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免費午餐”營養要跟上 農民培訓不能走過場

  • 發佈時間:2015-10-19 07:3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雷宇 謝婷婷 曾佳鵬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型農民培訓是提高農民勞動素質、實現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然而,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剛剛完成的調研報告顯示,48.83%的受訪農戶沒有參加過任何新型農民培訓,23.52%的農民表示對培訓的內容不感興趣。雖然有“免費午餐”之稱,但在不少地方,農民培訓卻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培訓要根據農民需求,不能想當然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以加強農民培訓,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2014年7月至9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依託“百村觀察”項目平臺,對全國31個省262個村莊130個新型農村社區6771個農戶就“新型農民培訓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福建省寧德市某鄉鎮開始推進農民培訓。某村幹部林德(化名)介紹説,早些年培訓給每個到會的農民發50元,但一個常住人口在1500人以上的村莊,只有不到20人到會參加培訓。

  “縣裏的農業局、勞動局給我們派培訓員,他們帶著電視、DVD來。培訓那天,村幹部一大早就得去打掃小學的教室,再到村裏配有擴音喇叭的店裏三次五次地喊。”林德回憶以前的培訓,“上面有要求,農民不在意,村幹部幹著急。”

  無獨有偶。江西省吉安市某村會計吳慶國(化名)反映,他們村的桑蠶培訓與當年的市場行情掛鉤,“每年都舉辦培訓,來的都是些養蠶大戶,行情好的年份大家都樂意來,行情不好了農民就不願意參加了。”

  當農民在某些方面有傳承的技藝、累積的經驗時,他們往往不願意再去參加相關培訓。該村養蠶大戶劉二寶(化名)告訴記者,“一年養幾次,怎麼防疫我們都是師傅了,沒參加的必要。”如何把握市場行情,降低養殖風險的培訓,他們比較需要,卻一直沒舉辦過。

  調查結果顯示,有23.52%的農民直接表示對培訓內容不感興趣,9.95%的認為培訓內容太難,他們難以理解。總之,政府提供的單一培訓內容與農民多方面知識培訓的需要不匹配,農民希望培訓面更寬、易理解,並更具針對性。

  江西省南昌縣某村幹部陳傑坦言,目前他們村的農民培訓還存在很多空白,二十歲左右、文化水準不高的年輕人和淡水養殖、家禽養殖的養殖人可以參加的培訓寥寥無幾,“以我們鎮為例,鎮裏有1000多戶養魚的農民。如果政府能牽頭,搞相關培訓,我們就可以互相交流養殖經驗、規模、市場行情,這才對我們真正有好處啊。”

  從2012年開始,林德所在的村莊農民對培訓的態度有了大轉變,“以前給錢都不樂意來,現在都是主動要求縣裏派技術骨幹來指導了,參加培訓的人也從十幾個變成五六十個。”

  林德他們村是種茶大村,農民主要收入是採茶。開始的時候,憑著土辦法,也能把茶樹種好,但隨著培訓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茶葉採完後怎麼施肥、怎麼培養茶樹,技術員都有一套科學的辦法。經過培訓,這兩年村裏的茶葉産量都增加了。”

  因為作為村幹部,年年參加培訓,林德也成了“半個專家”。每逢新茶長出、插秧苗、生豬出欄等時候,隔壁鄰居們總是跑到府來請教他,何時施肥、何時灌水、何時出欄最為合適。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鄧大才指出,只有符合農民需求的培訓,才能落到實處,發揮真正作用,“培訓要根據農民的需求來,不能想當然地安排。”

  一些鄉鎮培訓農民是走形式

  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等,都會影響農民對培訓的評價。在培訓方式上,68.52%的農戶認為“下鄉現場指導”的培訓方式最好,“集中培訓”、“多方式結合” 、“電視、廣播、VCD學習”等需求比較少,佔比分別是13.56%、13.64%與4%。

  讓林德的左鄰右舍轉變態度的是,技術員們從小學課堂、村委大樓走向了田間、山路和生豬養殖場了。

  然而,目前的農民培訓中,採取“集中辦班培訓”方式的依然佔大多數,存在著組織者為完成任務走過場隨便應付了事的現象,培訓的“零散性、突擊性和短暫性”,甚至“走過場”特徵明顯。

  陳傑對記者説,前幾年他參加過一次縣裏組織的淡水養殖培訓,培訓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天,培訓的方式就是開開會,培訓內容理論性較強,只是膚淺地學到一點點東西,沒起到什麼作用。

  “參加過一兩次鎮上組織的桑蠶培訓,都是以開會形式學習蠶桑技術,不是通過實踐方式,可想而知,能起到什麼效果呢?”吳慶國感同身受。

  “我們鄉最近搞了個家電維修的培訓項目,號稱持續三個月,實際上就兩個半天。前一天發材料,後一天考試。做完試卷就給你發錢,一人一百元,考試都有答案呢。”湖南省郴州市某鄉鎮農技站的負責人胡飛(化名)有些無奈,但“現在的鄉鎮培訓基本上是走形式,大家想怎麼搞就怎麼搞。”

  組織者為了完成任務隨便應付了事,這肯定難以契合農民培訓的需求,培訓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有人把農民培訓稱作“免費午餐”。調查顯示,在2335個有效農村社區居民樣本中,2325戶居民表示培訓是免費的,佔比為99.57%,認為培訓需要花錢的有10戶,佔比為0.43%,不到一個百分點;就普通農村而言,認為培訓是需要花錢的佔到了1.66%,免費的有98.34%。可見,不管是普通農村還是農村社區,農民參加培訓基本是免費的。甚至,參加培訓還會獲得誤工補貼、三餐補貼等,但仍有25.42%的受訪者不願參加培訓。

  “現在農民也瞧不上培訓補貼的幾十元錢,他們更願意去做一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從事基層工作20餘年的林德説,如果不改革農民培訓方式,中央的文件到了下面也很難落實。

  在普及農民培訓同時,契合培訓與農民的需求、增強培訓的實用性,顯得迫在眉睫。“首先要按照需求來培訓,提高農業實用技術在培訓規劃中的比例。”鄧大才提出建議,“實踐的形式優於滿堂灌,要將現場觀摩、動手操作等實踐的形式貫穿整個培訓的始終,如在田間地頭開展培訓。”

  “免費午餐”重在“搭配均衡,營養豐富”,才會有人時刻關注和學習。在完善長效的培訓機制外,鄧大才提出,務必加強對農民培訓的宣傳普及工作,讓其自身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鼓勵和推進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培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