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通水300天,三問南水北調

  • 發佈時間:2015-10-27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想想真的有點不可思議。”受益於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市民劉女士 “擰開家中的水龍頭,流出的卻是千里之外的長江水。”如今像這樣南北“共飲一江水”的情況已經持續近一年了。

  為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狀況,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年開建。主要從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引水,經河南、河北,基本自流至北京,全長1276公里。自中線工程2014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以來,到今年10月22日,工程通水已經整整300天了。300個日夜,涓涓細流,雖潤物無聲,但潛移默化,終滴水穿石。

  南方的水解了多少北方的渴?

  打開中國水資源分佈圖,這樣的不等式讓人糾結: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量佔到全國的80%以上;而黃淮海流域,人口、經濟總量佔到全國的35%,水資源量僅佔7.2%。然而自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後,不等式兩端漸漸日趨平衡。

  據南水北調辦透露,南水入京總量達到6.67億立方米,相當於33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其中有4.53億立方米流入水廠,這意味著南水近七成被“喝掉”。目前,北京市共7座水廠接納南水。其中,郭公莊水廠、309水廠全部使用南水,田村山與第三水廠使用南水比例達一半以上,最大限度實現了“喝”的用水目標。目前除延慶外,北京所有區縣的市民都用上了南水,有超過1100萬北京市民每天飲用。

  南水極大地緩解了北京市城區的供水壓力。今年夏季供水高峰期間,雖然城區日供水量持續高位運作,連續一週都高於300萬立方米,但供水始終平穩。

  隨著南水進京,北京市地下水開採量和密雲水庫的出庫量也隨之減少。據統計,今年年初至今,密雲水庫出庫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02億立方米。今年7月,全市885個地下水位監測點數據顯示,隨著南水北調中線水進京後持續發揮作用,北京市地下水埋深回升了15釐米,地下水水位出現了16年來的首次回升,整體地下水儲量增加了8000多萬立方米。

  河南省也是南水北調的受益省份之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共向河南省輸水6.72億立方米,讓河南告別了半夜接水的歷史,全省受益人口達1300萬。去年夏季大旱,河南平頂山市遭遇嚴重旱情,唯一“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百萬人口陷入缺水困局,關鍵時刻,正在充水試驗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調水,丹江水400里馳援,解了平頂山市的燃眉之急。如今,平頂山已從中線工程受水5100多萬立方米,雙水源讓城市擺脫了缺水陰影。

  此外,再加上供天津的3.11億立方米,供河北的0.77億立方米。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供水已超過17億立方米,惠及沿線京津冀豫人口約3400萬。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説,中線,將使受水區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線,將給沿線城市增加供水22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3000多萬畝。這一連串的數字無不顯示出南水北調的確是名副其實的解渴北方的“輸水線”。

  趟過上千公里路水質如何保證?

  供3400萬人口引用的水,趟過1432公里的“路”,水質如何保證呢?

  位於北京房山區大寧村北側的大寧調壓池承擔著南水引流的重任,對水質的檢測極為嚴格。調壓池中設置了水質自動監測站點,對水溫、電導率、溶解氧、濁度和pH值五項常規參數進行監測,每小時都要向水質中心傳輸一次數據。通水至今,共收集數據12.12萬個。除自動監測站外,調壓池還設置了3個實驗室監測站點,每週都要對水質進行取樣檢測,總共監測109項指標,已收集數據6362條。監測數據顯示,進京江水的水質全部滿足地表水Ⅱ類以上標準,符合飲用水標準。

  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之初,就明確提出“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鄂竟平説,確保水質安全,這是一條調水底線。

  為確保中線源頭水質,國務院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兩個五年規劃,累計安排190億元,將水源區43個縣全部納入規劃,使污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同時,國務院六部門建立起協調機制,將源頭水質列入地方考核。

  湖北丹江口市,地處核心水源區,關停“五小”企業100多家,關閉污染源120處,砍掉有污染的大小項目120多個。所有新上項目,一律先過環保關。

  河南淅川縣,渠首所在地,10年關停污染企業350家,否決大型項目40多個,取締4萬餘箱網箱養殖。初步統計,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各地累計關停污染企業1000多家。

  不僅是源頭,沿線各地也嚴格環保先行。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劉正才説,在總幹渠兩側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僅2013年,全省就有200多家企業被拒之門外。

  不僅在中線,東線的江蘇重拳減排,“十一五”以來累計關停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嚴於國標的地方性標準,取消行業污染排放特權。

  壯士斷腕換來的是渠清如許。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長王江濤説,中線工程向四省市輸送的南水,絕大部分指標都是I類水,極少數指標為Ⅱ類水,總體為Ⅱ類水,即可以直接飲用。目前,南水輸水線路上的地表水接受36項指標檢測,未來將發展到109項指標全覆蓋。

  南水來了北方用水就能“任性”?

  南水來了,今後北方地區是否就可以“不差水”的敞開了用呢?

  “不節水,調多少水都不夠用。”2014年初出臺的《南水北調工程供水管理條例》明確提出節水優先是受水區的用水前提,建立合理的水價機制、地下水超採治理等,一系列高效用水措施在制度層面有序推進。

  北京市不僅把南水“喝”下去,而且還將富餘的南水“存”起來,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大寧調壓池旁的大寧水庫原本用於汛期泄洪,如今也承擔起了存蓄南水的任務。截至目前,北京市共通過大寧調蓄水庫、懷柔水庫等存蓄南水0.68億立方米,佔進京總水量的10%。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説,北京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保障系數從原來的不足1提高到了1.2,向發達國家1.3至1.4的水準靠近。

  天津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閆學軍説,即便來了南水也還要節水。天津精打細算水賬,把水細分為5種: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11次調整水價,實現了差別定價、優水優用。節水倒逼結構調整,天津高新技術産業比重達到31%以上,萬元GDP用水量降低81%。

  農業大省河南,南水北調水將佔城市供水的一半以上。“確保城市用水,返還擠佔的農業用水,這意味著1600萬畝旱地小麥,今後産量更有保障。”劉正才説。據測算,到2030年河南全省缺水49.7億立方米,根本出路還是農業節水,由“第一用水大戶”向“第一節水大戶”轉變。

  飽受地下水漏斗區困擾的河北衡水,深感水的不易,“水權就是發展權。”衡水市水務局負責人説,有了地表水,才能嚴控地下水,高效用好調來的3億方長江水,衡水有望4年擺脫地下水超採窘境。

  (本報綜合報道)

  ■相關連結

  南水北調工程凝聚“中國智慧”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設想。但從設想到現實卻經歷了60餘年。

  作為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的許多難題也都是世界級的。沒有經驗可循,沒有參照對比,為了“世界一流工程”目標,建設者們向一個個難關發起挑戰。

  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是第一道難關。中線水源公司總工程師張小廳説,難就難在老壩上加新壩,新老混凝土必須合二為一、滴水不漏,這在國內屬於首次,也是世界性難題。

  澆築混凝土,一個關鍵指標是溫度控制。為生産這種7℃的混凝土,建設者夏天請它“喝涼茶”,加冰水降溫,冬天給它“穿外衣”,採取措施保溫。在壩體還埋進900多支儀器,日夜監測大壩的溫度、應力等變化。5年堅持一個溫度,這個溫度決定了大壩強度,讓它經受住了蓄水考驗。

  被稱為中線“咽喉”的穿黃工程,挑戰的難題前所未有。“在黃河下面35米深處,挖兩條三層樓高的隧洞,可以説,每一步都要創新,到處是攔路虎。”南水北調中線局副總工程師程德虎説。

  3公里長的穿黃隧洞,測量誤差要在50毫米內;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許有千分之一的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覺。平常一個項目,GPS定位設備最多用三四台,在這個項目上,增加了一倍。

  在挖掘隧洞時,短短3個月時間,盾構機刀片就更換了148把。檢修人員在充滿高壓空氣的修復區內作業,“呼吸都困難,幹半小時就感覺筋疲力盡,一把滾刀重300斤,五六個小時才能挖出來。”檢修工武進説。

  在南陽段,南水北調遇到了世界公認的“工程癌症”——膨脹土。“這種土遇水膨脹、稀黏,無水則收縮、幹散,在上面根本沒法修渠。”膨脹土試驗段項目經理朱建軍説。

  頭3年,他們挖了13個大坑,天天就在坑裏“玩”土,嘗試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數據,一直和這種土較勁。執著攻堅,終於迸發智慧火花:在膨脹土中摻入3%到5%的水泥,改造後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經濟。

  類似的攻堅克難,在南水北調建設中數不勝數。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專利110項,創下一項項新紀錄: 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大直徑水下盾構,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這些第一,展示出南水北調的自主創新能力,展示出世紀工程的“中國智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