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踐行“六次産業”理論 致力構建環保産業創新體系

  • 發佈時間:2015-11-02 11:29: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作為一個專業園區,我們一直在探索、尋求,圍繞路徑模式、業態形態、機制體制,儘管也有無奈和苦痛,甚至有時感覺不著力,但我們堅信自己選擇的路徑是有意義的、方向是正確的。

  當前,經濟處在一個特殊階段,環保也處在糾結時期。新常態下一些産業新特徵值得我們關注。比如,行業預測數與實際實施量之間懸殊很大;産業投入與區域分佈之間錯位明顯。投入産出關聯度弱,投入不在企業屬地,與政府傳統考核導向不一致,企業不被重視;責任邊界不清,醫患矛盾突出。有相互扯皮現象;輕資産屬性與資本需求量大間相背離。金融系統服務有缺位,“光打雷不下雨”等等。

  基於以上這些新特徵,我想圍繞環保創新創業這一主題,談三個方面的觀點。

  一、六次産業理論,詮釋環保産業發展新格局

  (一)環保産業迎來難得的有利機遇。放在六次産業劃分理論的大框架下,環保作為跨學科、跨領域、跨專業的特殊産業,不但涉及一、二、三産,而且還需要第四、第五産業的無縫對接,未來更是産業鏈附加值提升、一二三産業融合的大産業。從當前來看,大勢環境對環保還是“風景這表邊獨好”,涉及四大因素:

  首先是認識、態度的變化。整個國家和社會對環保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事不關己”轉變到“人人關注”,從過去幾十年的工程驗收達標、減排核算為主轉變為是否真正對環境品質的提升貢獻了價值。這種態度的變化,促進了産業健康形態的回歸,讓我們重新將核心競爭力建設轉移到科技創新、商業模式等更有價值的工作上來。

  其次,産業分佈的變化。全國環保産業在分佈態勢出現新動向,尤其是一些環保工程乃至部分研發中心正逐漸從大城市轉移出來,從以前靠近政策資源,轉而更靠近市場與客戶。

  第三,發展導向的變化。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使環保産業也到了第三輪創業高峰,為環保産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新動力。

  第四,“網際網路+”的機遇。當網際網路與環保産業進行疊加、碰撞時,必將産生諸多附加值高、垂直化發展的全新業態。

  (二)環保産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目前,環保産業正處在新舊常態的分水嶺,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其間既有産業共性的,也有宜興獨有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從第四産業的角度看,儘管宜興的環保産業底蘊深厚,但具有全國或行業品牌的企業卻鳳毛麟角;從第五産業的角度看,“網際網路+”正在迅速而深刻的改變著各行各業,如何塑造品牌,改進服務,提升價值,增強競爭力都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環保“整合多要素、涵蓋各行業的跨界”屬性,決定了産業要學會有機的“加減乘除”。疊加新技術、新資源,減去潛規則,除去老觀念,乘上新機遇,搶佔新市場,實現整體的轉型升級,涌現一批具有第四、第五産業特徵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品牌,煥發出“宜興環保産業的第二春”,成為環保産業轉型的試驗田,成為中國環保之都的中堅力量。

  (三)環保産業正引發一場業態變革。在這樣的大趨勢和大背景下,環保産業業態正也發生了明顯的變革:

  一是由傳統的“工程驗收”向當下“環境效果”的環境治理需求目標變化。業主需求的焦點從當初的污染物達標和減排效能,轉變為針對區域、流域斷面數據的考核;二是由過去“單點服務”向高效益的“綜合服務”的環境治理模式變化。社會對綜合化效果服務模式的需求日漸迫切,對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的創新要素配置要求也越來越高;三是由舊式的“資本+關係”向當下“技術+人才”的産業關鍵成功要素變化。環保科技在環境治理的比重和要求更加高,對環保技術和人才的關注度前所未有。

  二、創新驅動戰略,構建宜興環保産業創新大體系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們宜興環保産業過去幾年工作——重構發展。就是要從“中國環保之鄉”轉向“中國環保之都”,將龐大的以環保工程建設和裝備配套為核心業務的産業聚集區,升級成為符合産業未來發展特徵、為我國環保事業提供綜合服務、並不斷自我更新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了實現這個大目標,我們一直在探索,圍繞創新創業大體系的建設,搭建技術合作平臺、産業服務平臺、創業服務平臺和市場對接平臺,為産業的變革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技術合作平臺。為了促進産學研資源的充分融合,引入了大量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來宜興建設産學研合作平臺,鼓勵他們與宜興企業充分合作、整合,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産品。同時,加大國際技術轉移的力度,在眾多國家設立技術轉移聯絡中心、對接中心,為國際技術轉移提供通道。這幾年,技術轉移和宜興企業的結合,一批既具有技術研發能力、有具備市場開拓能力的優秀企業群正在崛起。

  (二)産業服務平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企業為重點,加強環保産業頂層規劃,統籌環保産業協同發展,清晰環保産業重點發展方向,引進並整合優質資源,努力打造園區企業左右互動、産業鏈上下聯動的“共用”新格局。

  (三)創業服務平臺。以新技術、新項目、新人才、新模式“四新”為導向,出臺扶持性政策、構建創新創業空間、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建立“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服務平臺,切實為創業企業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務,營造創新創業新生態。

  (四)市場對接平臺。搭建並初步形成了環保産業從線下到線上的“展示—推廣—交易”全面市場對接體系,推動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引領環保技術創新,促進宜興環保産業市場化、規模化發展。

  三、秉承創新規律,開創宜興環保産業升級新境界

  創新無止境。面向“十三五”即將開啟的大幕,環科園正“前行在路上”。而新一輪的部省合作計劃的宣佈、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無錫“一園三核多特”業態的建設,為我們的産業生態塑造、園區創新升級打開了無限的空間。我們要從“六次産業”理論中汲取靈感和養分,致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合先進資源、先進理念,打造宜興最具核心競爭力、最有行業領先地位的區域綠色産業群,成就中國環保産業的“升級版”。

  (一)追求大協同。在經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明確政府與企業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責,各按邊界,協同合作,推動環保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是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通過建設環境醫院實體化平臺,形成新的醫患界面,改變産業組織方式,整合人才、資金、技術、專家等産業要素,提供全流程的一站式眾和環境服務,服務中國市場。二是促進“有形的手”轉變為“無形的手”。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型功能和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促進環境醫院各方相關資源有效配置,牽引企業有效率、有效益的發展。三是形成“G2G”市場行銷模式。以宜興環科園為支撐,以産業集團為平臺,積極對接全國各地方政府,形成政府牽動、企業主動的市場行銷模式,充分發揮環境醫院對全國環境治理的有效作用。

  (二)致力大開放。既從宜興、園區實際出發,又要跳出園區,跳出宜興作前瞻性考量,看到宜興産業的優勢和不足,確立大創新思路、大開放思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為各路人才搭建舞臺,以機制體制的創新,營造一個適合六次産業發展的良好大環境,不斷提升園區外向度和産業國際化水準。一手“引進來”。 抓住高端人才撤出北上廣,落戶三四線城市,更注重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現實問題,營造專業人才認同、創業環境適配、解決後顧之憂的氛圍,創設更多讓人才覺得“非來不可的理由”,讓一流專業人才“留根留心”,成為真正的人才高地。一手“走出去”。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把握當前以PPP及第三方環境服務模式將主導環境治理市場的發展契機,以技術為支撐、誠信為基礎、品質為保障,構建好集設計、研發、檢測、培訓、展示、交易和環境治理“診、治、療”于一體的“環境醫院”綜合服務平臺。再通過環境醫院,對外輸出綜合環境服務模式,開展環保治理項目的綜合建設運營,與政府、排污企業共同承擔環境責任,探索PPP在環保領域的最佳形態,促進環境治理市場化、效益化、集約化發展。

  (三)搶佔制高點。以“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在宜興的建設為契機,將全世界的先進技術引入、落地、示範,聯合宜興環保企業建成生産研發基地,搶位中國環保污水處理領域制高點。這將是全球首座貫穿水處理科技創新鏈條的生産型研發中心,打造有中國話語權的環保技術體系、裝備體系和服務體系,建成具有里程碑式的工程,成為行業標桿,引導環保産業,特別是污水處理行業整體向前發展,改變長期以來行業發展的積習與暮氣。

  (四)推行標準化。以環保標準化工場的建設,推動裝備的標準化、整合化、模組化、高端化、資訊化。從研發設計、生産加工、裝備製造、銷售流通等全流程、系列化的標準化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未來裝備的標準化生産流程的打造、“網際網路+”的融合等,制定産業標準規範,成為高端製造、精品製造的代表,打響“宜興環保”品牌。

  (五)建設“第一園”。昔日的“中國環保之鄉”,沐浴生態文明的光輝,整裝待發,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環保第一園”,就是我們向“中國環保之都”升級的號角。環科園不僅是宜興環保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平臺,也是環保同仁、業界朋友共同合作攜手的新舞臺,更是我們推動環保事業昇華的主陣地。我們將在第二輪部省合作計劃指引下,充分利用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難得機遇,將宜興環科園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創的産業創新高地、生態樂園和創業先鋒,共同為開創“十三五”美好未來做出“環保人”的一份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