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發佈 中等收入國家成主要留學生源國

  • 發佈時間:2015-10-22 16: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2日訊(記者陳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10月21日聯合發佈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報告分析了中國2014-2015年留學發展的新特點與新趨勢,並提出相關建議。報告指出,國際高等教育區域化趨勢明顯,“一帶一路“沿線與中國經濟交往活躍的國家逐漸受到中國留學生重視,老牌留學目的國正在被新興國家和熱門留學區域中心所取代。

  國際高等教育區域化趨勢明顯

  報告研究發現,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高等教育區域化已成為一個顯著特點。世界範圍內,兩大區域已經在建設區域內的高等教育空間。歐共體的高等教育區的建設—Erasmus Mundus計劃,已成為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在歐洲經濟情況不樂觀的大環境下,實習等以就業為導向的項目更容易引起各類學生群體的關注;隨著東盟一體化的進程,東盟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一體化也越來越被重視,推出“Common Space of Higher Education”計劃。東盟高等教育已有“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東盟大學網路(AUN)”、“東盟教育保障組織(AQAN)”等機構或組織。東盟國家目前正在就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協調:構建統一的教育框架,在東盟區域範圍內實現基本一致的課程體系;就區域認證問題,對東盟範圍內的大學、學院等教育機構給予評估並授權認證;提高教育品質。東盟範圍內正在籌建一個系統的評價體系,以對高等教育一體化進行品質保障。

  中等收入國家成主要留學生源國

  報告指出,中等收入國家逐漸成為主要的留學生源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2000年至2012年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來源國中,增長最快的主要是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中高收入國家。2012年,中高收入國家的出國留學人數達到142萬人,與2000年的54萬人相比,增長率高達160.9%。其次是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低收入國家,留學人數從2000年的34萬人增長至2012年的75萬人,實現了120.6%的增長。相比之下,高收入的OECD國家和非OECD國家的留學人數輸出相對穩定,年增長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

  報告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中高收入國家和以印度為代表的中低收入國家在經濟上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教育上的發展仍然滯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高等教育。這也導致越來越多中等收入國家的學生選擇去發達的歐美國家接受高等教育。而高收入國家學生流動率較低,主要因為高收入國家的高等教育相對發達,但人口基數比中等和低等收入國家要少,因此學生流動規模相對穩定,出國留學人數增長較慢。

  “一帶一路”沿線與中國經濟交往活躍國家受重視

  報告指出,隨著“中國-拉共體論壇”、“一帶一路”的提出、APEC舉行及中澳自貿協定簽訂等經貿大事的發生,與中國有較為活躍的經濟交往的國家將成為留學生關注的目的地。

  當然,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將會成為核心稀缺人才,也將刺激中國留學生向相關國家分散。重點國家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對留學生所採取的優惠措施對中國留學生有著明顯的吸引力。

  此外,部分非英文國家出臺各種措施,吸引留學生,也將促進中國留學生進一步從英語國家分流。如從2014年冬季學期開始,德國16個聯邦州將全面取消收取學費,僅薩克森州還在收取每學期不超過500歐元的學費。日本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明治大學等30多所名校在本科階段開設資訊工程等專業的全英文授課(G30)課程。

  報告建議,基於此,可增加亞投行在教育領域的投資,設立“一帶一路”留學基金。隨著“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推進,中國社會面臨著從“引進來”向“走出去”的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國際化的人才無疑成了轉型能否成功地關鍵要素之一。而“一帶一路”、亞投行所涉及的區域對中國諸多企業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地區,沒有大量的專業性人才的儲備,很難推動好“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從全球跨國企業的發展狀況來看,落地國企業用人還是以當地人才為主,因此,培養熟悉、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成為一個重要的人才培養途徑。

  低齡留學現象加劇致國內高校優秀生源流失

  報告指出, 2015年,中國高中生出國留學的熱度持續。高中生選擇出國留學就讀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顯增加。低齡留學加劇導致國內高校優秀生源流失。相比2004-2014年出國留學人員13.62%的增長速度,我國普通本專科、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增長速度不容樂觀。

  報告同時指出,部分國家和地區肯定中國高考成績,也將進一步加劇中國高校的生源危機。截至2015年5月,我國高考成績已獲得澳大利亞、美國、南韓、香港、紐西蘭、德國、義大利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認可。對高考成績的肯定,反映了國外大學對我國基礎教育培養方式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對高考程式的信任,也可能會激發各國對我國高中畢業生生源的爭奪。

  另外,全國每年近百萬棄考大軍中,因選擇出國留學而放棄高考者達兩成。這些都加劇中國高校的生源危機,同時也將會倒逼中國高等教育提升國際化水準和開放程度。

  針對高校國際化,報告建議:

  一、放寬限制,加強合作辦學。應鼓勵高校建立更多國際化交流交換項目,並應適時放開國外大學在華設立分校的有關限制,留住部分優秀生源。同時,也應該借鑒其他國家高校與我國頂尖中學合作的經驗,加大知名高校與國外優秀高中的合作,提前培育優秀本科來華留學生生源。

  二、鼓勵高校積極探索“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招收優秀生源。國內高校“走出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北京語言大學在東京設立北語東京學院,學生完成學業後可獲得北京語言大學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清華大學、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聯合創建全球創新學院,成為中國高校在美國設立的第一個實體校區和綜合性教育科研機構。清華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在高校“走出去”方面,為國內高校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