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翅膀助力現代農業騰飛
- 發佈時間:2015-10-15 06:31:0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曹茸
“真沒想到增産這麼多!節肥節藥還增産,還是科技種糧潛力大。”秋收時節,種糧大戶們紛紛訴説著豐收的喜悅。我國糧食生産在“十一連增”的高起點上有望再獲豐收,農民收入在“十一連快”的好態勢上繼續保持較快增幅,農業農村經濟取得巨大成就,農業科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56%,為農業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根本靠科技進步。高點爬坡、高位護盤,需要高産高效的科技貢獻;突破技術瓶頸、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勁持久的科技動力。近年來,農業部通過卓有成效的努力,農業科技的翅膀越來越厚實有力,農業科技的引擎越來越強勁有效。
向上攀登,“頂天立地”成果提升國際競爭力
有人説,農業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要做到“頂天立地”,就是既要著眼長遠,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也要立足當下,堅持需求導向,避免科技經濟“兩張皮”。正是瞄準這一目標,我國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重大科研成果,為服務産業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種業方面,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種質資源“分子身份證”數據庫,獲得了一批抗蟲、抗除草劑、優質和高産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及重要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培育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一批具有應用前景的抗蟲、抗旱、抗除草劑等轉基因糧油作物新品係或組合;在農業災害防控方面,創新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發了禽流感、豬藍耳病等一批動物疫苗,保障了産業穩定發展;在農業資源環境方面,研發了農業節水增效、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技術,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保護了産地環境,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向下延伸,農業技術推廣進村入戶
從“線斷、網破、人散”到打通“最後一公里”,近年來農業部推動《農業技術推廣法》修訂並大力貫徹實施,加大“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政策落實力度,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取得新成效,步入健康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機構隊伍進一步健全,目前全國有農技人員58萬人,87%的農技人員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全國招聘特崗農技人員1.1萬名。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2/3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實行以縣為主管理的模式;“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的工作機制和“包村聯戶”的服務模式在全國普遍推行。服務水準進一步提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年推廣新品種27.8萬個次、新技術18.1萬個次,開展技術培訓58萬次,培訓3.5億人次,有效推進了農業科技快速進村、入戶、到田,為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持續提高單産水準提供了有力支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一步加快,建設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中心,啟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雲平臺,提升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和資訊化水準。
聯合協作,農業科研攻關呈現新格局
去年秋收時節,由袁隆平院士領銜攻關的超級稻實現了畝産超千公斤。在超級稻光榮與夢想的背後,眾多院士專家付出心血,五大稻區、六大協作組聯合作戰。超級稻的成功實踐再一次證明,組織聯合攻關是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取得農業科技突破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農業部重大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打破了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有效凝聚各方優勢力量,形成了強大合力。以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為載體,促進農科教、産學研深入合作,在水稻、生豬等50個農産品的産業技術領域,形成不同區域、不同學科專家聯合協作新格局。以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為平臺,啟動實施224項重大科技項目,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660余家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型企業、大專院校等創新機構參與項目,涉及全國近萬名(人次)科技人員,實現了跨部門、跨學科、跨區域的聯合協作。構建了水稻、麥類、大豆、棉花等以品種創新為主線的11個“縱向學科”;基因組學、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動物疫病等以共性技術創新為主線的19個“橫向學科”,形成了面向所有農業産區,囊括優勢農産品産業,覆蓋主要農業學科領域和優勢單位的一個縱橫交錯的農業科技平臺紐帶和創新網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