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育种家評價機制要強化正能量

  • 發佈時間:2015-10-12 07: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宋遜風

  近日,欣聞我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聞者無不為之振奮!但是,頗令人遺憾的是,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卻未獲通過,被稱為“三無科學家”:一無博士學位,二無留學經歷,三無院士頭銜。

  能獲世界科學界最高獎項,卻評不上院士,此事看似笑談,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院士評審機制的弊病。無獨有偶,在對育种家的評價方面也存在類似現象:時代楷模、“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研究員,曾于1999年、2011年先後兩次由山東省相關部門推薦參評中國工程院院士,最終也未能入圍。

  李登海研究員致力於高産攻關40餘年,率先提出並確立了我國緊湊型雜交玉米的育種方向,開創了中國玉米高産道路,破天荒地選育出五代90個緊湊型雜交玉米,七次創造我國夏玉米高産記錄、兩次創造世界夏玉米高産記錄。他育出的玉米種子種植面積曾佔全國總面積的1/3,創出了一畝地養活4.5人的奇跡,為國家增加社會效益1200多億元。今年7月,美國先鋒種子公司亞太區雜交玉米育種高級專家威爾遜稱李登海是當代“中國雜交玉米(緊湊型)第一人”。

  筆者認為,李登海在確立我國緊湊型雜交玉米高産育種方向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全國農業産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上的重大貢獻遠遠超越了院士的評審條件。

  莫忘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院士評審機制上,特別是工程院院士的評審,尤其應當遵循這個標準。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即或SCI論文發表得再多,也是空洞、無用的理論,絲毫無益於國家和人民。

  除此之外,在育种家的職稱評審方面也存在某些弊病。15年來,“鄭單958”玉米新品種以其高産、廣適、多抗、優質的優良特性為全國農業增産、農民增收,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該品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堵純信、張發林于2008年1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然而,堵純信僅是副研究員職稱,張發林僅僅是助理農藝師(初級)。原因均是由於“編制”所限,當地評審部門未予評為正高和中級。兩位育种家的職稱與其對國家的貢獻、獲得的國家大獎極不相稱。此種職稱評審,不僅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也不利於激勵和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就全國科研單位和種業界來看,能夠育出像“鄭單958”這樣的大品種、獲國家大獎的正高及中級職稱的育种家簡直鳳毛麟角。

  評審機制是否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僅關係到對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貢獻的評價問題,同時也有一個導向作用。究競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呢?

  日前,筆者連續參加了玉米育種和栽培的兩個學術研討會,聽取了全國著名專家、教授、學者及博士的學術論文報告,其中有相當一些研究者的論文並不是從農業生産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報告會上筆者問一位做報告的博士:“你所報告的論文與農業生産有什麼關係?起什麼作用?”博士無言以對。報告會後,筆者隨機問起幾位青年學者:“論文為什麼會脫離我國農業生産實際?”得到的回答是:評職稱、發論文使然。

  如此評審機制,像屠呦呦一樣為了祖國和人民甘於寂默、專心科研的科學家評不上院士也就不足為奇了。鋻於此,亟待改革評審機制,現已勢在必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