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行利潤增速跌落
- 發佈時間:2015-11-04 01:32:08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銀行,曾經被稱為“最容易賺錢”的行業,如今的發展卻面臨諸多挑戰。在剛剛披露完畢的16家上市銀行三季報中,利潤增速下滑甚至單季出現負增長、高企的不良率、行業轉型的陣痛,無一不讓最老牌的銀行家蹙眉。不過,三季報中仍有曙光閃現:不少銀行已經對業務重點進行了調整。
城商行業績搶眼
保持兩位數增長
16家上市銀行發佈的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上市銀行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共1.03萬億元,按照前三季度共273天計算,16家銀行每天平均共賺37.67億元。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中國銀行等四大國有銀行仍是上市銀行中賺錢最多的銀行,前三季度共賺6980.73億元,平均日賺25.57億元,佔16家上市銀行總利潤的67.88%。
銀行仍然是賺錢最多的行業,不過,利潤增速卻出現了集體大幅下滑。在已披露的三季報中,各家城商行的凈利潤增速十分搶眼,三家上市的城商行利潤增速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據北京晨報記者統計,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以及平安銀行四家利潤增速仍保持在兩位數,其中南京銀行最高為24.48%。
而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前三季度的利潤增速均跌落至1%以下,其中,中行、交行利潤增速為0.79%,為五大行中的最高,農行利潤增速僅為0.51%。而其他銀行中,利潤增速超過5%的僅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銀行還出現了單季利潤增速為負的情況。
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在今年年中業績發佈會上坦言,利潤增幅出現大幅度下降,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央行今年以來多次降息對銀行業的盈利損失較大;二是今年以來不良貸款增多,銀行紛紛使用盈利來衝抵不良或計提撥備,也影響到了銀行業凈利潤增速。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認為,銀行利潤增速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措施,都對銀行盈利造成了影響。“但銀行凈利潤下降,並不代表銀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下降。”
不良貸款壓力仍存
15家銀行不良率持續上升
在銀行家看來,凈利潤增速下滑,不斷增長的不良貸款壓力是罪魁禍首。而銀行的不良資産壓力仍然在進一步發酵。
各家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在16家上市銀行中,有15家銀行前三季度不良率持續上升。僅寧波銀行不良率較年初有小幅下降。農業銀行不良率在16家銀行中最高,並成為第一個不良率超過2%的上市銀行。而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率普遍徘徊在1.4%到1.6%。平安銀行雖然不良率較低僅有1.34%,但上升幅度最多,較年初上升0.89個百分點。
對於不良率的增長,興業銀行表示,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增速放緩、産業結構調整、民間借貸、擔保鏈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個別行業信用風險有所加大,出現償債能力下降、資金緊張、資金鏈斷裂等情況的企業有所增加;同時,風險的化解、不良資産的清收和處置尚需時日。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許多行業供應過量,可能都會拖累中國銀行業的利潤率和資産品質。”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廖強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預計,未來兩年內,中國銀行業可能展現出不同水準的信用彈性,這取決於各銀行對高風險行業的風險敞口,以及在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下各銀行在業務和財務上的準備狀況。
而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容顯文則表示,儘管中國銀行業正面臨拐點,但總體上資本充足率不斷增強,中國銀行業的風險抵禦能力良好。同時,上市銀行的盈利增長雖然放緩,但信貸投放增長的步伐沒有停滯,企業的融資需求依然旺盛,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改革紅利從長遠看有利於銀行業的健康發展。“總體上,我們對銀行業的長遠前景仍具信心。”
銀行積極轉型
服務實體經濟成熱點
不過,銀行業的發展也並非毫無生機。正如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所言,當下銀行業已經逐漸從只做大公司的大生意,轉向“啃骨頭”的實體經濟以及服務民生中來。
招商銀行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手續費及佣金收入417.16億元,同比增長48.27%,其中,實現財富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長99.65%。而在貸款中,企業貸款和零售貸款的佔比較大。
光大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也同比增加50.72%,在盈利結構中佔比28.92%。浦發銀行則積極為實體經濟發展輸送金融資源,首批啟動了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設立海洋經濟金融服務中心等,支援了實體經濟發展。
國有銀行同樣毫不遜色。三季報顯示,五大行貸款餘額438767.64億元,同比增長9.35%。建行和農行今年前三季度的貸款餘額更是同比增長超過10%。而“一帶一路”戰略則成為國有大行的著眼點。
以工行為例,其已在18個國家擁有120家分支機構,通過充分發揮資金、網路和技術等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元化優質金融服務,為115個“一帶一路”境外項目提供融資支援,總金額達199億美元。
此外,“網際網路+”也成了當下銀行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銀行紛紛提出金融網際網路概念及産品,如平安銀行構建了“橙e網”、“口袋銀行”、“橙子銀行”等多個網際網路金融工具;工商銀行則推出金融網際網路戰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網際網路+”概念已經成為各家銀行佈局的著眼點,未來還將為銀行帶來更多的利潤空間。
北京晨報記者 姜樊
■連結
銀行撥備壓力增大
專家呼籲降低撥備紅線
北京晨報訊(記者 姜樊)剛剛出爐的銀行三季報中顯示,目前銀行業的撥備覆蓋率壓力增大,不少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已經逼近監管紅線。不少專家呼籲,在當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可以適當下調撥備覆蓋率紅線的指標。
撥備覆蓋率實際上是銀行打款可能發生的呆賬、壞賬的準備金使用比率,也是衡量一家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銀監會規定,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不得低於150%。
從數據上顯示,工行、中行等多家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57.63%、153.72%,已經十分接近監管紅線。而農行的撥備覆蓋率雖然高達218.3%,為五大行中最高,但比去年年底下降68.23個百分點。此外,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78.99%和165.33%。
“其實今年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較大,也與撥備覆蓋率有很大關係,不少銀行將利潤更多地計提到了撥備上,以達到監管要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向北京晨報記者坦言,當下銀行撥備覆蓋率的確較高,境外不少地區或國家這項指標僅為80%到90%。
而標普信用分析師廖強也認為,當前銀行業的撥備覆蓋率應該適當降低或放開。“在經濟旺盛時期,較高的撥備覆蓋率對於銀行業是好事,但當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較高的撥備覆蓋率可能會扭曲銀行業未來的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