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植根沃土的金種子
- 發佈時間:2015-09-23 05:55:5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金虎
編者按
本報6月11日刊發的人物通訊《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征服玉米王國最高峰》,在山東省引起強烈反響。人們紛紛向李登海學習,學習他銳意進取、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艱苦奮鬥、潛心鑽研的實幹精神,紮根實業、回報社會的奉獻精神。為了讓讀者了解更多的李登海事跡,本報記者進行了跟蹤採訪,請看報道。
種子,有著超乎想像的韌勁,能掀起壓在身上的石塊,在生命萌動之初就帶著永不言敗的鬥志;種子,有著令人嘆服的頑強,耐得住黑暗與寂寞的煎熬,曲曲折折地鑽到地面上擁抱太陽;種子,有著慷慨奉獻的無私,放棄了鳥語花香,把苦難的磨礪包裹成果實;種子,有著堅定的夢想,雖歷經風霜的洗禮,仍癡心不改報答滋養它的土地,只為那破土而出的綻放。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李登海,就是一粒這樣的種子。
從1972年開始,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李登海就立下趕超世界先進水準,為中國開創玉米高産道路的宏志。44年來,他進行了790多次高産地塊的高産攻關試驗,特別是利用緊湊型雜交玉米高産品種進行了38年的高産攻關,創造了我國夏玉米從700公斤至1400公斤的多項高産紀錄和世界紀錄,推動了我國雜交玉米由平展型向緊湊型的歷史性轉變,使緊湊型玉米育種成為我國雜交玉米育種的方向和主流,讓中國擁有了可以和世界強手對話的核心種植技術。目前,李登海育成的玉米累計推廣面積約12億多畝,為國家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200多億元,他成為我國玉米育種史上育種代數最多的一位育種專家。
“外國農民能幹成的,咱也能行!”
1972年春,一則“美國農民華萊士創出玉米畝産1250公斤紀錄”的消息讓擔任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目瞪口呆,而當時,他的祖祖輩輩都是在百公斤上下打轉轉。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玉米種植面積僅次於美國列世界第二,但單産卻排名世界30位之後。我國人多地少,用佔世界7%的耕地解決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已達到極限。
“俗話説,什麼種子什麼苗,什麼葫蘆什麼瓢。我國人多地少,通過培育高産良種提高單産,才是中國人養活自己的一條重要途徑。”李登海説,那一年,他給自己定下了一生的奮鬥目標:開創中國的玉米高産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準,讓中國人的飯碗裏盛滿中國的糧食。
“全國那麼多能人都啃不下這塊硬骨頭,咱這些莊稼漢能行?”屢試屢敗後,農科隊裏開始有人打“退堂鼓”。“哪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要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敢於攀登前人沒有攀登過的高峰,敢於創前人沒有創過的業績。外國農民能幹成的,咱也能行!我認準的事情,10頭牛也拉不回來。”李登海堅定地説。為補上缺乏基礎理論這一課,他見縫插針,經常把書刊裝在口袋裏。田間地頭,哪怕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也要翻開看上幾眼。一天夜裏,他竟捧著書本睡著了,不小心碰倒了煤油燈,點燃了枕頭、被子。幾年間,他學完了十幾種基礎理論書籍,寫下了20余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20多項有關育種、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實驗材料,終於打開了農業基礎理論的大門。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掖單2號”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創造了我國夏玉米畝産776.9公斤的新紀錄。1989年10月,“掖單13號”又創造了畝産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紀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使每畝土地從養活1個人,變成養活4.5個人,為解決我國人多地少需要提高單産的國家難題作出了貢獻。之後,多項紀錄屢屢被他自己打破。44年的高産攻關,他7次創造了我國夏玉米高産紀錄,兩次創造了世界夏玉米高産紀錄。
“種子就是登海的命”
熟悉李登海的人都知道,自打決心搞玉米高産攻關之後,他就變得有點“癡”了。
1975年夏末的一天,肆虐的狂風裹挾著暴雨從天而降,李登海光著膀子衝到雨中,拿起衣服、雨傘為剛授過粉的玉米遮風擋雨。風消雨停後,周圍的玉米東倒西歪,一片狼藉,唯獨李登海那1畝多玉米依然在傲然挺立著。李登海呆立在田間,忽然,他放聲大哭,而後又仰天大笑。出來看災情的鄉親見此情景,有的悄聲説:“登海這孩子,讓玉米給弄癡了。”
玉米就是李登海的魂。
1977年,李登海建立了土溫室,進行拖期播種和同早熟自交係測交的試驗。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眼瞅著就要大功告成,一天夜裏土溫室裏鑽進了一群老鼠,把套袋自交和雜交的玉米粒全部啃了個光。面對啃壞的玉米粒,李登海傷心欲絕。1984年,李登海被任命為縣科委副主任,他只在辦公室待了幾天就跑回了玉米地,“一天不鑽玉米地,感覺就像丟了魂”。
玉米就是李登海的命。
剛去海南育種的一年,種子剛剛冒芽,李登海外出歸來,看到老鄉的兩頭水牛把地裏的幼苗啃得精光。他兩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號啕大哭了半天。從此以後,李登海落下個病根,一聽見牛叫就頭疼欲裂。198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把李登海的高産田毀於一旦,他在報紙上以萬分痛苦的心情寫下了“肝裂心碎”4個大字。為了保護育種材料,每次從海南回來,他和妻子兩人從來不坐同一架飛機。“種子就是登海的命。”妻子張永慧説。
“我的小孫子已經8歲了,家裏是3代同堂;在高産玉米這個大家庭中,已經繁育了121代了,它們都是我生命的延續。”正是這一粒粒種子,讓李登海像玉米一樣紮根在大地,與國家血脈相連。李登海與共和國同齡,他把自己的生日放在國慶節這一天,“個人和國家相連,是一種最大的幸福”。
“人生能有幾回搏”
頭戴草帽、腳蹬膠鞋、身著工裝,每天清晨6點,身家過億的李登海都會出現在他的高産玉米試驗田裏。玉米葉親著他的臉,他一路用手撫摸著,發出“沙沙”的聲響。“你聽,他們在歌唱。”李登海的眉眼裏都是笑。
近來,由於連日的勞累,李登海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又加重了,他只好半蹲著查看玉米的長勢。
2013年,李登海辭去“登海種業”董事長一職。他在提交給獨立董事的《聲明》中説,這是“為了專心致力於公司的雜交玉米新品種研發創新和雜交玉米高産品種選育及高産栽培技術的攻關工作”。“我以前掌舵,現在來當螺旋槳,繼續推動育種事業的發展。”李登海淡定地説。
“這就是億萬富翁的兒子”。在寬大的育種室內,“登海種業”副總原紹剛指著正埋頭填寫基礎材料的李登海之子李旭華介紹道。與多數民營企業“子承父業”的接班方式不同,到目前為止,現為“登海種業”中級農藝師的李旭華並未擔任公司行政職務,而是一直跟著父親做科研育種工作。李登海告訴記者,“我經常跟兒子講,公司的錢是用於科研創新的,不是留給你的。你唯一需要繼承的,只有我的育種事業”。
“李登海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育種上。要想發大財,他有很多機會,比如做房地産,但他堅持一生只做這一件事。”原紹剛介紹説。
李登海經常説:“育種的成功率只有12萬分之一,老天爺一年只給我一次拼搏攻關的機會,我必須和時間賽跑,人生能有幾回搏?”由於氣候原因,在萊州一年只能生産一季玉米。為加快育種速度,從1978年冬天起,李登海遠赴海南,進行加代繁殖,一年繁育三季,硬是把自己的科研生命拉長了3倍。冬季的海南,是無數人的度假天堂,而在李登海眼裏,那裏就是塊玉米高産試驗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李登海的作息表中,只有育種時間,沒有北京時間,只有工作日,沒有節假日。由於長期蹲守在高溫高濕的玉米地裏,李登海患了嚴重的痔瘡,先後動過5次手術。為能重返摯愛的玉米田,他討來止血偏方:吞食蚯蚓,“只要能繼續工作,讓我吃什麼都行”。1991年7月,李登海腦橋部位突發腦血管梗塞,造成身體左側麻木偏癱。在住院期間,他天天掛念的仍然是家裏的玉米高産攻關田和幾萬份研究高産玉米品種選育的育種材料。
每年的除夕之夜,李登海總是拿出一本嶄新的日記本,在扉頁上工工整整地寫下馬克思的一段話:“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每當他的科研遭遇天災人禍的打擊後,他都要再背上一遍。心痛之餘,他總是咬著嘴唇,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玉米高産攻關幹下去,開創中國玉米高産道路的事業絕對不能停止!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他一個普通農民科學家,用自己的雙手,一步步拉近與世界最高水準的距離。
面對未來,李登海表示,他將設立登海種業創新基金和科學基金,獎勵為我國玉米育種作出突出貢獻的人。他同時提醒創新者:“理想與追求一定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這樣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回顧走過的歷程,他總結道:“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要為國家增加玉米産量。有生之年,我爭取再幹20年,要幹出60至80年的研發創新業績,等於再活一輩子,再為國家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000億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創新事業是無限的。像一粒種子一樣,植根共和國的沃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國家創新的事業中去,是我畢生的追求。育種難,但看到自己選育的品種大面積得到推廣,讓成千上萬的農戶因此增産增收,再苦也心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