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20年人民幣有望成國際儲備貨幣

  • 發佈時間:2015-10-17 15:31:13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首席記者 談瓔

  人物簡介

  經濟學博士,現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博士後,獲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和碩士學位,本科曾就讀復旦大學世界經濟係。

  此前為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負責亞太經濟預測和分析,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芬蘭央行和中金公司經濟學家,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中國人民銀行訪問學者。2011年度美國《機構投資者》A股分析師排名下經濟與策略分類第一名;2011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最佳預測排名第一名。

  在我接觸和採訪過的多位首席經濟學家中,像沈建光那樣曾在中資、日資、歐資與美資機構中專注于中國經濟研究的專家,可以説鳳毛麟角。之前多年身處異國,他的目光卻從未離開過中國經濟。他説:“從海外向中國遠眺審視,再身處國內近距離觀察,每一次的轉換都給我帶來新的角度。回顧中國經濟這20年來發展,讓人感慨頗多。”

  上週六在首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再度見到沈建光博士。他提到,人民幣國際化是最近研究的一個主題。

  沒有任何全球問題可以離開中國

  北歐的芬蘭不僅擁有創新的基因,還具備前瞻和包容特質。上世紀90年代初,芬蘭已十分重視中國,諾基亞等一批芬蘭製造業企業開始拓展中國市場。當時還是復旦大學世界經濟係學生的沈建光,選擇去芬蘭繼續深造。畢業後,進入芬蘭經濟研究所。“那時整個歐洲中央銀行體系中基本沒有華人,而芬蘭政府在1998年時就邀請我加入其中央銀行,專攻中國和亞洲經濟。”

  2000年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景很明朗,但國內不乏擔心造成産業衝擊的反對聲音。中國政府決定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合作,邀請來自歐洲各國了解中國經濟的專家,幫助其進行加入WTO的評估。沈建光博士應邀來到巴黎,從歐洲這個經濟體的視角深入審視中國。他與歐洲的經濟學家一起出版的專著《中國和世界經濟——中國入世的挑戰》,OECD的秘書長拜訪北京時,親手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當時的總理朱鎔基。

  那時,快步邁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的目光,也引發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重視。

  2003年,歐洲央行專門設立了研究亞洲的經濟學家崗位,沈建光應邀加入,工作中大量接觸來自美聯儲以及日本、英格蘭、法國、德國、中國等央行的同行。“有一點不變的是,每一次關於中國的討論都是最熱門的話題,每一個關於中國的報告都最受重視,每一點中國的變化都足以引起最激烈的爭辯。”他發現,從這時起,沒有任何全球問題可以離開中國。

  有個細節他清楚地記得。第二年和歐洲央行的同事一起訪問中國,途經上海外灘,同事們驚訝地看到陸家嘴數不清的在建高樓拔地而起,不斷感嘆“中國實在太大了”,同時覺得“中國的泡沫太嚴重”。

  “那時陸家嘴的房價剛剛過1萬元關口,中國大發展才剛剛開始。我的外國的同事們,因為沒有在中國的經歷,自己國家也缺少這樣明顯的經濟大騰飛,忽視了背後強大的地産市場需求,才會覺得中國都是經濟泡沫。”他感悟到,如果單單從西方角度看問題,對中國國情不加以細緻分析,研究總隔著一層紗。所以他決定回到自己的關注之處,繼續做研究。

  從歐洲到美國,再回到中國香港,在世界各處見證了中國的經濟騰飛以及國際地位的大幅上揚。沈建光博士認為,和國際相比,中國目前雖然前路崎嶇,但依然在上升期,機會無限。

  人民幣國際化降低依賴美元儲備風險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運作軌跡。如同身處在開放的叢林中,很多來自國際市場的衝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不確定的重大風險。

  美元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沈建光提出,美元是否會開啟新一輪強勢升值週期,值得關注。自上個世紀70年代初確立美元本位制以來,美元每一次反轉往往有金融危機相伴。中國經濟需要提前防範相關風險。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國內對於“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思考。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與中國經濟實力相稱,符合國家根本利益。而美國政府為刺激國內經濟採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擾亂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會大大降低人民幣依賴美元儲備的風險。

  沈博士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恰逢良機,加速推進正當其時。近一段時間,歐洲對於美國霸權的質疑加大,加之金磚國家成立金磚開發銀行等,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命題遠非中國的一廂情願,反而有著更為強烈的海外需求。

  當前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質疑和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弊大於利。中國應回到以實業為本、金融為末的道路上,發展壯大製造業,人民幣應貶值,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自由化都應該暫停。另一種擔憂資本管制開放有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應該以國內金融體制和浮動匯率改革為先,資本管制放開應該暫緩。

  對於“人民幣匯率應該維持固定或貶值狀況”的第一種觀點,他明確表示不贊同。“用中國工人辛苦工作和環境污染的代價換回瘋狂印刷的美鈔值得嗎?而且,接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經遠遠超出需要,不僅面臨嚴重的資産安全問題,也對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造成挑戰。未來如果仍採取固定匯率壓低人民幣幣值,外匯儲備將繼續顯著增加,中國將變得越發被動。”

  但同時,對第二種風險警示的觀點,他認為很有必要,但大可不必因噎廢食。

  利率匯率改革將取得重要進展

  在海外,人民幣越發“人見人愛”。當前有更多的歐美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對人民幣國際化表達出越加濃烈的興趣,以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度,增加全球貨幣再平衡。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的合作也在增強。金磚銀行已經成立,金磚應急儲備基金、金磚能源聯盟在擬建中。諸多成果落地後,必將帶動人民幣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儘管人民幣的使用近年來持續快速增加,但全球範圍內仍僅有1.5%的跨境支付採用人民幣,總體規模依然很小。

  “考慮到外匯儲備資産安全、全球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業與國內需求轉型的需要,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大勢所趨,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在開放的過程中防範風險,特別是充分借鑒國際經驗防範短期資本流動的衝擊。”他舉例説,南韓和墨西哥兩國均受到過由於大量短期資本流入而引發的金融危機。而智利以無息準備金的形式,較好避免了大量短期資本流入稅,為中國提供了有益經驗。

  他也一再提醒,儘管人民幣國際化大有裨益,但也存在兩大潛在風險,即宏觀調控工具效果減弱,以及自由資本流動帶來的對金融市場的衝擊,特別是對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影響。這更反映了對逐步放寬資本市場行政手段調整的監控以及同時防範匯率風險的必要。因此應謹慎選擇金融改革的時序以及匹配相應的監管手段。

  沈建光預測,利率與匯率體制改革將在今年取得重要進展,例如促進境內外個人投資更加便利化,改革事前審批制度和QFII投資渠道,修改《外匯管理條例》,探討適時推出深港通的可能性,特別是央行簡化了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等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市場的程式,一個相對更高收益、更富有流動性的領域正在有序地向境外投資者開放。在此背景下,預計2015-2016年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可以水到渠成。此外,鋻於人民幣海外歡迎程度超出預期,在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後,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情形可能比想像中樂觀,2020年人民幣有望步入國際儲備貨幣行列。

  “由於人民幣國際化,國內居民投資渠道增多。從過去的被動儲蓄和有限的投資平臺,到目前能夠投資海外,擁有更多投資産品。”

  投資海外股市首選香港市場

  最後,當然要諮詢一下沈博士事關百姓財富增值的海外投資問題。有消息稱,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計劃(QDII2)試點箭在弦上,首批試點城市包括上海、天津、溫州、深圳等6個,可投資領域將擴展到境外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金融産品以及房産等。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投資者,5萬美元的年購匯額度限制也有望取消。

  QDII2實施後,會有多少居民財富出海淘金?沈博士回答説,這個目前還很難估計。有一點可以確定,對於資産的全球配備,國家的初衷是支援開放的。不能説這是外匯資産的外流,流出去,流進來,本來就是雙向的。一直以來資本項開放就是要鼓勵投向海外,中國也開放了債券市場,讓海外的中央銀行到中國來投資債券。

  中國人到海外買什麼,什麼就漲。國內的中産階層把部分資産投向海外的意願高漲。如果保險、債券、房産等都放開了,哪些資産會成為主要的投向?他略一思忖,回答説,從目前看是全球房地産。中國很多人在投海外的房地産,興趣很大。為什麼呢?相比之下風險要比投向海外股市和債券小。主要投向的房地産市場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尤其是倫敦的房産。對於香港房地産市場,他認為最近有一定風險,必須謹慎。

  在海外買房,先要做好功課,了解風險。他特別提醒投資者:“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稅收制度。比如中國人去美國買房子,往往只考慮升值,對法規和稅收未必了解。海外要收的稅可能包括房産稅、房租收入稅等,另外賣房要收稅,房産持有成本也比較貴。”

  股票方面,他的建議是首選香港,其次歐洲。“香港現在的房價很高,出現一個拐點,但是股市估價最低。香港股市是所有發達市場中最便宜的,從全球來看也是價值洼地。除了香港市場外,大家目前比較看好歐洲股票以及日本股票。美國股票已經很高了,有點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