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中國製造2025” 須把握的三大問題

  • 發佈時間:2015-09-24 05:28:0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製造2025》發佈以來,各地熱情高漲,都打算在這場製造強國的持久戰中大幹一場。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很多地方對“中國製造2025”仍是一知半解、糊裏糊塗,缺少系統規劃,有的認為只要引進些“高大上”的製造業、上些新項目,就是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還有的甚至以為多重視點製造業,就是建造“製造強國”航母的主要推手了。

  認知是行動的先導。作為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至少有三個關鍵問題必須搞清楚、弄明白。

  第一是發展方向問題。方向問題十分重要。現在世界各國都在製造業上做文章,一些發達國家在三維列印、大數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領域已經取得不小突破;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佈局,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承接産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是與時間賽跑。方向若弄反了或者歪了,很可能南轅北轍,讓我們與機遇擦肩而過。

  “中國製造2025”的方向是什麼?當然不能是以勞動密集為特色的傳統産業。低勞動力成本曾是我國製造業的最大優勢,但如今正在成為過去時,我們的勞動力開始比一些新興國家金貴起來了。方向只有面向未來,才能引領未來。從世界工業和科技發展潮流來看,這個未來就是“智慧”。一方面,資訊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路化進步和整合式智慧化創新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三大根本動力,“智慧”代表著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我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資訊化順序發展,德國已經實現了工業1.0、2.0、3.0,正在向工業4.0邁進,而作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中國,實際上很多地方連2.0都還沒有完成,很多企業還是手工在做,很多笨重的活都是工人在做。如果我們抓不住這次機會,在別人進行工業4.0的時候,還在進行工業2.0,就很可能在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就算實現了工業化,也會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被遠遠甩在後頭。

  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戰略看,智慧製造同樣是其主流方向,無論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再工業戰略,均是如此。在美國,以GE為核心,思科、IBM、英特爾等60多家企業成立了工業網際網路聯盟,立足於全行業的資訊資源,試圖通過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提高設備安全性與可靠性,降低能耗、物耗與維護費用等,同時,減少生産過程中的人力勞動需求,提高生産過程中的柔性與智慧化水準。而德國工業4.0則是在德國高度發達的製造業、雄厚的工業軟硬體系統及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基礎上,著力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産品與服務的生産模式,實現一種智慧化的、社會化的生産模式。儘管美國更加注重數據和資訊的利用,德國更加注重自動化智慧化的生産過程,但兩者最終是殊途同歸,製造業最終會走向CPS即資訊物理系統。CPS並不是簡單的物聯網,與物聯網相比,CPS更強調數字世界對於物理世界的控制,本質就是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合二為一。也就是説,無論是工業網際網路還是工業4.0,最終都會推動生産過程的智慧化。

  把握“智慧”製造方向,就要清楚不是引進一套數控設備,就智慧了。比如,我們的機器人産業這些年發展很快,但同時要看到,機器人企業的關鍵零部件普遍依賴進口,技術儲備低,應用規模小,生産的機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指標上普遍低於國際品牌,大多數企業還只是限于組裝製造環節,生産出的很多機器人産品也仍是沒有“大腦”的機械手,距離“智慧”仍有相當大距離。

  第二是主體問題。在“中國製造2025”中,誰唱主角?政府起什麼作用?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現在一些地方仍是老思維,“運動員”“裁判員”雙肩挑,不僅承擔起本應承擔的引導、服務功能,而且直接參與具體行業企業的運營,這是很危險的。我國目前一些行業出現比較嚴重的産能過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政府和市場職能錯位有關。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方式,發展中國製造業要讓企業真正成為主體。對此,《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也就是説,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征程上,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市場主導,並不是政府就沒事做了。對一個前瞻性的産業,政府要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援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其中,資金引導和扶持十分必要。特別對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四基”要給予重點資金支援。“四基”即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産業技術基礎,其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和品質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産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通過各種財稅支援引導企業著力破解這些制約重點産業發展的瓶頸。

  第三是合理佈局問題。“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産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産業集群,在全球産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這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目標,也是各地方發展製造業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全國的製造業水準有整體上的提升,1.0、2.0要向4.0邁進。但同時也要看到,由於各地發展水準不同,人才結構、産業結構、資源結構和區位特徵不同,使得各地的製造業很難出現整齊劃一的發展。更要看到,無論是邊陲小鎮還是特大城市都開工機器人、大數據等項目,建設相同的産業園區,那很可能導致新一輪産業重復建設甚至産能過剩。因此,推進“中國製造2025”要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實行製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各地要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不能一哄而上;全國要編制更詳細的發展規劃,把有限的資金更多用在若干重點領域、重大工程上。(執筆:李 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