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互聯+專業,民營機構如何催開“産學研”之花?

  • 發佈時間:2015-09-28 03:31: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行動派

  □ 金婉霞本報記者 王 春

  奉賢,位於上海的最南端,一眼望去,除了廣袤的農田便是工廠林立的工業園區。

  區內,一家名為“上海高裕海綿製品有限公司”的企業成立十年卻只能生産低端海綿製品。想轉型,但卻苦於技術不足。

  成本增加、競爭加劇,傳統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能級提升在這片土地上焦灼、急切而艱難地進行著。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其他郊縣、以及周邊的余杭、太倉等地。

  怎麼樣才能幫它們一把?2013年,一家從奉賢走出的純民營産學研機構——114産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讓正經歷著轉型陣痛的中小企業們找到了他們的“技術紅娘”。

  “114”適時介入陷入技術荒的“高裕海綿”,為其提供産學研合作及後續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服務。2014年,高裕從“海綿製品”成功轉型“家居科技”,申請專利34個,其床墊、枕頭等製品大量出口歐美等國際市場,在全國擁有了100多家高端百貨專賣店。

  不是官辦、不拿財政支援、成立兩年全靠佣金自負盈虧,從對接、洽談到簽約總共僅有13人,卻在2014年促成産學研對接97項,開展産學研項目智慧財産權保護357項,實現服務收入212.42萬元,“114”是如何做到的?

  用民營的力量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進入行業之初,“114”的創立者史志東就把目光拋向了中小企業。

  “能不能幫忙開發個機器設備,減少人力?”“有沒有專家能提供技術升級?”曾任“奉賢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主任”的史志東坦言,中小企業要轉型發展,必須依託科技創新;中小企業與高校院所之間的壁壘必須打破。

  “政府做這個事情很難。”身為上海市優秀技術經紀人、上海市技術轉移協會副理事長的史志東對産學研已吃得很透,他説,傳統模式的産學研平臺,普遍存在著政府、學校之間對接資訊不流暢、週期長等問題,“量怎麼也做不大,整個行業沒有起來。”

  “我們就是要做這個事情。”隨著各方扶持、鼓勵政策的逐漸出臺,史志東跳出了體制,用民營的力量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取名114,寄託著他的希冀,“在産學研協同創新領域,找到114,就能找到方案。就像著名分類查詢號碼114一樣。”

  沒有額外收入,全靠收取佣金維生,以業績倒逼創新。史志東説,成立2年來,“114”不拿政府資助,以破釜沉舟、臥薪嘗膽的決絕硬逼自己去市場上謀生存。

  沒有同行經驗可以借鑒,就用“腳”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分佈奉賢的50個工業園區跑了30個,半年走遍387家企業,回應卻寥寥無幾。缺少公信力,是“114”成立之初“無法言説的傷”。“你們是來賺錢的,我憑什麼相信你?”史志東説,“科技服務機構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真功夫,把無形的服務有形化、有形的服務産品化、服務産品套餐化,真正解決客戶的需求。”如今,“114”已開發出全國首份産學研服務套餐,用服務在市場上説話,不做表面功夫。

  “傳統做産學研,企業往往需要經過高校、科技處、學院等層面最後才能找到專家,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114”則不斷思考著更接地氣的新服務模式,如果把中間冗余環節全部去掉呢?

  “我們的平臺,只有一個環,一頭是企業,一頭是專家。”點開名為“114産學研”的微信公眾號中,史志東向記者介紹,這裡既有“企業技術難題”這樣的需求貼,也有“上海XX大學科研團隊深入企業”這樣的行業新聞,幾乎每天更新,圖文閱讀量達40多萬次,部分轉發量高達6至7萬次。

  “讓高校老師在被窩裏就能搞産學研。”史志東解釋説,掃一眼微信,看到對口的技術需求即可與“114”直接微信聯繫,第二天就可以組織專家與企業見面,對接速度更快。

  “産學研的對接難點不在前期的資訊對接,而在後期的洽談協商。”史志東説,“一個專利,高校説值100萬,企業説10萬,怎麼協調?這可能需要長期的、反覆的、枯燥的溝通。”不僅作資訊樞紐,更是對接銜接點,走好“最後一公里”。來自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機械學院機械設計教研室主任張珂教授説:“114産學研通過微信對接更方便、靈活,在它的幫助下,我和企業的合作效果非常好。”合作2年多來,張珂一個人就已服務了4家企業,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業績”。

  “打造科技界的阿里巴巴”

  不久前,華為技術代表團拋來了合作“橄欖枝”;多家風投機構也慕名而來;靖江科協、余杭科技局、浙江省發展改革研究院等都成為“114”的常客……

  打造産學研第一合作品牌,沒有政策扶持,沒有特殊照顧,“114”的成功源自深厚的“內功”。

  “114”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産學研合作的八軸勢差理論”“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在儀器設備、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管理、知識積累、技術轉化能力八個軸向存在‘勢差’,一般而言,企業在資金、市場方面佔有優勢,學校在儀器設備、技術、人才、知識積累方面優於企業。”史志東解釋説,八個軸向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分別打分,形成8個差值,八個差值組合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最優方式,涵蓋技術轉讓模式、委託研究模式、人才聯合培養模式、聯合攻關模式、人才交流模式、共建科研基地模式、組建實體模式、産業技術聯盟模式。

  “前幾天,靖江科協又專程到訪‘114’,帶來了50多個企業技術需求。”史志東很是激動,“不少科技局都希望能夠引入‘114’的産學研服務新模式服務當地科技企業。”

  今年,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114”也在尋求新的發展突破口。“我們現有的産學研服務,缺乏幾位專家合作服務一家企業的環境和土壤,缺少幾家企業爭搶同一科技成果的‘交易平臺’。”史志東介紹説,今年,“114”研發了自己的手機客戶端——對接寶。“這是全國第一款專注于産學研的手機應用軟體。”據悉,平臺完全開放,企業可以直接在平臺上發佈技術需求,註冊專家線上接單,對接成功後,互相評分,“就像淘寶一樣,打造科技界的阿里巴巴。”

  通過“對接寶”,“114”打破以往“專家獨大”格局,實現競標模式,從而真正實現“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合作模式”。史志東介紹説,在“對接寶”上,一個技術難題可能會有多個專家同時選中,專家競標,企業則可以通過技術背景分析、以往合作案例的評價等多種方式選擇更合適自己的專家。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對接寶”查看專家最新的科研動態,競標專家,將技術價值最大化。

  成立在奉賢,而又不局限在奉賢,“114”旗下已聚集粉絲專家教授7798名,蓄水專家庫專家129783人,服務企業涵蓋奉賢、浦東、閔行、寶山、嘉定等上海各區縣,更遠觸及太倉、杭州等周邊城市。

  “以上海為龍頭,服務長三角,甚至北上南下。”史志東説,等到平臺成熟後,一個覆蓋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專家數據庫將是“114”最寶貴的資源,“現在平臺已著手設立虛擬産業技術研究院,未來還將向成果孵化園等服務模式延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