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源頭抓藥殘,餐桌才安全

  • 發佈時間:2015-10-20 14:31:23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華峰果品基地,工作人員查看蘋果成色。
◤華峰果品的每一個蘋果上都有唯一的“二維碼”身份證。山東是農業大省,蔬菜、肉類的産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食用農産品安全的管控成為食安山東建設重點。優質安全的好食品首先是靠“種”出來、“養”出來的,本著這一原則,從源頭投入品上管控果蔬、肉製品、水産品安全,各地紛紛探索從生産最前端著手拆除威脅食品安全的“炸藥包”。

  文/片 本報記者 馬紹棟 張鵬飛

  一個蘋果從果園到餐桌,可全程追蹤

  “從我這出去的每一批蘋果都有‘身份證’。”在榮成市華峰果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建東順手拿起一個蘋果,用手機一掃,有關這個蘋果的基地、澆水、施肥、農藥、檢測、負責人等生産環節資訊一目了然。這源於華峰果品建立的資訊化可追溯系統。他們為每株果樹、每部農業機械、每瓶農藥、每個工人,乃至每項包裝材料都編制了固定的身份資訊,通過用資訊化手段串聯起生産的每個環節,實現了一個蘋果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蹤記錄。

  記者在華峰果品的監控中心看到,覆蓋生産基地的監控系統可以隨時觀測到田間地頭的各個角落,而旁邊螢幕上一條條曲線、一組組數字則可實時展現地頭每一棵蘋果樹和土壤水肥的實況。“這是我們的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通過埋在田間的成千上萬個感應器,系統可以隨時傳送土壤、果樹的PH值、乾濕度、微量元素等各項指標,進而指導管理人員按需開展水肥管理,精準控制,令其生長更加健康。”岳建東介紹説。

  借助這種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模式,華峰果品在植保環節實現了機械自動化,所有藥肥通過統一的管道實施滴灌,一台植保車可以防治200畝果園,並且可以通過手機實行遠端操作。記者看到,先進的靜電彌霧植保設備噴出的藥液均勻地灑在兩旁的苗木上,只用幾分鐘就完成了對兩行蘋果樹的施藥。

  “農藥都是低毒的,7天內就能分解,農殘絕對不會超標。同時,我們還廣泛採用殺蟲燈、粘蟲板等物理、生化防蟲技術,大幅減少了農藥使用頻次和使用量。”岳建東指著果園裏到處懸挂的防蟲燈解説起來。

  據悉,與常規生産相比,華峰果品的農藥使用量減少70%,化肥使用量減少80%,一棵蘋果樹一年下來平均只用二兩肥,施肥施藥效率是原來的20倍。“目前我們已帶動當地三四千畝蘋果種植,此外,在甘肅、陜西等地也有不少規模化農業龍頭企業採用我們的防控模式。”

  防蟲網隔斷蟲害,大幅減少農藥使用

  在我省安丘苯蓀子鎮的一些大姜基地、沂源悅莊的韭菜基地,萊州、蒙陰、莒縣等地的蘋果種植基地,眼下正通過廣泛使用一種防蟲網技術有效降低蔬菜的用藥量和藥殘。據省林業廳研究員、著名林果專家張繁亮介紹,這種防蟲網覆蓋栽培是一項增産實用的農業新技術,適用於在夏秋葉菜類、及芥菜、瓜類、豆類等作物生長期內全程覆蓋,它可通過阻隔飛蟲進入棚內,切斷菜青蟲、小菜蛾、蚜蟲等蟲害繁殖途徑而有效降低果蔬發病率,大幅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

  “比如,對韭菜這種作物,由於擔心農民用高毒有機磷農藥灌根防治韭蛆造成藥殘超標,許多人不敢放心吃。現在,用這種防蟲網則十分有效。道理很簡單,因為這種害蟲叫韭菜遲眼草蚊,用上合適防蟲網就能擋住,韭菜就不會發病了。”張繁亮説僅沂源悅莊鎮就依靠這種技術發展了上千畝的無公害韭菜生産基地,基本上不用農藥,效益十分可觀。據了解,這種防蟲網成本不高,一次投入可使用3-5年。

  在濟南長清的山東齊魯惠豐蔬菜種植基地,總經理梁鳳全在治蟲防害上有著自己的一套“路數”。他介紹説,作物在種植之前要對土地進行殺菌,同時要按照植物所需養分的多少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最好的肥料當然是有機肥,但現在市面上的有機肥也是魚龍混雜,我這裡用的都是牛糞和羊糞,因為牛羊以植物飼料為主食,糞便所含細菌相對較少,而像豬糞等就不敢用。”

  “最重要的是提前通過生物技術進行預防,做到少用甚至不用農藥。”老梁生態園的每一個大棚也都設有防蟲網、粘蟲板等,工作人員進出時必須在入口處先進行消毒。在這裡,除草全靠人工,堅持不用除草劑。

  科學“養”出健康肉,病死畜禽查堵疏

  在畜牧業領域,為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品質安全,我省制定了專門的動物及動物産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病死畜禽處理辦法等,確保病死畜禽不流出、不合格産品不上市。

  據省畜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該監控計劃,畜禽樣品從動物養殖場、屠宰廠抽取。其中,進行雞、雞蛋和尿液中禁用藥物檢測的,從養殖場抽取樣品的數量應超過抽樣總數的三分之一。牛奶樣品從奶牛養殖場、生鮮乳收購站抽取。

  “肉蛋奶等養殖産品中,消費者最擔心的是抗生素等藥殘超標。其實大型規模性養殖場是可以通過科學管理保證肉質安全的。否則,歐盟、日韓等國的進口標準那麼嚴,我省肉製品出口不可能佔到全國一半。”我省養雞業巨頭民和股份的董事長孫希民直言。

  孫希民表示,為了防止疫病群發和外界感染,規模養殖中進行適當的預防防疫是必須的。如果養殖場完全按照養殖規程操作、保證用安全藥和在安全期內用藥,並在出欄前10-14天裏(禁藥期)不用藥,通過雞的自體迴圈排泄,藥物殘留是不會超標的。

  記者看到,在民和股份,有著一整套的商品雞養殖健康管理系統,通過這個管理系統,民和通過肉雞飼養生長環境的改善降低肉雞發病率,減少用藥劑量和種類,控制藥殘。

  那麼如何從源頭上保障病死畜禽不流入社會呢?我省壽光市進行了一番探索。

  “一旦出現病死畜禽,我們就會給無害化處理廠打電話,讓他們過來拉,政府會按病死品種數量對養殖戶給予一定補償。早在2013年市裏開建無害化處理廠,我們就跟相關部門簽保證書了。如果誰亂丟、私售,處罰力度非常大。當時,鎮上一個人因為非法倒賣病死豬被判了刑。這無疑給所有養殖戶敲了警鐘,又丟錢又丟人的事,誰願意觸這個霉頭!”在壽光洛城街道賢東村,養殖戶張軍祥對政府力抓病死畜禽處理的章節記憶猶新。

  經加工後病死畜禽變成了環保有機肥,政府對無害化處理廠執行特許政策,給予一定補貼。事實證明,病死畜禽處理無疑從制度上、源頭上又堵住了食安控制的一個漏洞。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網友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