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借勢發展,石拐區華麗轉身

  • 發佈時間:2015-10-09 07:31:2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鄭驚鴻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作為重要的原煤生産基地,曾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2011年確立生態立區科學發展戰略,以文化旅遊等新興産業為突破推動全區轉型升級,建立起跨區域跨部門的大旅遊産業體系,深度融合生態、旅遊、文化各個層面,打造文化旅遊休閒養老産業基地,助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裂變發展,成為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範區,自治區人居環境範例。

  轉型不是推倒重來一定要借勢發展

  “如何轉型發展,我們一直在苦苦摸索。”石拐區委書記雪松説,我們地處遊牧文化與農耕文明交匯的核心區域,藏、蒙、漢文化的碰撞與交匯融合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五當召這個厚重的文化饋贈,要正視其價值充分挖掘,石拐對於包頭,是一種生態的延伸、功能的延伸、文化的延伸。站在當代産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上,礦區老工業是不能忘卻的歷史,新型産業的高地,需要我們去佔領,“轉型不是推倒重來,一定要借勢發展。”

  石拐區班子成員再思考後,明確了“生態立區、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富民興區”發展定位,借勢重新構建石拐區的業態體系,充分發揮作為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和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的品牌、政策優勢,培育和壯大接續替代産業,實現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發展。在轉型4年間,石拐區改造傳統産業,著力培育新興産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推動文化旅遊産業。構建現代生態産業體系,實現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高效型轉變、由採掘資源業為主導向三次産業協調發展轉變,探索出了以生態文明建設促轉型升級、以轉型升級保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子。

  曾經在四個地區工作過的雪松,深有體會地對記者説:“頂層設計如果沒有做好,那所有的工作都只能是零星碎片,團隊的認同很重要,一起發力才能把經專家科學做出的規劃落在實處。”在日前參加2015高峰論壇的中國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邢晨聲等業界專家評價説,承接包頭生態休閒文化與工業文明的基地,石拐的重新定位和發展,絕不僅僅是旅遊文化産業本身的價值體現,而是提出一個國家話題和發展路徑。

  生態立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一種樹

  石拐區蒙語“喜桂圖”,意即有密林的地方,但歷經三百多年煤炭開採,山野草枯山禿,只要一颳風,就是漫天飛揚的黃沙。為此新一屆領導班子立志要還藍天白雲。石拐區區長張海峰説,我們的生態立區,不是簡單種樹,而是把生態理念貫穿于一二三産業、融入經濟社會全過程,用生態來統領地區産業發展,推動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最終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

  圍繞“生態立區”,石拐區不斷挖掘生態支撐效應。近年來,累計投資6億元,實施新(老)區、五當召等系列生態工程,森林覆蓋率已由8.9%上升到33%,成為全國綠化模範;累計投資1.2億元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完成治理面積10.2平方公里;投資1.78億元實施污染防治工程,年減排二氧化硫5000多噸、淘汰落後産能5.5萬噸;與中科院植物所合作開展抗旱植物篩選試驗,試種苗木209種,搶救保護白樺林、千年古松等原始森林資源,建設“菩提園、丁香谷、櫻桃灣、刺梅溝”等多彩通道。今年,投資2億元,進一步構建“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的人文生態系統,打造北疆亮麗風景。

  推進工業産業“生態”化,成立生態工業研究院,推動傳統工業向高附加值、集約化的綠色迴圈生態工業體系轉變;大力發展特種鋼、鎂係、鋁係、硅鋁係産業集群,著力打造多元素合金材料加工基地;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啟動實施煤電、光伏發電、煤矸石、煤層氣綜合利用、鋰電池等一批清潔能源産業項目,入園81家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全面實行圍欄禁牧圈養深耕産業鏈,建設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依託古順園、凱隆糧油等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牧民賣一隻羊從1000元增加到3000元。依託內蒙古這個全國首家大宗畜産品交易所,圍繞活畜、皮毛、肉類等綠色農畜産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産業,全區農牧民2014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0530元,增長11%,高於全市平均水準。

  把文化旅遊産業作為轉型發展的軟實力

  石拐300多年前緣煤而起,興旺的煤城催旺了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五當召,這個始建於1662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殿,至今依舊巍峨逶迤于陰山南麓大青山的群山間,接受著來自八方的朝拜。由乾隆御賜的廣覺寺以四種文字書寫端挂在每天喇嘛傳經解惑的洞闊爾獨殿內,鼎盛時期院內喇嘛有1200之眾,被譽為學問寺而與布達拉宮、塔爾寺齊名,至今保留1.5萬多尊各種佛像和2000多幅唐卡以及10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堪稱石拐區文化資源制高點,2001年五當召被冠以國家4A景區。

  雪松坦言,儘管五當召在歷史上是草原政教合一的文化中心,但對於全國而言其知名度還不是很高,“如何才能聚集、吸引人流?如果石拐區不能作為旅遊的目的地,那麼一切都是徒然的。單純的文化顯得蒼白,僅僅是旅遊又缺乏高度,讓獨有的文化能深入進而穿透遊客的內心,才能讓遊客駐足流連。”在與專家多次探討後,石拐區委決定,把文化旅遊産業作為轉型發展的軟實力,整合境內旅遊資源,與歷史、文化、生態的深度融合,傾力打造生態旅遊文化特色休閒産業基地,帶動全區轉型發展。

  以五當召為龍頭,充分挖掘其文化瑰寶和祈福聖地的旅遊價值,在尊重人文歷史和僧眾心理、突出召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加強景區開發建設,挖掘“學問寺”內涵,今年投入2.7億元,實施19項景區基礎設施工程,同時投資5600多萬元,在五當召周邊栽植苗木40萬株,目標是樹立世界級標桿,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文化研究、禪修體驗和祈福吉祥為一體的5A級旅遊景區。

  石拐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富強告訴記者,為加強軟實力,近年還開展了系列文化工程建設,編制叢書、出版系列旅遊紀念品、開展系列主題活動、開辦文化沙龍、興辦佛學院和博物館等文化工程全面展開,依託300年間各個時期的礦山工業遺存、舊址,高標準建設影視創作、藝術采風、情景體驗為一體的大青山文化創意影視基地,啟動“一帶一路”國際影視文化創意藝術節及北影-包頭國際影視文化創意産業園。到2017年形成以五當召為龍頭,低空域航空運動和文化創意影視基地為兩翼,礦山火車動態觀光旅遊走廊以及動漫體驗、“嬉戲谷”旅遊文化商業綜合體、花舞人間主題公園等為補充的生態旅遊文化基地,成為包頭城市後花園。

  魅力石拐,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僅僅今年五一小長假,就吸引了4萬遊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