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疆第一村”的三句新民諺

  • 發佈時間:2015-10-19 06:32:5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秋日南疆,風光正好。走進新疆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平展的棉田一眼望不到邊;幢幢房屋白墻藍瓦,錯落有致;新落成的電商創業基地格外醒目,人來人往;農家院裏,碩果滿枝,乾淨整潔;寬闊的馬路旁,一簇簇鮮花開得正艷,紅得像火,粉得似霞。

  這裡被稱為“南疆第一村”,348戶村民中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超過60戶,100萬元的有20多戶,270戶購買了小轎車;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7萬元。

  然而,過去的達西村卻是另一番景象,沙塵肆虐,一年打不了多少糧食,“吃糧靠返銷、生産靠貸款、生活靠救濟”。

  “三靠”村如何成為先進村?《經濟日報》記者在達西村探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多虧了咱們的村支書沙吾爾·芒力克”。

  上世紀80年代初,沙吾爾·芒力克帶領各族村民消鹼、開荒、建大棚、辦工廠,達西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連年上臺階。“如果沒有老支書,達西村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村民杜孟河説,“他有那麼一股子倔勁,而且想得深、看得遠”。

  67歲的沙吾爾·芒力克精神矍鑠,説起家鄉的變化,他一臉謙虛:“其實,説來説去就那三句話。我們認準了,一直踏踏實實地幹,年年成為豐收年。”細細品味,老支書的話通俗明瞭,道出了達西村脫貧致富的真經,村民們都耳熟能詳,成為遠近流傳的新民諺。

  “要想改變,必須實幹”,這是沙吾爾·芒力克對記者説的第一句新民諺。當年,達西村沒有一條林帶,沒有一塊條田,自然災害不斷。在他的帶領下,全體村民苦幹、實幹,硬是將貧瘠的土地變成良田,9300畝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又相繼建設了麵粉加工廠、溫室大棚、農貿市場等,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村子有了起色,達西村並未止步。1991年起,沙吾爾·芒力克等黨員與貧困戶結對,簽訂承包農戶脫貧責任狀。司迪克·買買提有養殖技術,卻無資金,老支書就主動借給他2.8萬元,幫他走上了致富路;為幫助身患殘疾的阿瓦汗·卡德爾,結對黨員連續12年無償送去生産母羊。如今,全村被承包對象已全部脫貧致富。

  “口袋裏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這第二句新民諺流傳最廣。“口袋有了錢,精神和理念更得要跟上。”沙吾爾·芒力克説,“要樹立新風貌、推廣新知識和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持續增收和致富”。在達西村,村委會定期組織培訓班,請農科院的專家授課;施行18項惠民政策,鼓勵搞好鄰里關係、互幫互助,孩子們學習上進,引導村民形成了良好的家風、村風。

  “精神上亮堂堂”的達西村民接受新事物快,今年興起了電商,決心建設“智慧達西”,開始在網路裏淘金。當地的紅棗、核桃、羅布麻茶甚至烤全羊,開始從這個南疆鄉村源源不斷發往全國。

  “民族團結像空氣一樣,一分鐘都不能少”,第三句新民諺,道出了達西村發展的另一個“法寶”。在達西村,這句話已成為各族村民實實在在的行動。大家説,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維吾爾族群眾善於養殖牲畜,漢族鄉親們則長于植棉種菜,大家互幫互助,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沙吾爾·芒力克常説,各民族要擰成一股繩,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漢族村民李培剛致富後不忘回報鄉親,主動與貧困戶阿布拉·牙合甫結對,幫他買生産資料,教他種棉花。如今阿布拉成為種棉好手,生活越過越好。

  “東有華西,西有達西。”今年6月,達西村和華西村簽訂協議,將在人才培養、投資創業、新能源等領域開展合作。“華西村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已經去學習過6次。”沙吾爾·芒力克説,未來,“南疆第一村”將向“天下第一村”邁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