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示全球金融風險猶存 新興經濟體須維持信心
- 發佈時間:2015-10-09 09:59:0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日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秋季年會上發佈了最新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認為全球金融穩定性有下行態勢,並表示,如果各國政府和政策制定者不能正確地處理尚在增長的市場穩定性風險,那麼全球經濟可能陷入新一輪衰退。
報告認為,為了保證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各國政策制定者必須處理好新興市場的脆弱性、發達國家的危機遺産和全球市場緊張性這三重政策挑戰。
報告認為,在發達經濟體,金融穩定性已經得到改善,美聯儲正在準備提高美國利率水準,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目前也給歐元區國家帶來了信心,歐元區信貸條件得到改善。不過,由於全球環境的影響,新興經濟體的風險仍在上升,並有惡化可能。儘管不少新興經濟體提升了他們的政策框架,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更強,但是仍有一些國家面臨內部的不平衡、放慢的經濟增長和低迷的大宗商品價格的衝擊。在面對發達國家可能上調利率,存在潛在經濟下行風險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信貸增加也使其銀行體系承受更多的壓力。
報告模擬了新興經濟體當前的脆弱的金融體系因又一次信心衝擊或政策失誤而惡化的後果。報告警告稱,衝擊或許源自發達或新興市場,加上系統的脆弱性,可能引發一場全球資産市場紊亂,以及多個資産類別的市場流動性突然乾涸。在上述情況下,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支出增速將大幅放慢,導致2017年的世界産出較IMF預測的基準低2.4%。
發達國家也仍然面臨挑戰。在歐元區,處理數額巨大的不良貸款、實現銀行業聯盟,對於該地區實現金融穩定、減少經濟下行風險十分關鍵。在美國,美聯儲是否加息將使全球市場發生重要變化。
報告還表示,全球金融市場處於緊張之中。從最近市場的動蕩情景看,疲弱的市場流動性放大了市場衝擊力度,並成為波動和傳染源。長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寬鬆壓低了資産市場上的風險溢價。市場的潛在脆弱性,如低市場流動性在風險被重新定價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市場崩潰。投資基金的杠桿率也是放大市場衝擊的潛在風險。
IMF報告認為,這些挑戰呼籲政策制定者採取緊急行動來改進政策,並借此實現成功的金融條件和貨幣政策的正常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旦各國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對市場穩定風險應對不當,就會導致另一種向下的場景發生,全球市場動蕩最終會使經濟復蘇停頓。這兩種場景的區別十分明顯,到2017年會導致3%的全球GDP産出的差異。
報告認為,要實現有利的結果,需要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面對挑戰,提升政策組合來提高市場信心,增強經濟的彈性。
首先,主要的發達國家仍需保持貨幣政策的寬鬆性。歐元區和日本還將面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全球經濟仍存在更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美國應該等到通貨膨脹更為穩定的信號發出時再開始提高利率,並且應該以漸進的方式加息。歐元區的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僅僅依靠歐洲央行,而是必須努力完成建立銀行業聯盟的目標,使金融穩定能建立在更加穩固的基礎之上。解決歐元區銀行的壞賬問題,可以創造6000億歐元新的借貸能力,或相當於約3%的貸款。
其次,新興經濟體保持靈活性和維持信心十分關鍵。發達國家有可能提高利率水準,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有可能放慢,因此需要確保企業和銀行的抵禦能力,需要維持主權評級的投資級別。此外,改革承諾對維護政策信譽和有效性都十分關鍵。
此外,政策制定者需要保護資産市場的流動性,應該加強對流動性的監管避免資産市場降價出售的風險。政策制定者們還應該商定衍生産品杠桿率的全球統一的監管規則,使得監管者和投資者們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評估這些風險。
IMF金融穩定性負責人喬斯·維納爾斯表示,並非要到極端情況,才會産生糟糕的結果。風險溢價只需要進一步上升,新興市場中就會有企業違約,全球範圍內的風險偏好就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