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蠶絲古鎮 發展文化旅遊
- 發佈時間:2015-05-27 16:32:41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位於蘇州市最南端的吳江區震澤鎮地處吳頭越尾,別稱太湖,西接浙江南潯、北枕太湖,境內滬蘇浙高速、318國道和京杭運河支流長湖申線並行橫貫東西15公里。近幾年來,震澤鎮堅持“蠶絲古鎮、田園鄉村”發展定位,以文化創新促轉型,生態優先惠民生,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蠶絲之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商業名鎮等稱號。近日,記者就震澤鎮如何借絲發揮,做大蠶絲被産業,放大蠶絲文化效應,促進古鎮旅遊業,採訪了震澤鎮鎮長陳琦。
陳琦向記者介紹,震澤前唐開埠,南宋設鎮,清代設縣,積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目前,古鎮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3.5萬平方米,現存各級文保、文控單位6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處。方志上記載的“慈雲夕照”、“飛閣風帆”、“張墩懷古”、“普濟鐘聲”等8大景觀遺傳至今。震澤核心景區的寶塔街,全長368米,為晚清時期的商業中心,街區兩側現存大量清末民初的民居古建築,現在對外開放景點有11處。震澤歷代名人輩出,自南宋紹興四年至清光緒32年間,先後出過進士15人,舉人33人。被譽為“學究天人”的天文學家王錫闡、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施則敬、“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楊嘉墀、民國時期駐美大使施肇基、當代昆劇大師蔡正仁、王芳、籃壇名星姚明等都是震澤人。陳琦説,正由於震澤鎮有著豐厚的人文歷史,成功入選“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活動,將借申遺之機充分挖掘歷史內涵,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打響文化震澤品牌,促進古鎮的文化旅遊向縱深發展。
2014年,震澤鎮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1億元,同比增長5.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4億元,同比增長1.81%;工業開票銷售收入提高53.91%,服務業增加值提升76.2%;全鎮擁有上市公司1家(通鼎光電),規模以上企業106家,其中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企業7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工業企業30家;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65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2.68萬元。由於震澤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繁榮的經濟,使得古鎮的保護髮展更具動力。2009年至今,震澤在古鎮保護、環境改善與功能提升上,持續投入資金近3億元,進行景觀重塑、道路改造、業態升級。並以古鎮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加快景區內部建設,擴大對外宣傳推廣,引進震澤老工藝、特殊餐廳等商家入駐,美食體驗館不斷優化,推出遊客互動體驗區,豐富景區內涵。
陳琦説,在眾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以蠶絲文化為主線,串聯起古鎮文物古跡,震澤可能是唯一的。清代文人沈彤寫道:“四面湖光繞,中流塔影懸,頔塘西去路,蠶絲勝耕田”。上千年的“蠶絲文化”是震澤的發展優勢,也是震澤的立鎮之魂。纖細柔韌的蠶絲,搭建了震澤的經濟動脈。明清之際,震澤一畝桑田的收益抵得上十畝稻田。據記載,光緒6年,震澤一地出口生絲達5400余擔,佔全國生絲出口總量的1/15。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作為蠶桑重鎮和太湖繭絲的原産地,新絲路將為震澤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近年來,震澤鎮圍繞本土蠶絲文化特色,完善産業規劃,構建“一絲興三業,三産繞一絲”的發展思路。絲立方、太湖雪、山水絲綢、慈雲、輯裏為代表的絲綢生産企業是震澤鎮的5朵金花。震澤鎮現有中國馳名商標2件、江蘇省著名商標4件、江蘇名牌4個、蘇州名牌200多個。在近期結束的27屆中絲會上,“太湖雪”榮獲“中國十大絲綢品牌”,“慈雲”、“輯裏”、“山水絲綢”、“絲立方”、“絲之源”獲得“中國優秀絲綢創新品牌”榮譽。在土耳其舉辦的絲綢之路國際大會上,5家蘇州企業代表中國參加,而震澤就佔了3席,其中絲立方的真絲肖像畫成為“國禮”。震澤鎮在擁有近200家絲綢類企業的基礎上,形成養蠶→抽絲→生産→經營→服務的産業鏈,全年蠶絲被生産總量達300萬條,蠶絲床上用品100多萬套,在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設有專賣店,産品遠銷歐美、日韓、澳大利亞等地,連續3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全國市場佔有率超過三成,形成了年産值10億多元的蠶絲産業集群。
震澤古鎮蠶絲文化旅遊項目連續兩年列入國家“文化金融合作項目庫”,獲得中央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援,並列為省商務廳、文化廳重點扶持項目。陳琦告訴記者,今年2月28日,正式啟動了吳江絲綢文化創意産業園,該項目分一、二期和優質生態桑林三大板塊,總體工程佔地約140畝,總投資約10億元,將把震澤蠶絲産業打造成國家級文化産業集聚區。同時,開發以龍降橋村、齊心村為主的休閒鄉村遊,推進以“絲綢之旅震澤體驗”為主題的蠶絲文化體驗遊,將秀美的生態環境、高貴的蠶絲産業和珍稀的古鎮文物串連起來,推動“古鎮遊、鄉村遊、工業遊”融合發展,讓每一個來過震澤的人,都有一“絲”牽掛在震澤。
陳琦表示,震澤鎮共有500畝以上的生態湖泊11個,北麻漾、長漾等7個湖泊被列入《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震澤鎮將逐步推出並形成濕地保育區、有機農業區、濕地宣教區、文化休閒區、綜合服務區和濕地養生中心的“五區一心”格局;推進一萬畝高標準糧田、一萬畝優質桑地、一萬畝特色水産養殖、一萬畝生態林地的“四個一萬畝”農業工程,向國內外遊客充分展示江南“魚米之鄉”風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