羊折價。合作社的規模化、産業化生産,顯著提升了吉納村及周邊村畜群週轉速度。合作社利用産業化經營優勢,有效提高了社員農畜産品商品化率,2013年,附近村民出售羔羊、架子1000余只,社員利潤分紅30余萬元。

  此外,項目組在白朗村和章麥村等因地制宜成功建立了新模式,顯著增加農牧民收入:2013年,三個示範村參與中科院STS計劃項目的415戶實現新增經濟收益88.3萬元,不含項目勞務增收21.8萬元,戶均增收2128元,其中新增現金收入45.8萬元,佔新增總收入的51.9%。

  “農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參與項目各環節示範工作,以及項目組多次召開項目溝通會和組織技術培訓,農牧民實現了觀念上的四大轉變:以前天然放牧草地只用不管,現在實現天然草地退化恢復、治理和重建並舉;以前或者重農輕牧或者重牧輕農,現在農牧結合,優勢互補;以前養羊以賣羊毛為主,載畜量高出欄率低,現在毛肉並重,品質至上;以前重生産輕生態,現在是生産生態協同優化提升,實現雙贏目標。”余成群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