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購房者多些選擇 別扎堆“豪”字招牌
- 發佈時間:2015-10-23 03:32:55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翰露
樓盤行銷,言必稱“豪”,這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説實話,這些豪宅,“豪”得有些缺乏想像力。聽上去,幾乎都一樣:“石材幹挂”、“大理石全裝”、“大平層”、“全套房”、“新風地暖”等等。科技舒適設備也就罷了,連房子的外立面、裝修風格、房型佈局,都十分相似。有購房者就吐槽,全套房裏次臥的衛生間是暗的,本來不需要,可裝修那麼豪華,是敲呢,還是不敲?
為啥開發商都拿“豪”字做招牌?這是有原因的。淺層次來看,是市場風向和客戶需求使然。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部分經濟寬裕者願意改善住宅,嚮往舒適、追求派頭,他們當中多數人的品位趨同。而外立面歐式的“石材幹挂”,內裝修大理石等風格,有著較廣泛的市場。作為市場主體的開發商,自然迎合用戶口味。
這之外,開發商造“豪宅”還有更深的動機。有的人認為,市場是可以被“引導”的,消費習慣也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同樣是造房子賺錢,為什麼毛坯房少,裝修房多?為什麼簡單實用的少?奢侈豪華的多?結論很明確:裝修越豪華,小區越高檔,房子的溢價就越高。
以曾摘取“地王”的滬上某樓盤為例,位於中環附近,當初拿地時許多人不看好,認為不可能賺錢。結果,開盤後均價比周邊樓盤高出30%,拿什麼來説服購房者?正是“豪華”、“高檔”所帶來的溢價。
“豪華”、“高檔”值錢嗎?這是當然。
但真的值開發商開出的這個價嗎?未必。
上海中心城區的房産總體稀缺,購房者選擇餘地不大。由於千“盤”一律、千“戶”一律,購房者除了要為地段面積付錢,還要為未必需要、未必喜歡的“豪華”買單。面對這樣的付出,雖不情願,但多半也只有接受的份兒。
房屋作為建築,還有很強的公共性。環顧海外一些知名城市,新建住宅風格大多清新實用、強調功能性。這樣的建築更環保,更能豐富城市的風貌,也更能滿足大多數市民的需要。當然,對於國外的設計,我們不必全盤照抄,關鍵是政府要加以政策引導,促使開發商多動腦筋,在建築風格、戶型設計、裝修流程上突破現有窠臼,讓購房者多一些選擇,也讓城市多一點“看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