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老人們過上幸福晚年”

  • 發佈時間:2015-10-29 06:34:3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臨近中午,河北魏縣北臺頭鄉敬老院傳來了陣陣歡聲笑語。記者循聲進入院內,只見這裡窗明几淨、休閒娛樂設施一應齊全,老人們有的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有的健身、唱戲……其樂融融。“這兒老夥計們多,不嫌悶。”66歲的劉孝順動情地説:“能有今天的好生活,都是劉院長的功勞,她是我最親的人!”老人口中所説的劉院長便是劉香梅。

  有了家,生活不再孤獨

  劉香梅是北臺頭鄉臺後村人,1984年,23歲的劉香梅嫁給了該鄉台西村的劉孝軍。婚後,夫婦二人勤勞創業、勤儉持家,家境逐漸殷實。1992年4月的一天,劉香梅碰到本村的五保老人馬文,只見他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流落街頭。望著老人瘦弱孤獨、蹣跚離去的背影,劉香梅心中涌上來陣陣酸楚。

  劉香梅萌發了“創辦敬老院,讓孤寡老人享受幸福晚年”的想法,沒想到丈夫劉孝軍聽説後,非常贊同。劉香梅説幹就幹,在民政部門批准和鄉政府的支援下,她個人投資40余萬元創辦了“北臺頭鄉敬老院”。經過認真籌備,1993年春,敬老院剛一開業,就有5位孤寡老人住了進來。對於入住的孤寡老人,她不僅免費,還每月給老人們10元零花錢。目前,已有22位孤寡老人在這裡安度晚年。看到孤寡老人入住的那一刻,劉香梅激動落淚:“孤寡老人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他們從此就不再孤單了!”

  有了愛,貧病不再無援

  20多年來,劉香梅既是院長,又是護理員,還是炊事員,把孤寡老人當做自己的親人。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她就起身為老人們燒好水、灌到暖壺裏,放到房間;8點鐘,準時準備好可口的早餐;白天還忙中抽空,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鍛鍊身體;夜深人靜,安頓老人們都入睡後,又開始洗衣服;半夜裏,還要起床巡查房間,確保老人突發意外能及時得到救治。“我就是想讓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們,能得到家的溫暖,過上幸福晚年!”每逢人們問她這樣做累不累,她總是如是坦言。

  現年86歲的王俊榮老人就是敬老院的“幸福一員”。老人沒有子女,丈夫去世後,更是一日三餐不保,心中異常悲傷。劉香梅聽説後,主動到老人家把老人接到敬老院,一住就是12年。前幾天,老人因感冒出現咳嗽、胸疼等症狀,劉香梅不但陪著老人到縣城找老中醫看病、開藥,回來後還把中藥煎好,端到老人床前喂藥。經過十多天的細心照料,老人逐漸好轉。劉香梅仍不放心,專門陪老人到縣裏檢查復診。“住在這裡香梅照顧得非常週到,她就是我的親閨女,這裡就是我的家。”王俊榮幸福地説。

  2014年9月的一天,劉香梅收拾完畢剛躺到床上,就聽到老人的呼喊。她趕緊起身,循聲跑到了老人的房間,只見劉孝順老人上吐下瀉,弄得地上、床上到處都是。劉香梅不顧惡臭,連忙為老人擦洗了身體,又找來醫生為老人治療,並按照醫囑,為老人單獨開小灶。經過三天三夜的診治和照顧,老人終於康復。

  有了情,精神不再空虛

  看著每天樂呵呵下象棋的楊新堂老人,誰能想到2個多月前,他還在異地流浪?回憶起往事,老人流著淚,聲音哽咽。由於家裏沒了親人,老人感到精神非常空虛,在外地整整流浪了5年。其間,他每天露宿街頭,生活沒有著落,思想也很困苦絕望。去年10月,老人回到了老家北臺頭鄉湯村。此時,鄉里正在排查弱勢群體和孤寡老人,但楊新堂只有59歲,按政策不夠入住養老院年齡。劉香梅知道情況後,主動提出把老人接到敬老院來。如今,楊新堂老人每天和棋友下棋過招,生活過得快樂充實。

  為改善老人們的生活,劉香梅不僅在院內增加了不少健身娛樂設施,還在敬老院的空地上種了好幾畝綠色蔬菜,讓老人們吃得放心。老人們有空就到菜地裏看看轉轉,逮逮蟲子、拔拔草,説説話、散散心,既鍛鍊身體,也自娛自樂,菜園成了老年人精神的樂園。

  一晃22年過去了,劉香梅一直在為孤寡老人免費服務,經濟狀況究竟怎麼樣?談到敬老院的花銷時,她介紹説:“我家種了10來畝地,打的糧食夠老人吃,政府撥些錢,自己再貼補些,只要老人們在這裡過得開心,我就非常滿足!”

  採訪中,鄉黨委書記蒿要領對記者説,“劉香梅自費籌建敬老院,讓孤寡老人免費吃住,對待老人們如自己的親生父母,關懷和照顧無微不至,實現了孤寡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目的,精神難能可貴,值得學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