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偽劣保健品製作“工藝”曝光不靠譜保健品“坑老”沒商量

  • 發佈時間:2015-10-01 09:0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潘福達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偽劣保健品製作“工藝”曝光 不靠譜保健品“坑老”沒商量

  本報記者 潘福達

  老年人辛苦一輩子賺的錢,卻可能被一些“黑洞”吸走。近日,一項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抓出了“真兇”——保健品消費、收藏品投資、高額借款、高息理財。其中,作為大爺大媽“心頭好”的保健品萬一不靠譜,就可能成為“賠了健康又折錢”的一枚定時炸彈。 在日前舉行的一場食藥安全科普展上,東城區食藥監工作人員解密了偽劣保健品的製作“工藝”。工作人員表示,保健食品的銷售應當在批准的經營地點開展,如消費者要維權,可以通過12331熱線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舉報。

  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日前對北京10000名老年人發起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使用過或正在使用保健品的有6801人,佔樣本總量的68.01%。其中,保健品由自己購買的有2711人,保健品由親友贈送的有1762人;而從保健品的購買渠道看,通過商場購買的有2304人,通過媒體廣告購買的有1751人,通過公司推銷購買的有1733人,通過網上購買的有726人。調查中發現,現在許多保健品企業採用會議、服務、體驗等行銷形式,使得與之配合的直銷也成為老年人選擇較多的購買方式之一。

  在一個食品安全的微信群中,不少網友紛紛向記者提及家裏父母關於保健品的“故事”:一些保健品企業經常搞聚餐、送禮品、做體驗、贈旅遊,還用拉家常的方式打“親情牌”。一名王姓網友無奈地説:“一個總賣我母親保健品的小夥甚至成了我媽的‘乾兒子’,但賣過幾次後就再也聯繫不上了。”

  一位曾做保健品銷售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保健品市場騙局“花招奇出”,“溫柔陷阱”是管用手段之一。“老年人非常關心健康,時間也相對充足,很容易成為重點推銷對象。”她表示,“噓寒問暖”“旅遊兜售”“現金返還”都是常用招數,大打“免費牌”“專家牌”“親情牌”早已是行業“標配”。有的廠商甚至直白地宣稱“都是營養成分反正也吃不壞”,攛掇老年人試一試。

  在日前舉行的這場食藥安全科普展上,東城區食藥監工作人員解密了偽劣保健品的製作“工藝”。一些保健品的顆粒、膠囊都是在露天的黑窩點製作而成,外包裝直接用紙殼印刷,生産日期、品類名稱由刻好的印章“搞定”,繁體字標注的生産廠家是一家香港公司,任何批文都在包裝上看不見。“多數網上販賣的保健品都選擇快遞寄送,不良商家會擔心顧客到府,對網購保健品一定要提高警惕”,工作人員指著一沓“銷售郵寄記錄”的厚本子説道。

  “保健品低成本、高利潤是致使違規商家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中國食品産業評論員朱丹蓬坦言,一些商家只要“忽悠”成功銷售幾個療程的保健品,就動輒收益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而一旦被查處,罰金也就幾萬元,這對違規企業無法産生威懾作用。“有的企業賺一筆就跑,改頭換面再做其他保健品。”在他看來,老齡化社會下,保健品市場還將更為看漲,日前國家對保健品加大監管力度,政策正在收緊,“保健品行業亂象叢生,行業監管體制完善亟需加速。”

  “保健食品應當取得批准文號,一般為‘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北京市食藥監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者選擇保健品時,要認清以下資訊:標簽應標明産品名稱、原料和輔料、功效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保健食品標誌、批准文號、生産企業、生産日期、保質期、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食用量與食用方法等資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