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國職教DNA融入我國血脈
- 發佈時間:2015-09-24 02:32:1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有媒體報道,我國首所中德合作“雙元制”大學落戶山東青島。同時,另有媒體報道江蘇太倉作為德資經濟高地,已建立一套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本土化模式,10多年來,先後為德資企業培養的技術工人超過3000名。那麼“雙元制”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制度?其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如何?又面臨著哪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趙志群教授。
“雙元制”一手拉著企業一手拽著學校
德國“雙元制”教育是一種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是一種典型的現代學徒制,是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元制”教育有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學校老師和企業實訓教師兩種類型的老師;政府經費和企業投入兩種資金來源,其核心是企業和學校的緊密合作。
“雙元制”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能充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使企業與學校、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事實證明,這種教育制度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生産高品質産品方面顯示了巨大的優勢。
走進位於江蘇太倉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培訓中心,不少學生正在德國專家“手把手”的指導下製作模具部件。多年來,該學院努力探索“雙元制”教育模式。為了讓學生適應自己的“雙重身份”,學院構建了“4—6輪換”的“定崗雙元”課程體系,即4周在學校學習,6周在培訓中心或企業崗位培訓。
“我現在就是‘半員工’的狀態”,在中德培訓中心學習的潘宥朋如是説。他既是健雄學院的大二學生,也是太倉德企舍弗勒的學徒,大學3年畢業後將成為舍弗勒的正式員工。在“定崗雙元”人才培養體系下,學生不但崗位匹配度高,更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考試合格後,學生不僅有健雄學院的畢業證書,還能獲得德國工商行會(AHK)的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由AHK總部授權,與德國境內證書有同等效力。
我國“雙元制”教育不容樂觀
我國對“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的探索始自上世紀80年代。自那時起,我國與德國多個機構合作,引進並實施了多個“雙元制”試點項目。然而,由於很多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文化的缺失,我國實行和推廣“雙元制”遇到了很多困難。據趙志群介紹,“八五”規劃國家重點教育科研課題“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促進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研究與實驗”得出結論認為,德國“雙元制”教育制度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長處,但是它並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一對一地引進。
“事實上,‘雙元制’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並不是很順利,國內很多自稱為‘雙元制’的項目中,很難找到‘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真正要素。”趙志群説,中德合作進行的“雙元制”教育項目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其發展模式很難大面積推廣,因為這些項目多是在教育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特殊政策支援下實現的。一旦特殊政策結束,這種在“準實驗”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雙元制”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還存在疑問。江蘇太倉在探索建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本土化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是建立在太倉擁有眾多德資企業的基礎之上,其人才培養模式也僅限于幾個特定專業。
先天不足制約 “雙元制”推廣
德國“雙元制”教育具有完善、統一、協調的法律體系,包括《聯邦職業教育法》《手工業條例》和各州教育法等多項法律法規。企業、學校、政府、行會等均發揮各自作用,共同保證“雙元制”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我國有關“雙元制”教育的一整套體制有嚴重缺失,造成了“雙元制”教育發展艱難。
趙志群認為,我國現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還不能完全適應“雙元制”教育的發展。“雙元制”教育要求學生一入學就在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幾乎同步的在學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實踐培訓和專業理論學習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但是,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均要求學生入學之後先在學校系統學習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之後再進行實踐,而這些“系統學習”的內容無法與企業實際需要結合。如果要滿足企業的要求,學校就要按照學徒成長的規律修改教學課程,這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獲得教育主管部門的同意,還是個未知數。不同教育制度下的教學設計和理念差異,導致我國無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實行“雙元制”教育。
其次,我國企業參與“雙元制”教育的積極性較低。“雙元制”教育以企業為主體。由於文化和發展水準等原因,德國企業很注重培養後備力量。而我國目前很多企業對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並不重視,這就給“雙元制”教學的應用和推廣造成了很大障礙。沒有企業的參與就無法實施“雙元制”教育。
另外,我國工業文化的欠缺也嚴重制約了“雙元制”教育的發展。德國之所以能夠以“雙元制”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與其特殊的工業文化密不可分。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工業,必須有相應的文化和社會認同,國家和社會任何時候都應尊重從事實踐工作的勞動者。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工業文化相對不發達,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不高,受社會尊重的程度也相對較低。
多措並舉促進“雙元制”發展
“雙元制”職業教育可能是當今世界最有效和高品質的職業教育模式,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但是我國目前還缺乏實行“雙元制”的一些必要條件。趙志群表示,應該考慮中國國情,但是也要在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努力為實行“雙元制”教育創造條件。他引用時任教育部顧問的德國專家依德的話説:“我們強調中國國情沒有錯,但是不能因為中國國情,在中國開數控機床的人就可以比德國的水準低。”
對於如何促進“雙元制”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趙志群認為,職業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雙元制”的特點和我國職業教育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現行體制機制中那些阻礙“雙元制”教育發展的部分。“雙元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職業教育的客觀規律,管理部門應當順應這種規律,對教育體制和政策做出適當改革。其次,要採取合理措施,讓企業從教育培訓過程中獲得利益,在得到所需人才的基礎上,也有經濟收益,從而提高企業參與教學培訓的積極性。為此,需要修改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內容,例如讓新生入學第一年就到企業參加實踐學習,在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同時,讓學生真正學會融入企業的“工作世界”。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按照工作任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同時,我們還應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技能人才的風尚,建立起對工業文明和“工匠”的敬畏感。
“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這非常正確。但是,目前職業教育缺乏足夠專業化的領導和引路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從宏觀政策和戰略決策方面都很正確。但是,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需要專業化的引導、指導和服務。現在很多實施層面的政策和措施專業性不足,未能尊重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這使得很多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趙志群説,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這只有掌握並遵循職業教育運作和發展的規律才能實現。
■相關連結
“雙元制”是提高核心競爭力關鍵
“雙元制”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支柱和核心,是德國強大的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源所在,是德國經濟發展的基石。數據表明,同樣實施“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瑞士其以創新力為代表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常年位居全球第一。瑞士學者在《為什麼我們這麼富?》一書中談到,瑞士之所以富有,是因為有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教育。高水準的職業教育培養了綜合素質更高的技能人才,在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同時,也創造和積累出更多的財富。
北京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趙志群指出,職業教育應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仍然脫節。儘管所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學歷層次在提高,但是品質仍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制約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為了讓我們的教育不再與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擦肩而過,需要職業教育與産業實踐更緊密地結合。這不僅要改善設施設備等硬體條件,更要探索更加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模式,“雙元制”無疑是這一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