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程氏宮面:皇家貢品借力現代經營管理

  • 發佈時間:2015-10-23 01:00: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家只有幾名老師傅的家庭宮面作坊,6年時間,變身成為北方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宮面企業。最初想在大城市打拼的80後大學生程煥剛,作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吳橋宮面的第56代傳承人,也在老家河北吳橋邁入企業經營的新階段。

  外人不知,有著千年曆史的吳橋宮面,在經歷改革開放後近20年對日出口的“黃金時代”後,依舊延續著以訂單生産為導向、按客戶需求生産的傳統,沒有産品標準、品質管理、價格體系,更無法靈活應對市場需求。

  “習慣了小米加步槍,現在也需要適應電子戰。”程煥剛,當年一個帶著渾身新意的大學生,在踏上返鄉創業之路後,從接管父親的宮面作坊卻不被老師傅待見,到苦學技術、執著變革、踏實經營,讓吳橋宮面“混出”了一個新的未來。

  出身宮面世家而被迫接班

  天下雜技第一鄉——吳橋,為人讚嘆的不只有雜技,還有一樣東西遠近聞名,那就是宮面。吳橋宮面,以小麥精粉為原料,不用任何添加劑純手工製作,經過盤條、上稈、拽條、拉絲、陰乾等13道工序,24小時自然陰幹才能形成,用放大鏡看橫截面,每一根都是空心的。由於最初只供給宮廷,也被叫作“貢面”。

  程煥剛就出生在這裡。作為獨子,他在家裏的宮面坊裏玩耍長大。母親在當地一家金融機構上班,父親操持宮面坊,上大學前,程煥剛一家年收入30萬元左右。

  “吳橋當地沒有能把小店面做大的,而且大家都會認為考上大學再回來做面,就是沒本事。”程煥剛説,父親曾告訴他,做宮面是門能供他上學、供養全家,對得起祖宗的生意,但卻從骨子裏不願意讓他接觸。

  2002年,程煥剛考入蘇州大學公共關係和管理學院。畢業前他已經準備和江蘇一家台資企業簽約,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父親病危,速歸。”2005年10月1日,身體一向健康的父親因為一起醫療事故突然辭世,這讓程煥剛傻了。

  父親去世後,母親和幾個親戚勉強維持小作坊運轉,程煥剛想留在蘇州的想法遭到了母親強烈反對。程煥剛説,“對於宮面有一份傳統的感情,回吳橋後可以去幹,但打心底不想幹,這只是一個小手工業,不會成啥大氣候。”

  程煥剛祖籍吳橋安陵鎮西張村,相傳先祖曾以家中麵條將劉秀救活,而劉秀稱帝後將“程家面”列為皇家貢品,千年來整個程氏家族就留在村裏做面。“由於過去沒有商業化概念,沒人把宮面當成寶貝。”程煥剛説,哪個村裏有喜事了,就提前到府預訂,交貨後給作坊兩擔糧食。

  改革開放初期,程煥剛家中宮面坊有7個老師傅,小店年均産值30萬元,多時超過50萬元,其中一半産量出口。吳橋幾十家宮面作坊,更憑藉日本訂單,一度佔據吳橋縣當地出口額半壁江山,迎來了近20年的“黃金時代”。

  但宮面製作過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品質管理、價格體系都沒有,而吳橋宮面人依舊延續著以訂單生産為導向、按客戶需求來生産的傳統,不懂如何去做産品標準,更無法實現完整的市場化。“黃金時代”後的數年裏,吳橋縣外貿局撤銷,工商局也進行了調整,宮面行業再無大的改觀。

  “一門靠手工技藝維持生存的産品,面對各異的消費者,沒有品質標準,更無法保證産量。”在初步接手宮面坊後他曾斷定,自己做不好面。“憑感情和記憶延續的‘老宮面’,夠神奇,但規格淩亂、不夠漂亮,品質參差不齊,若不改便沒有出路。”

  從小作坊變身現代化企業

  2006年,小作坊變身成了公司——此前的宏藝宮面廠,現在是宏藝宮面有限責任公司。“從個體戶到有限責任公司,我想給作坊一個新身份,也給自己的道路一個新的起點。”程煥剛説。

  路在腳下,卻沒有那麼好走。大學剛畢業的他,和公司裏老師傅説話都不受待見。“有的師傅見我一張嘴,就去院子裏曬太陽了。”程煥剛説,還有更讓人不快的事。很多師傅抽著煙進車間;大部分師傅生産前手不消毒、不換工作服、不換鞋子;生産活動不穩定,幾乎沒有週期性,因為師傅們只是零散幹活,很多人種地是主業而做面只是小手藝……此外,生産工藝上我行我素,面本身沒有標準也是問題。“十個工人有十個標準,都覺得自己沒有錯,也沒有人願意承認什麼叫標準。”程煥剛説。

  怎麼解決呢?程煥剛琢磨了很久,最後想到兩個突破點:技術和利益。師傅們為什麼來這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因為他有過硬的手藝,他能靠手藝掙錢,而我啥也不會,只是他老闆。

  想獲得話語權,自己先要學習技術。製作宮面要經過13道工序,並不容易學。張立忠師傅今年53歲,打小就在程家的店裏幹活。他告訴記者,和面是做面的基礎,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面和太軟會斷條、沒勁,後面的工序一上就斷了;和硬了,熟化時間會增長,陰幹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面的品質也會受到影響。為了哄師傅們高興,程煥剛一開始經常買早點、做午飯,端茶倒水燒鍋爐,站在邊上學。和面就學了3個月,整個流程學一遍用了半年時間,前後一年時間程煥剛才將工藝熟練掌握。

  第二步,他決定從工資上對師傅們進行獎勵,但前提是衛生制度必須執行,而考勤也要規範起來。隨後幾個月發工資,有的人發現遵守規範,能比其他人多掙幾百。“在大家看來,不是壞事,能多掙錢,慢慢地就都朝著這個方向走了。”程煥剛説。

  第三步,宏藝宮面有了統一的生産標準。程家的宮面一直都出口日本,日方客戶的需求通常為麵條粗細0.85-1.2毫米、18釐米長。但為了提升品質,程煥剛制訂了0.7-0.9毫米的標準,每斤多獎勵0.3元。依師傅們的技術來説完全沒有問題,但一個人不做,其他人就都不做。為達到這個標準,程煥剛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方式,慢慢讓師傅們都接受下來。

  後來,外出交流學習中程煥剛了解到,日本市場上,壓在箱底3年的中國素面(宮面)每斤價格折合人民幣100多元。雖然吳橋宮面對日出口了幾十年,但産量一直不大,各家品質也相去甚遠。自家的面沒有QS認證,而國內純手工的宮面生産的品質安全標準是個空白,所以程煥剛決定遵照掛麵類的體系標準並結合宮面工藝標準來完善産品。

  2008年春節,程煥剛請來了裝修隊,投入十幾萬元對廠房和生産車間進行改造;在産品品質上,他把生産的宮面劃分等級:最漂亮的一級品,直徑在0.7-0.9毫米,0.9-1.1毫米的為二級品,直徑超過1.1毫米的作為殘次品全部銷毀。

  2008年8月,程煥剛拿到了食品品質安全體系認證。“當時,我們是吳橋唯一一家通過認證的企業,對業內也是個很大的觸動。”從那以後效益一下就好了,程氏宮面打進了大型超市,國內很多大型企業也來進行採購,中秋節、春節經常斷貨。此外,他接觸了一些國外的客戶,在日本拿到了大訂單。

  訂單多了,新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宮面製作的技藝只掌握在少數老師傅手裏,所以産量會非常有限,限制了企業發展。但老師傅手把手帶新徒弟並不會傾其所有傳授技術。於是程煥剛想到了一個辦法,對於老師傅在原先的計件工資基礎上,增加一份帶新人的獎勵工資。這之後的2010年,程煥剛進行了擴廠,吸收了一批食品行業工人。到2011年逐步穩定了3批、共30名新工人。

  橫向拓産品、縱向拓産業

  2010年,宏藝宮面的新廠在吳橋縣開發區籌建,佔地36畝,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抽濕機、切割機等現代化的工業設備裝配上了生産線。滿負荷運轉,面製品年産量可達2000噸,産品生産週期穩定在24小時。

  6年時間,2011年前後,宏藝宮面有限責任公司已成為北方最大的宮面企業。目前,宏藝宮面産值超過3500萬元。在不斷溝通和碰撞中,程煥剛讓身邊人明白了什麼是做生意。現代化、職業化的生産,也讓工藝傳承了下來。

  雖然與做面這樣的傳統行業有了感情,但程煥剛坦言,這些年感情上並非願意堅持。“2006年時,發現自家的宮面手藝是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産要求的,於是開始準備材料申報。”程煥剛説,但當地一些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此也都非常陌生。在他們的概念裏,雜技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宮面這種東西只是尋常百姓家的一碗麵。

  扭轉一個行將就木的宮面産業,難在意識上的求變,也難在經營上。程煥剛説,雖然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法對自家宮面坊完成了改造,但要做的還很多。

  程煥剛介紹,目前他的企業已將重心放在産品研發、檢驗標準制訂上來。傳統的禮品宮面生産並沒有中斷,這之外廠裏還在研發紫薯宮面、菌類宮面等六大系列産品,而專為兒童開發的宮面也已進入試驗階段。看好普通食品功能化的程煥剛,還“跨界”做起了“即食秋葵”這樣的産品。

  過去吳橋宮面的主戰場在吳橋、滄州,60%營業額都在河北本地,剩餘一部分是外省和海外採購,依靠傳統人脈就可以做好。“現在産品做的更多、更好,北京、山東的一些合作夥伴的素質都非常高,和人家相比,自家的團隊缺乏專業人才,銷售團隊還需要提升面對市場的能力。”程煥剛説,“習慣小米加步槍,現在也需要適應電子戰。”

  此外,程煥剛認為,現今北方的宮面企業和産品需要一個綜合的提升,因為企業的硬體、軟體都沒有實現綜合式的跨步。近幾年,程煥剛曾前往上海、浙江、福建以及日本參觀制面廠,雖然面本身做得好,但自家的面生産線未有領先,加工能力確實非常弱。此外,相比之下自家企業和産品的包裝、推廣並不好,好面沒有好面子、沒有好衣服。

  從新工廠建成至今,程煥剛吃過苦、吃過虧,也想過轉型,走了一圈後發現能夠盈利的還是面製品。滄州是一個文化古城,每年來吳橋的遊客達上百萬人次。“遊客來吳橋,只知道雜技公園,而沒機會了解宮面。”程煥剛説,今後除了在産品的橫向拓展上下功夫,還將著力在縱向方面進行經營。參與行業標準制訂、制訂産業化標準、延伸産品歷史,都能更好地拓展整個産業鏈。

  今年10月1日,建在宏藝宮面廠區內的中國宮面博物館對外開放。將工廠打造成2A級工業旅遊景區——這是程煥剛縱向拓展的重要一步,目的是想讓遊客參觀雜技之餘,還能參觀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産宮面的生産,品嘗宮面、了解宮面背後的故事。“宮面兩千年曆史,我們所做的可能只是把表面的東西找到了。”程煥剛説,這有利於宮面技藝本身傳承和推廣,也有利於企業、産品的對外宣傳。

  程煥剛説,自己是一個做麵條的人,但他會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宮面老手藝繼續傳承。下一步,他想通過讓自己團隊和社會投資人去獲利的方式,進一步發展企業。“兩年前,我和師傅們只是雇傭關係,但當時就已經想稀釋股份,想把責任、權利、義務都交給工人。”程煥剛説,以後招錄新員工,用合夥人的方式進行吸納,這樣老手藝能走得更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