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樓市調控進入深水區:上海將怎樣抑制房價

  • 發佈時間:2015-10-15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某代理公司研究總監這兩天到處嚷嚷:房管部門這兩天正召集包括他在內的地産資深人士開會,研究針對高房價的對策。

  如同邦爺之前在《調控房價:上海想留下誰》中所説的,上海的房價調控壓力前所未有。上海青浦、松江等郊區的宅地樓面價已近2萬/平(住房未來價格或達

  3.5-4萬/平),這意味著上海的房價從現在3.5萬/平的均價衝向“4萬”,已無懸念。

  上海怎樣抑制房價上漲?

  之前幾輪樓市調控,國家使用的無非是金融工具、稅收工具、政策工具,然而目前來看,這三種工具的可操作空間已被壓縮,政府可以運用的手段非常有限。上海樓市的調控政策,不僅需要改革,更需要創新。

  有限的用地指標需要更“集約利用”

  上海中原地産分析師盧文曦告訴邦爺,上海房價最堅挺的地區就是內環內的區域了。前一陣樓市不景氣,上海不少區域的房價有3%-5%的下調,唯有中心城區,雖然成交量有縮減,但房價卻不受大環境影響,巋然不動。

  為何上海內環內的房價如此堅挺?供求關係決定價格,來看一組數據吧:

  除了9月份開發商趁著樓市走熱集中推盤,今年前8個月,內環內的供應面積都很少,只有50多萬平米,按套均100平計算,區域僅有5000多套的供應量。

  但上海內環內住宅的需求有多少呢?上海統計年鑒就顯示,僅僅上海內環內的黃浦、靜安兩區,截至2013年年末常住人口就有90萬人,這還不包括閘北、虹口、楊浦、長寧、徐匯五區的內環部分。

  這意味著上海內環內的住宅供應,和“潛在市場需求”的比例,超過1:60!(按內環人口每人平均3人計算)。

  “目前的上海內環市場的需求,基本靠二手市場置換來解決。”盧文曦就説。

  如圖可見,今年4月以來,上海內環內二手房成交在“330新政”的刺激下,呈現爆髮式增長,每月的成交面積均在40萬平以上,最高單月成交量接近49萬方(一個月的成交量就相當於新房一年的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在1-9月的成交數據中,總價300萬以下的二手房源佔比達50.3%。而這個市場每出售一套房子,就會釋放出更大規模的改善型需求,再度推動價格上漲。

  要命的是,內環內的存量土地還越來越少。

  由於公開出讓的宅地極其稀少,上海內環內的住宅供應主要靠存量和舊改項目支撐。但存量項目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2006年的《上海樓市解讀》就顯示,楊浦的寶地東花園、普陀的中環凱旋宮等當年上海內環/中環的住宅供應大戶,基本上供應枯竭了,內環內各個區塊也都進入了存量房清倉期。當這些新盤房源售罄後,整個片區可能就了進入“二手房時代”,區域住宅供應將更不樂觀。

  優淘城總裁薛建雄指出,除了存量房,上海內環內住宅的另一個來源是舊改項目,它們多是2004年以前就簽訂協議的,不過這些用地不僅開發週期長,盤活過程也非常艱辛。

  比如,上海南外灘的泛海國際住區,整個項目從開始舊改到公開銷售,歷經了十餘年,中間更波折不斷。每次有人和邦爺説起這個項目,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但或許因為艱辛,這項目才有價值,要是太過容易,房子怎麼可能賣出價?!(開玩笑哈~)

  玩笑歸玩笑,但對上海來説,要抑制內環房價的可能性確實不大。但有人提出,上海可以通過“調高市區住宅建築容積率”緩解供應問題。

  這是個辦法,但可能性非常小。寶地東花園的老總有一次就説,上海在2005年以前還允許容積率超過4的住宅項目,但從寶地東花園開始容積率被嚴格限制不得超過3.5。

  實際上,提高容積率會惡化居住體驗(不信,可以去中遠兩灣城體會一下啥叫“壓抑”),更重要的是,如果容積率大幅提升,上海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將再次“爆棚”,中心城區有限的公共資源將大幅承壓。

  要知道,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利用郊區疏散市城市人群,是上海市政府的既定任務。資深地産人胡宗亙就感慨,上海從此從豎著長,變得橫著長,城市大餅越攤越大。增加市區住宅容積率,想都不要想。

  無奈,土地資源有限、舊改速度緩慢、容積率嚴格限制,這些都使得上海抑制內環內房價,非常艱難。

  2010年—2015年 上海市內環內住宅供應與成交情況

  歷次調控大大壓縮了新政策出臺的空間

  此前的樓市調控政策,多傾向調動信貸杠桿,提高首付比例,降低融資杠桿,提高利率等方式來抑制房價。

  但從今年情況來看,銀行是否願意和上海合作,共同抑制房價,還真不那麼好説。

  就短期來説,銀行自身就有短期壓力。有銀行人士提供了一組數據:受股市回流資金影響,7月到8月間,國有大型銀行的理財餘額平均增長1000~2000億元,但可以選擇投資的資産並不多。在這一背景下,房貸無疑是一項不錯的資産。一方面,相對其他的信貸資産,房貸風險小很多,是優質資産。另一方面,目前的房貸利率也不低,收益也能滿足銀行的部分需要。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銀行的信貸資産中有一半以上是以房屋為抵押物,一旦房價大幅度下跌,銀行自身利益也將受損。

  而且,如果再開展類似“二套房提高首付比例”的政策,正常的改善型置業需求又將受到抑制,這也不利於住宅市場的健康成長。

  通過信貸政策調節房價,可行性不大,那麼稅收何如?

  事實上,上海歷次調控都會加入稅收手段。比如2006年上海開始對住宅轉讓收取個人所得稅,對轉讓住宅徵收營業稅,取消部分住房購買的契稅優惠政策。2010年開始,上海又出臺了房産稅政策。

  不過目前來看,這些政策的中長期效果並不明顯。在二手房市場上,這些稅收被轉嫁給了買方,無形又抬高了房價。

  不過,稅收手段並非一無是處。目前,上海的稅收政策,主要是抑制投資、投機需求,轉讓唯一住房才可以享受高達5.5%營業稅的減免,而且對144平米以上和以下的住房給予的營業稅優惠是不同。此外,人們購買90平米以下的普通住宅和90平米以上的普通住宅給予的稅率也不一樣。購買普通和非普通住宅的契稅相差近一倍。如果能進一步擴大不同需求、不同産品的差別稅率,對於抑制房價還是會有所幫助。

  至於行政手段,上海的限購政策一直嚴格,而且網上備案制度、房地産交易價格的透明度在全國都處於領先水準。通過行政手段進一步抑制房價的空間有,但餘地並不太大。

  相對於其他手段,上海市政府抑制房價的真正資源還是在土地。因為,上海商品住宅,尤其是中低房價的主戰場,不是內環內,甚至也不在中環內和外環內,而是在上海郊區的青浦、嘉定、松江、奉賢、金山、崇明和浦東新區原南匯部分。它們不僅僅是市場供應的主力,也是決定上海全市均價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這些區域目前重點發展的産業是新興戰略産業。

  只要這些地方的價格能保持一個較低的水準,那麼無論上海中心城區的房價有多高,都不會影響到上海對人才的吸收和引進,也不會讓市民生活的整體成本大幅上升,能確保上海經濟未來高品質的增長。

  調整土地供給結構將是關鍵

  也正是因為上海調控房價的主要壓力在郊區,眼下研究調控對策才變得如此迫切。

  10月上海土地首拍,同濟以23.1億競得松江區泗涇鎮宅地,樓板價20531元每平米,溢價率71%;青浦區商住地塊由新城控股以5.18億競得,樓板價16874元每平米,溢價率191%。

  導致樓板價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正是上海郊區土地的容積率偏低。以松江區地塊為例,容積率只有1.2,而在市區,這樣的地塊土地容積率至少會達到2.3甚至更高。

  但沒辦法,上海建設用地空間早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上海到2020年建設用地規劃總規模3226平方公里,而2014年底全市建設用地規模已突破3100平方公里,接近“天花板”。上海官方人士就坦言:“按以往建設速度測算,不到3年,建設用地就沒有增量空間了。”

  雖然,上海試圖通過盤活存量的工業用地來解決建設用地需求,但僅僅依靠盤活存量工業用地尚不足夠。

  提高郊區住宅用地的容積率,也許是可以快速增加住宅供給。但僅僅提高容積率一倍,就可以增加近一倍的住宅供給,這無疑有利於抑制房價。

  不僅如此,提高容積率,也有利於調整開發商的産品定位。目前由於容積率較低,開發商通常會開發中高端的別墅及洋房産品,多不願開發中小套型。但是在容積率提高後,中小戶型將成為開發主力戶型。

  在郊區供地容積率提高的基礎上,政府在擴大差別消費的稅收稅率,對大戶型的奢侈性住宅消費和開發,提出較高稅率;對普通住宅消費和開發,則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借此來調整住宅供給結構,讓更多滿足普通工薪階層需要的住宅流向市場。

  此外,上海也可以發展房價對衝的金融性産品,利用創新的金融産品,讓恐慌性的購買需求、投資性需求得到滿足。

  五六年前,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微網志]就提出應該建立房價對衝基金,以緩解市場上因為擔心房價漲産生的恐慌性購房。今年,碧桂園和平安合作,也預想通過上海項目的眾籌開發,讓普通購房者能有機會通過眾籌對抗高房價。

  上海可以和金融機構合作,以一部分正在實施舊改或者正在盤活的存量土地為標的,以部分土地出讓收益為收益,引入金融機構合作,發展相應金融産品,以作為地價和房價對衝工具,利用這部分資金加速舊改和存量工業用地,以迅速增加土地供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