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真實的聲音就是中國好聲音

  • 發佈時間:2015-11-03 09:2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盧義傑  責任編輯:羅伯特

  提到傳遞一個國家的聲音,我馬上想起原德國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的一句話:你越把自己的全部給別人看,對方越會喜歡你。

  阿克曼的這個經驗,源於其對歌德學院發展的理解。二戰後,德國因發動侵略在歐洲名聲掃地,歌德學院這時成立了。在他看來,此舉初衷是為了讓世人知道德國不僅僅是法西斯的德國,也是一個擁有歌德、黑格爾、馬克思的德國。但他們很快發現,“光做這種交流不起作用”。

  意識到這點之後,歌德學院在傳播德國文化的同時,也不忘表達德國的痛苦、矛盾和歷史。

  德國沒有回避弱點,慢慢也贏得了信任。其實,這種傳遞本國聲音的邏輯是正常的,也是聰明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發達、再完美的國家也是如此。雙邊關係,沒有絕對完美的對方,關鍵在於彼此間有沒有氣度去包容,或者去幫助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共同成長。

  中國不乏好聲音,歷史文化,發展智慧,讓中國聲音的傳遞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不過,我們依然要注意別踏入兩個誤區。一是發聲的內容,應該避免“多做少説、只做不説”。這是因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你不説,別人會問、會議論。

  比如,中國近年平反了一系列冤錯案件,這既是法治環境更加好轉的徵兆,卻也暴露出司法制度的某些缺陷。再比如,中國存在環境問題,我們不單單要講中國的責任感和誠意,也要講目前遇到困難,以期獲得更多的理解與合作。

  另一個需要避免的誤區是“玻璃心”,認為如果自己人承認了某點不好,就是給中國抹黑,如果別人質疑哪點不好,就是居心叵測。

  其實,為什麼要擔心被批評呢?如果批評得對,我們就承認、採納,如果批評得不對,我們可以回應、澄清,完全可以求同存異。也不要害怕敏感,既然決定傳遞中國聲音,我們就應該有自信和能力去把敏感的、尖銳的問題解釋清楚,有魄力和勇氣回應社會關切。如果有些事光靠“邏輯”不能完全解決,那就用“經驗”説話,把提問的人帶進中國走一走、實地看一看。

  不久前,我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南韓,南韓外國語大學一位教授兼南韓外交部政策諮詢在公開演講時對我們説,大家不要光看好的,壞的也要看,看小巷子、小城市,看真的南韓人怎麼生活,看南韓文化的背面到底是怎麼樣,這對你們回到崗位有一定幫助。

  不僅學界如此。在大巴上,南韓女性家族部的隨行官員,主動向我們介紹南韓光州事件。更難得的是,作為官員,他還在這種場合主動表示,南韓內部對光州事件的評價也有爭議。

  那麼,這會不會影響南韓在中國青年心裏的形象?恰恰相反。就周圍朋友的反應看,大家普遍認為,南韓很坦誠,即使並不完全同意某些觀點,但依然大大增進了了解、信任和好感。這也是一種雙向信任:我自信,我也信任你,才會把自己完整的一面告訴你。

  中國已經有不少這樣的成功經驗。廣州亞運會前夕,一些迎亞運工程擾民,媒體隨後報道了時任廣州市副市長蘇澤群的一段言論。蘇澤群在市建委協調會上炮轟這些擾民工程:“這(擾民工程)讓我就沒有什麼好心情,天天打開報紙就是批評。”在另一場合,亞組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偉玉還直言:“如果你耳邊一直被轟炸亞運會、亞運會,天天被迫眼睛看、耳朵聽,這樣的宣傳讓人難以接受。”

  廣州發出的聲音沒有神化廣州。從短期上看,這種自曝家醜無疑“破壞”了廣州形象,為廣州減分。但或許恰恰如此,多年過去了,廣州依然是最受中外人士歡迎的城市之一,開放、包容、務實、客觀依然是這座城市的名片。這樣的城市不止一個。

  傳遞中國聲音,我們想要獲得長期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坦誠交流,講好中國故事。這樣,世界就會讀懂中國。(盧義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