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各類代工廠緣何移至東南亞

  • 發佈時間:2015-10-19 02:29:48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綜合消息 “東莞一工廠員工國慶休9天假,回來發現生産線沒了”的新聞近日再度引發人們對外資工廠從中國向其他低成本國家轉移問題的關注。“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是否已經不再?記者進行了調查。

  國慶長假後工廠生産線搬到泰國?

  這家企業是位於東莞長安鎮沙頭社區的金寶電子廠,係由台灣知名上市企業投資興辦的大型外商獨資企業,2007年時還曾獲被評為東莞市龍頭企業。據受訪工人介紹,長安金寶廠內部有鳳凰、電通、光電等四個小廠,分別生産不同的電子産品。他們所屬的鳳凰廠,主要給某知名印表機品牌做代工。

  “其他三個廠都好好的,就我們鳳凰廠之前有傳聞,説要把生産線轉移到泰國,但廠房從來沒有任何相關通知。”一位員工代表反映,原來他們經常有加班,每個月都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資,但從8月底開始,就沒有加班了,開始實行每天8小時加雙休的工作制,“這樣每個月只能拿到1500多元的底薪,根本不夠生活開支”。

  其實近年來關於外資或者台資企業將生産基地從中國內地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消息並不少見。甚至有學者將其概括為“工業遷徙的第三個浪潮”——第一個浪潮是上世紀70年代,人力密集型製造業由日本轉移到了新加坡;第二個浪潮是上世紀90年代向中國大陸的轉移;現在則是轉移到了南亞和東南亞的泰國、孟加拉、印度、柬埔寨以及越南。

  服裝業轉移東南亞成風

  以服裝業為例,全球最大的服裝零售企業之一,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不久前已宣佈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代工訂單。迅銷集團的産品原本約有85%在中國製造,但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繼續上漲,目前決定將中國以外20%~30%的生産比率提高到50%。

  另一家無印良品也表示計劃3年後把在中國的合作工廠從229家減少到86家,自中國的採購比率從60%降低一半。青山商事則表示,雖然所需布料仍從義大利和中國採購,但縫製任務將轉移到繼越南、緬甸、柬埔寨之後的印度尼西亞。TSI控股旗下的東京STYLE也宣佈投資10億日元從今年8月開始在越南建設新工廠。女裝品牌Honeys今年秋天也將在緬甸新工廠開始生産。

  中國製造成本是美國的96%?

  對於中國製造成本大幅提升而失去了全球競爭力的説法其實已經被議論很長一段時期了,這其中包括對中國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的擔憂,也有對中國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性産品成本飆升的反映。

  不久前更有美國研究機構稱,目前在中國生産紡織品的整體成本已經達到了在美國生産紡織品成本的96%,也就是説二者已經相差無幾,中國的低成本製造優勢已經幾乎不存在。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據了解,這一報告是由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的,其內容顯示“如今在美國平均花1美元生産的東西,在中國需要花費96美分”。報告稱,中國依據生産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在過去10年增加了兩倍,從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時增加到去年的大約12.47美元/每小時。而在美國,按生産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增長了不到30%,達到22.32美元/每小時。而美國工人比中國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被那裏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所抵消。因此報告認為,中國上漲的人工和能源成本正在降低其製造業的競爭力。波士頓諮詢集團還稱,國際紡織製造商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紡紗業在中國的成本甚至比在美國高出30%。

  不過記者在對廣東地區多家電子行業企業採訪時了解到,他們普遍認為近十年來中國的製造成本確實有了明顯的上漲,漲幅至少在30%以上,但如果説現在中國的製造成本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就言過其實了。

  “中國製造”優勢在於資源配置

  位於廣州的日資家電企業製造廠的一位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的工人工資平均在每月4000元左右,即便加上社保等人力成本,平均也就在5000多元。“但如果把這種勞動量放在日本,每月人工成本是不可能低於16000元人民幣的。”這位人士告訴記者,據從他們在美國工廠的同行了解,美國的人工成本也大致要在這個檔次,也就是説僅人工成本一項中國目前還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一位企業人士表示,其實一個工廠的選址規劃、人工成本以及當地的資源成本只是一部分考慮因素,而當地的資源配套便利性、物流的發展程度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目前在中國來説,包括紡織、服裝、電子、家電、傢具等産業的配套都是全球最成熟的,基本在周邊100公里內都能解決所有的資源配套。這不僅大大節約了物流成本,而且工廠的生産也更有保證,這顯然還是目前東南亞其他國家無法匹敵的。因此中國製造的優勢雖然被人工資源成本上漲抵消了一些,但對於全球市場來説競爭力依然明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