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創新”擺脫中等收入陷阱
- 發佈時間:2015-10-30 07:56:0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五中全會在創新問題上,最大的突破是提出全面創新的觀點,指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並且將理論和制度的創新居於更加重要的位置。
十八屆五中全會于昨日閉幕,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五中全會公報來看,其核心目標是在下一個五年的發展週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第一個目標。而這一切建成的關鍵靠什麼?
下一個五年,中國不可能繼續走過去靠簡單的投資和模倣是實現經濟擴張的老路,因為這條路的一系列“約束條件”已經到了天花板。當下的中國經濟,傳統的增長動力趨弱,包括製造業、人口紅利、投資、房地産、出口、消費在內的六駕馬車都已經筋疲力盡,難以為繼,在缺乏創新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面臨下滑的風險。模倣追趕式的增長走到終點,要麼創新實現飛躍,要麼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何謂創新,如何創新?在這個問題上,過去存在的最重大的誤區就是講創新等同於“技術創新”。五中全會在創新問題上,最大的突破是提出全面創新的觀點,指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並且將理論和制度的創新居於更加重要的位置。這是一個認識層面的進步。
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增長突破“馬爾薩斯陷阱”,根源在於創新,而工業革命的爆發,從現在來看,不僅僅是因為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當時形成了推動創新的一系列制度。
道格拉斯·諾斯在其《西方世界的興起》中將西方的崛起歸結于制度。認為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夠崛起,就在於它發展出一種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按照這個邏輯,英國之所以爆發工業革命,就有了制度的必然性。早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前,英國無論在現代財政制度、産權制度、專利制度還是金融制度層面都已經為“工業革命”的爆發掃除種種的障礙。
諾斯的解讀,也得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的印證,在希克斯看來,英國工業革命本質上不是技術革命,而是金融革命。因為工業革命時期那些技術其實早已經出現,而只是在有了股份公司、現代證券制度和專利保護制度之後,技術才成了最重要的生産力。
五中全會提出“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産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等,並且提出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金融制度層面進行完善。這種將創新回歸至“制度”,重視創新體系建設的做法,無疑是對創新的本質有了更高層面的認識,這等於在構建一種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制度支撐體系,營造一種環境。
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最大障礙絕非技術層面。就中國在技術層面的創新能力而言,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儘管在一些原創性和關鍵性的技術領域,中國和一些先進國家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成為創新國家的真正軟肋仍然在環境、體制和機制。比如,在體制機制上,鼓勵創新的環境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在智慧財産權保護上,還比較薄弱;在文化上還缺乏對創新者的包容;在教育上,目前的教育體系仍有待改進;在金融制度上,金融還難以為創新提供更強大的支援。
在未來五年,只要我們全面創新,鼓勵和支援全面創新,中等收入陷阱就不是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不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