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增産糧滿倉
- 發佈時間:2015-09-25 07:30:5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婉婷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中秋將至,人盼團圓,糧待入倉。此時的龍江大地,一片金黃,空氣中瀰漫著稻穀成熟的清香。
“你們看看這玉米的長勢,今年我們肯定豐收了!”綏化市北林區農業局局長董思君因為高興嗓門變得很大,“增收的關鍵就在規模經營。因為面積大了,大水利、大科技、大農業、大合作才能派上用場。有些機械展開就有十幾米,不搞規模種植,沒法提高效率。”今年綏化市2/3的土地都是規模經營,這給了他增收的信心。
今年黑龍江遵循“穩糧增收調結構”的思路,積極指導農民轉變生産方式,將依靠增施化肥農藥提高土壤肥力,變為利用作物本身特性提高産量。北安市石泉鎮通河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厚繼有今年參與了“糧豆輪作”項目,種植了1萬畝大豆,每畝補貼150元。“倒茬之後的豆子,和原來的顏色、大小都不一樣,我預估能增産20%,有了補貼,還能增産,一舉兩得。”厚繼有説。
重産量,更重品質。位於松嫩平原腹地的海倫市,今年水稻種植面積由去年的78萬畝調整到80萬畝。“誰都知道東北大米好,我們的水稻更是供不應求,但不能隨意擴種。一定要符合水質條件好、有灌溉溝渠,附近沒有污染企業等幾個關鍵條件,確保綠色增産。”海倫市農業局局長郭聰健説。
黑龍江今年在全省69個縣市區實施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183個,建設了200多個農業科技創新整合與示範基地,調動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帶動種糧大戶學科技、用科技、促增産、保增收。
袁中林是海倫市共合鎮主力村的種糧大戶,他的5300畝玉米地屬於第三積溫帶,為了能種植更高産的玉米品種,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副主任才卓偉幫他搞起了試驗田。
“我這裡5000畝種的是常規品種,300畝種植了先正達408。”袁中林説。後者作為第二積溫帶的品種,要求積溫是2500度左右,溫度達不到怎麼辦?“我們通過覆膜的方式彌補溫度的不足,延長作物生育期,提高産量。”
才卓偉找來了玉米專用覆膜機,“可以一次性完成側深施肥、覆膜、打孔、播種、膜上覆土全套項目作業,機械化操作標準化程度高,苗齊苗壯。而且採用可降解膜,沒有污染。提高了積溫量,産量也至少增加10%。”才卓偉介紹説。
“前兩天測産,常規品種一畝1500斤左右,覆膜地一畝還能增産400斤,産量肯定比去年高。”袁中林説。
同時,這裡還採用了110釐米的大壟雙行栽培技術,株距保持在25釐米,每公頃株數就可以達到7.2萬株。“以前小壟只能種6萬株,現在擴壟增行,增加密度,簡簡單單地就增加了産量。科技的力量不服不行。”袁中林看著自家田裏又高又密的玉米稈,感慨地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