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研達人”的個性成長

  • 發佈時間:2015-10-13 01: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燕燕 胡紅升

  “我算一個有想法的人。”這是第三軍醫大學心理學院范曉棠教授對自己的評價。

  41歲、長著一張娃娃臉的范教授看上去非常年輕。她的第一學歷院校是徐州醫學院。這所並不屬於頂尖的醫科院校,卻讓她在本科階段便收穫了攀登科研高峰的第一件利器——“超強的外語能力”。

  該院規定本科生除了公共外語的學習,還必須上滿兩年的醫學英語課程,同時硬性要求學習的還有拉丁語。考研時,范曉棠考入第三軍醫大學,從此穿上軍裝。碩士研究生階段,最大的收穫是“養成了科學的科研思維和良好的科研習慣”。

  我軍第一位留學英國的女博士、我國第一部《發育神經生物學》作者蔡文琴教授,是范曉棠的博士生導師。當初,正是蔡教授“苦口婆心”勸説范曉棠在“神經生物學”這條主路上,往“發育神經生物學”上轉個彎兒,“凡事不要看當前,要往遠處發展看。”

  “轉向”果真讓范曉棠看到了更美的風景,一直埋首“純理論”和“實驗室”的她,開始慢慢轉向應用與臨床。

  2006年2月,范曉棠被公派到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留學兩年。她的導師是瑞典科學院院士、瑞典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an-ke Gustafsson教授。

  在Jan-ke Gustafsson教授那裏,她體會到了“純粹科研”的真正意義。范曉棠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每發表出一篇論文,就告訴自己:一切已經過去,歸零,重新開始。也是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范曉棠獨立選題,獨立推動課題進展,形成了科研中“獨當一面”的能力。留學期間,她以第一作者在PNAS上發表研究論文3篇,合作者發表論文4篇。

  專注的態度讓范曉棠迅速成長——30歲評為副教授,35歲評為教授,36歲被評為“總後勤部科技新星”, 37歲獲得“軍隊優秀人才津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發表5分以上國外SCI論文20余篇,成為國內神經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青年佼佼者”。

  “做基礎的范曉棠要調到心理學院。”一時間,大家都議論紛紛。科研方向穩定、且在基礎研究領域已小有建樹的范曉棠居然要轉向到心理?的確讓人匪夷所思。

  原來,范曉棠並不是真正轉向到心理,而是和團隊一起,盯上了“自閉症”這個被當前醫學界公認為“發育相關疾病”的世界難題。

  “現在,對於‘自閉症’,世界上做得最多的,是患兒的康復工作,以物理療法為主。我們正在做的,是利用發育神經生物學知識,力爭在胎兒期就篩查出疾病,並根據神經發育規律,指導患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接受不同的治療。”范曉棠説。“此外,我們會加大與臨床的合作力度,根據神經發育規律,為各類嬰幼兒疾病患者提供康復治療建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