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大引擎”助力宿州農業轉型

  • 發佈時間:2015-09-25 07:30: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何雪峰本報記者楊丹丹

  近年來,安徽省宿州市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努力探索“各要素整合、三次産業聯動、政策有機配套”的路徑,逐步實現“農業經營産業化、農民收入多元化、從業人員專業化”的態勢。近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宿州市在推進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實行多領域、多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培育發展産業聯合體、智慧農業、迴圈農業,通過這“三大引擎”助力打造宿州現代農業升級版。産業聯合體:互惠共贏抱團發展

  按照傳統的經營模式單打獨鬥,農業經營主體難以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雙重考驗。宿州市創新主體經營模式,建立“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産業化聯合體(以下簡稱“産業聯合體”),把三大農業經營主體聯結成利益共同體和産業化鏈條,實現互惠共贏、抱團發展,提高整體競爭實力。

  在産業聯合體中,“三大主體”明確分工,通過簽訂生産服務合同、協議,確立各方的責權利,建立了合同契約式交易聯結機制。農業企業主要承擔農産品經行銷售、統一制定生産規劃和生産標準等職責,並以優惠的價格向家庭農場提供種苗及農業生産資料,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回收農産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上聯農業企業,下接家庭農場,起仲介紐帶作用,按照農業企業要求為家庭農場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家庭農場主要是按照農業企業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産,向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産品。“經過幾年來的實踐,現代農業産業聯合體三方共贏的優勢逐步顯現。”宿州市市長史翔説。

  淮河糧食産業化聯合體由淮河種業公司牽頭組建,現已吸納德傑、惠康、民豐等10家專業合作社及22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面積1.6萬畝,託管土地面積4萬畝,小麥良種繁殖面積4萬畝,帶動農戶達6500余戶,聯合體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在設施裝備方面,該聯合體建設了小麥田間“四情”監測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為糧食的增産豐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生産效益方面,2014年該聯合體小麥平均畝産580公斤,較全區平均單産高出60公斤;玉米平均單産660公斤,較全區平均水準高出120公斤。在農産品加工方面,投資400萬元,新建2000平方米鮮食玉米及種子貯存低溫庫和2000噸的鮮食玉米加工廠;引進玉米秸稈青貯飼料項目,年加工5000噸玉米秸稈。在科技示範方面,2014年聯合體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立了鮮食玉米育種實驗基地,並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玉米育種教學試驗基地。在新技術應用方面,與西班牙RAESA公司合作,建立2000畝的農業灌溉示範田,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設1000畝大豆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示範基地;投資500萬元建設集辦公、科研、展示、培訓于一體的聯合體綜合服務大樓。目前,淮河糧食産業化聯合體框架內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約1.2萬元。

  2012年9月,宿州市選擇16個産業聯合體開展試點,目前全市産業聯合體已發展到136個,覆蓋帶動農戶27.37萬戶,其中糧食産業聯合體36個,經營面積51.28萬畝,加入聯合體的農業企業39個,合作社122個,家庭農場306個。

  截至2015年6月,宿州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7.28萬畝,比2012年底的106.47萬畝增加188.6%。今年,宿州市産業聯合體的創新做法被安徽省委作為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寫入文件中在全省推廣。

  智慧農業:足不出戶增産增收

  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成果,坐在家中點點滑鼠,按按遙控器,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産,過去只有在科幻片中才有的場景,如今真實地出現在宿州市農村。這種新式的農業生産經營模式叫做“農業物聯網”,它的核心技術就是“智慧監控平臺”,能向田間地頭的農業設施遠端發號施令。農業生産場所通過植入電子智慧模組和安裝監控探頭等,實現與平臺的無縫對接。

  在宿州市雲計算産業園裏,記者見識了農業物聯網的“智慧監控平臺”。在一部巨大的電子顯示屏前,工作人員手持遙控器隨意切換畫面,田間地頭和養殖場的現場畫面清晰可見,畫面一角還顯示相應的農業數據。溫度、濕度、風速、墑情、二氧化碳濃度等實時數據構成了一幅農業生産的“雲圖”。“智慧監控平臺”還利用分析軟體對農業數據進行智慧化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及時向農業生産場所的電子智慧模組“發號施令”,將農業生産環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借助雲計算超強的“大數據管理”,農産品的生産、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可以實現全程定位、跟蹤、識別,做到對農産品品質的全程追溯。

  近年來,宿州市圍繞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各縣區、各部門順勢而為,按照《宿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全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中,也大力開展電子商務,積極推進龍頭企業與阿里巴巴、億讚普、中國網庫等知名電商合作,實現電商、網購、快遞融合發展。“今後,我們要加大農産品企業電子商務培訓力度,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電商産業園建設,擴大本地農副産品外銷。”宿州市副市長李朝暉説。

  安徽喵語小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全國小有名氣,它把徽派休閒食品、幹貨、農副産品等做得風生水起,從業人員雖只有50人,但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元以上。公司邀請各類電子貿易型公司、網商、網商服務商、文化創意公司入駐,並且整合阿里巴巴、淘寶網、拍拍網、趕集網等知名網路平台資源以及申通、圓通、順豐、韻達等知名物流快遞服務商資源,構建電子商務産業入駐平臺。通過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用、資訊技術平臺支撐、公共平臺服務和專業服務外包的模式,為每一個入駐商家發展提供立體服務,使商家能集中資源發展自身核心的業務,在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市場中佔據有利的競爭地位。“我們在未來將創造一個新型的農産品商業模式,打造産業鏈、電子商務産業集群、物流鏈一體化模式,直供終端顧客,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需求。”公司負責人説。

  為營造“全民觸網”的氛圍,近年來,宿州市各縣區建立了青年電商創業園。據統計,全市農業、商務、工青婦等舉辦各種類型的電子商務培訓班105期,培訓人員近萬人。全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開展電子商務達到500余家,年交易額超過100億元。宿州市東大木業、皖神面業、福香源食品等也都是重點骨幹電商企業。

  迴圈農業:高效環保內涵發展

  “如今發展農業迴圈經濟的涉農企業越來越多,在一些企業的生産、加工、治污等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成為下一環節的可用資源。”宿州市農委主任張明權説。近年來,宿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生態迴圈農業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皖北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農業發展道路。

  借力科技引領,提升迴圈農業的發展品質。通過大力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業科技入戶十百千工程”,宿州市建成了省、市級科普示範村近百個,培育科普示範點1300個,科普致富帶頭人1550人,科普示範戶4.5萬戶,科技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引進高新科技,堅持走産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實施“豐收計劃”“跨越計劃”,依託國家級科技示範園,大量引進國內外新品種、新技術,全市已有466個農産品獲得農業部有機産品、綠色食品和農業部省無公害農産品“三品一標”認證。引進競爭機制,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從市級農業産業化專項資金中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獎勵,鼓勵企業創一流技術、樹知名品牌,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産品的技術水準。

  依託資源優勢,構建迴圈農業的産業鏈條。宿州市立足生態養殖,走標準化之路,探索出了“糧-畜-沼-果”“豬-沼-菜”“豬-沼-果”等生産模式。全市已有8家部級養殖示範場,26家省級養殖示範場,11家部級蔬菜標準示範園,18家省級蔬菜標準示範園。立足品牌效應,走龍頭帶動之路。大力推行農産品品牌、名牌戰略,以優質綠色的農産品開拓市場,推動綠色産業發展。採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項目資金支援等方式,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通過全市435家國家級、省市級龍頭企業,7000多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帶動,現已形成一批品種對路、檔次高、無公害的産業精品,蔬菜及畜産品已走上港、澳、上海等地餐桌。

  採取模式創新,拓寬迴圈農業的發展領域。積極支援畜牧養殖小區、養殖大戶(場)建設沼氣池,綜合利用“三沼”,推廣“豬-沼-糧(菜、果、茶、藥)等立體種養模式,打造生態農業迴圈經濟産業鏈。大力推廣秸稈飼料,探索秸稈氣化和固化,促進清潔能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積極探索林、果、藥、蔬菜兼作新模式。在桃、梨、葡萄等果園內套種紅薯、花生、蔬菜、綠肥、大豆等農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宿州·帝元現代農業迴圈經濟産業示範園與中國農科院合作,以“生物質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農作物秸稈酶解利用,畜禽排泄物利用”為核心,結合宿州市城市發展,將“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再生利用”納入現代農業迴圈經濟産業化中,構建迴圈經濟産業鏈,促進“高品質、高效益、高産量,低排放、低消耗”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加快推進,農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難以為繼。宿州市堅持走以人為本、生態文明、和諧發展之路,推進生態迴圈農業經濟發展,有助於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