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他把愛心融進蒙山沂水

  • 發佈時間:2015-10-08 05:52: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口地道的沂蒙山口音,一身半舊的中山裝,一雙沾著泥土的粗布鞋,他就是今年78歲的李振華老師。李振華紮根山東淄博沂源山區教書育人60余載,將一顆愛心融進蒙山沂水,融進老區人民的心中,為改變山區教育面貌傾盡了全力。

  18歲那年,身為南京師範大學學生的李振華,肩背鋪蓋、手提行李,志願來到了沂蒙老區偏僻閉塞的韓旺村支教。這裡的貧窮落後令李振華始料未及。村支書帶他來到由3間破廟改成的教室説:“這大石頭是課桌,小石頭是板凳。沒有表,你就看著日頭掌握時間;陰天時,一段麻稈燃盡就是一節課。”李振華在忐忑不安中開始了第一課,教室裏38名學生,最大的已是3個孩子的媽媽,最小的只有7歲。

  當時,沂源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的37個貧困縣之一,鄉親們靠吃糠咽菜度日,孩子們上學十分困難。面對這些物質和文化都極度貧乏的農民,李振華的心在劇烈顫動。家裏從南京給他捎來大米,他顆粒不留,分給最困難的學生家長;看到烈屬耿大娘手腳被蚊子叮咬得腫塊斑斑,他立即回到學校把自己的蚊帳扯下來,給大娘挂上;學生頭髮長,沒有錢理髮,他便自費買來理髮工具學著為學生理髮;他自製了28種教具,業餘時間翻山越嶺去孩子家裏補課。1955年,沂源縣其他學校初中的升學率為10%,而他教的應屆畢業生全部升入了中學,轟動了整個縣城。

  1982年秋,李振華到沂源縣城關二中任校長。這是一所被當地人稱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學校。“絕不能把‘次品’輸送到社會上!”面對108名總惹是生非、入學平均成績僅28.5分的特殊學生,李振華用心探索小目標分層推進法。經過3年的精雕細琢,最終,這些旁人眼裏沒有指望的後進生創造了畢業平均成績全縣第一、升學率達96%的“神話”。

  李振華初到沂源時,連續3年沒有回南京看望父母。不是他不孝順,而是回家的路途太遠,假期的時間太寶貴,他要給學生補課;不是他不想家,而是回家的車票太貴,來回要42元。那時他月工資21元,10元寄給父母,6元自己花,5元資助貧困學生。在李振華心裏,42元錢可以資助多少孩子上學啊!

  李振華關愛學生無微不至,對自己的兒女卻心存虧欠。有一年春節回南京探親,李振華帶回來7個鉛筆盒,正在上小學的女兒滿心歡喜,以為肯定會有自己的,沒想到,李振華最終都給了學生。父親病危時,李振華放心不下高考在即的農家子弟,忍痛安排同為高考生的兒子回家伺候老人。兒子哭了:“為什麼偏偏犧牲我?”李振華也掉下了眼淚:“那些農民的孩子苦讀多年,就指望著高考能改變命運。你爺爺做了一輩子教師,他會理解我的。”第五天,李振華收到了兒子“爺爺病故”的加急電報,他一下子哭暈在地。

  就這樣,李振華把根深深地紮在了蒙山沂水,年復一年,無怨無悔。為改變孩子們的命運,他失去了青梅竹馬的女朋友,放棄了回父母身邊工作的機會,婉言謝絕了省、市、縣選調提幹的好意,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學生身上。

  1997年,李振華退休了。“教育的貧困是一切貧困的根源!捐資助學、扶持貧困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李振華傾其所有,把半生僅存的1.5萬元積蓄和國務院特殊津貼,分成3份,分別捐獻給他工作過的3所學校。現在,3所中學的“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累計資金已達296萬元。幾年來,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款的人數已達6000多人次。基金會建立以來,先後資助貧困學生8000多名,獎勵優秀學生和教師2000余人次。

  李振華平日把省下來的錢留給大山裏的孩子們,對自己的兒女卻異常“吝嗇”。有一天,李振華把三個兒女叫到跟前,拿出3包東西:一部李振華個人事跡電視專題片,一本記錄李振華事跡的報告文學集,還有一份沂源縣委《關於開展向李振華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的文件,“我知道你們的日子也不寬裕,爸爸當年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今後遇到困難,有了委屈,就看看這幾樣東西吧”。孩子們流著眼淚,默默地接了過來。

  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著,書寫著一曲感天動地的奉獻者之歌,他曾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87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