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3張名片:見證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 發佈時間:2015-10-13 13:02: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關村 大街:“3張名片”講述創業創新故事
什麼叫“轉型升級”“創新驅動”?走在中關村大街上,能夠找到最形象的答案。
上世紀80年代,北京海澱區的“白頤路”是知名的景觀大道,零散的幾家科技公司讓街區萌發創新之火;90年代,白頤路改名“中關村大街”,但讓更多人記住它的是“電子一條街”這張名片;如今,創業創新讓這條大街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資源高度聚集的“雙創大街”……
一條見證了中關村近30年變遷發展的街道,用“3張歷史性的名片”,講述著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如何順勢而為、引領潮流,助力創業創新的故事。
創業大街升級版亮相
在北京海澱區,中關村大街是一條貫穿南北,連接科技、教育、文化、商業等多重資源的大街。這兒的居民説,這條大街就是中關村的“窗口”。如今,這個外界認識“中國矽谷”的“窗口”換上了新裝。
在11日舉行的2015中關村創新創業季開幕式上,北京市海澱區宣佈,這條南起白石新橋,向北途經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圖書館等機構,穿過鼎好[微網志]、海龍等電子賣場區域,直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微網志]的長達7.2公里的街區,將轉型升級成為以服務創業創新為宗旨的新街區。
36座寫字樓、17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近70萬平方米辦公面積將以市場力量為主推動升級,匯聚科技金融、創業孵化等服務業態,並在資訊産業、大數據、智慧硬體領域建設産業集群。
“在全國創新創業熱潮中,如中關村核心區這樣大規模的聚集服務資源,推動城市街區、産業升級,以新模式服務創新創業,這在全國都屬於領先探索,意義重大。”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説。
這條街區也被認為是開街僅有一年多卻已名聲大噪的“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升級版。“在220多米長的創業大街上,已騰挪出的2萬多平方米的辦公空間早已駐滿孵化器、創業者,大量創新孵化器、服務業排隊等候進入。”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閻秀敏説。
“新的規劃將讓‘中關村大街’成為外界認識中關村創業創新成果的新窗口。”北京市海澱區代區長于軍説。
一條大街的“3張名片”
新的中關村大街亮相,正是中關村歷經時代變化、持續探索轉型、引領創新的最新成果。
上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陳春先在白頤路附近創辦了自己的科技公司。此後四通、方正、聯想等科技企業陸續匯聚,以電腦技術、銷售起家的科技企業自發聚集。
政策引導之下,這裡成為“北京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科技創新由此萌芽。
到了90年代,這條人們熟悉的“電子一條街”吸引更多商業元素聚集。1999年,海龍電腦城開幕,最高峰時一天接待顧客超5萬人次。
也是那年,賣場所在的白頤路改名為“中關村大街”,國務院要求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大街進入“中關村時代”。區域內新浪、搜狐、網易等網際網路企業起步,自主創新的熱情被引燃。
2013年冬天,鼎好、海龍、科貿等所在“電子一條街”開始轉型升級。與此同時,賣場向西行幾百米,車庫咖啡、3W咖啡成為新亮點:創業創新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中關村核心區再次提前佈局,以市場化手段騰挪空間,構建國內首條高度聚集資源的“創業大街”。在創業大街的帶動下,“創業中國中關村引領工程”正式啟動。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形容中關村是“在給全國創業做出表率、示範引領”。
從“電腦組裝、銷售”時期的白頤路,到創造新浪、搜狐、網易時代的中關村大街,再到創業創新大潮中的全新雙創大街,“3張名片”見證了從中國製造、銷售到中國創造,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轉變。這背後,政策的順勢而為與前瞻佈局必不可少。
中關村經驗:“讓市場主體發光”
中關村有什麼力量能吸引全國的創業者聚集?又何以引領創業創新熱潮?中關村經驗的關鍵又是什麼?
“讓市場主體發光,把創新的主動權留給企業,政府最多算是這場戲中的‘劇務’。”閻秀敏説,從“中關村創業大街”,到“科技金融一條街”,再到新的“中關村大街”規劃,多元主體的力量格外凸顯。
她介紹,例如在新的中關村大街改造上,市場主體的意願、既有産業稟賦十分關鍵,政策引導升級則是順勢而為。政府不唱主角,而是關注“軟環境”,比如現有支援雙創政策如何優化升級,創業成本過快上漲帶來哪些影響等。
“讓市場唱主角也是眾籌思維,最大化發揮各個市場主體的資源特長。”閻秀敏説,新的中關村大街上,科貿大廈將轉型網際網路教育,鼎好賣場專注技術轉移、技術交易,海龍將發展智慧硬體……資源特長構建出區域的新産業集群。
為進一步支援創業創新,政府的手將更多地出現在鼓勵、展示、示範、支撐等環節。首屆“中關村創新創業季”伴隨著中關村創業大街升級版一道亮相。這是個以服務“創客”為主旨搭建的固定展示平臺將長期落地中關村,為創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