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省會經濟圈科技融合有“先行”

  • 發佈時間:2015-10-23 11:31:42  來源:濟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16日,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在濟南高新區揭牌成立,萊蕪首批6家電子資訊企業入駐基地。至此,濟南萊蕪兩市産業融合發展邁出可喜一步,為省會經濟圈七地市科技融合拓開一片嶄新視野。

  平臺搭建

  ——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進駐濟南

  寬敞的辦公室、疏密有致的格子間,山東力創科技有限公司員工人手一台電腦在新辦公桌前專注工作。“這裡辦公環境不錯,我們工作很快上手了,新團隊也很和諧。”剛從萊蕪過來的工作人員李敏適應很快。而這處獲得員工一致好評的辦公地點便是在濟南高新區奧盛大廈剛剛揭牌的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

  記者看到,2100平方米的研發基地除了綜合辦公室,還有學術交流室、實驗檢測室、創客空間、企業展室及研發大廳等區域,該基地包含研發工位140個,企業來此後可直接“拎包入駐”。

  山東力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8月,是一家專注于能源計量與節能控制相關産品及核心晶片研發、生産與銷售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在電測控與熱計量領域處於行業引領地位。現有員工500余人,如今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工作人員有30余人,“很大一批是剛從高校招聘來的大學生,重點負責産品研發。”該公司濟南研發基地負責人吳明花介紹。

  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吸引來的“高精尖”企業不止山東力創科技有限公司一家,萊蕪多家電子資訊領域企業早在一年前便遞交申請,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包括萊蕪傑訊電子有限公司、山東華冠智慧卡有限公司、山東奔速電梯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威馬泵業股份有限公司等萊蕪市6家企業首先入駐基地。

  萊蕪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光華就此表示,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揭牌運作,將為萊蕪依託濟南科技資源優勢,聚集高層次科技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企業培育孵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産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短板補齊

  ——萊蕪企業將來省會註冊新公司

  萊蕪企業爭相來濟,除了區位、設備等“硬杠杠”,更為看重的還是作為省會城市的科技“軟實力”。

  “對於我們這個行業,最大缺口在於對高科技人才的招聘。”萊蕪傑訊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修傑表示。作為一家致力於軟體開發、通訊設備、檢測設備研製、應用和推廣為主導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重點研發智慧遠距離射頻讀寫器、礦井人員管理系統、礦井綜合無線通訊系統及監控軟體等。“包括很多人都沒想到,在萊蕪也有做這方面軟體開發的企業,還能做出規模。”

  作為在濟南上過學的萊蕪人吳修傑對省會科技資源早有研究,如今有機會到這裡發展最迫切的事便是在濟南招聘研發人員。而在招聘過程中,讓吳修傑沒有料到的事情發生了。因為萊蕪傑訊電子有限公司註冊地在萊蕪,很多高校出來的新人考慮到落戶地成了公司一個不得不納入考量的問題。讓員工福利有保障,才能利於人才吸納,吳修傑表示,“不諱言,我們技術列全國前十,已經有地域競爭優勢,不能因為落戶問題成為人才引進的阻礙,現在濟南註冊的新公司正在申請。”研發人員貴“精”不在“多”,在萊蕪傑訊電子有限公司發展佈局上亦是如此。“濟南研發基地這邊主要是研發,下一步開拓市場管理,生産方面還是在萊蕪的公司負責。”

  濟南主研發,萊蕪主生産。有此想法的,還有山東華冠智慧卡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振禹。“我們這次能來濟南發展,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了,濟南、萊蕪發展各有優勢,能更好推進公司發展。”同時,緊鄰齊魯軟體園的優勢也讓欲在濟南紮根的萊蕪企業吃了“放心丸”。“這邊技術先進,軟體園一些平臺還能讓我們免費使用,對我們電子行業很有吸引力的。”劉振禹表示。

  區位協調

  ——區域科技融合示範帶動“圈”發展

  萊蕪企業來省會濟南設研發基地,讓兩市産業融合邁出可喜一步,也為省會經濟圈七地市科技融合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路子。

  早在2014年,省會經濟圈七地市聯合成立“科技創新聯盟”。濟南市科協在企業科技創新專家服務團中精心遴選20多位,與淄博、萊蕪等市企業進行技術對接和交流,達成合作協議15項。同年11月,七市科協聯合召開省會經濟圈科技人才項目洽談會,成立“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專家服務團”。此後,七市科協繼續通過專家服務團平臺,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戰略規劃服務,推動當地實體經濟發展。

  今年5月,省會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技術項目合作簽字儀式暨創新驅動發展報告會召開,來自濟南、萊蕪等七市科協代表、110多家企業代表與多位知名行業專家進行科技人才項目洽談對接。山東大學、濟南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交通學院、山東建築大學等高校專家與6家企業開始廣泛對接與合作。

  副市長張海波在濟萊協作區萊蕪研發基地揭牌成立儀式上表示,濟萊兩地要以萊蕪研發基地啟用為契機,在優勢産業、市場、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探索有效合作模式,進一步推動兩市向高端化邁進,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發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為全省區域一體化發展積累寶貴經驗。這為省會經濟圈各地政府、企業、高校今後開展各類科技合作與創新提供了較為可行的指導思路。 (本報記者 蘇曉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