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守護生命共同體

  • 發佈時間:2015-09-23 05:55: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巍巍太行,崢崢燕山,湯湯海河,古稱幽燕的京津冀地區,地緣相接、山河相連、空氣相通。幾十年來,由於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三地的大氣、水體、土壤、森林等得到建設和保護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要率先突破。本報採訪組奔赴京津冀10多個市縣調研後發現,三地協同發展,使大氣治理、水源地修復、植樹護綠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並不斷加速進行。

  大氣治理:主動作為 聯防聯控

  在單個城市進行污染防治的同時,京津冀區域性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行動,實現了從總體上降低、防治城市空氣污染

  “空氣不好,我們壓力很大。”本報採訪組到達河北廊坊的當天,又是一個霧霾天,廊坊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市裏確定了年內必須退出全國空氣品質“倒排前十”的目標,現在全市上下正鉚足勁治理大氣污染。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較為嚴重。在全國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排行中,京津冀地區長期有6至8個城市排名倒數前十,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的壓力可見一斑。

  治霾得對症下藥。根據環保部對部分城市大氣污染源的解析,機動車、工業生産、燃煤、揚塵等是大部分城市PM2.5主要污染來源,約佔85%至90%。其中,北京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佔到31.1%;石家莊是燃煤,佔到28.5%;天津則為揚塵,佔到30%。

  針對機動車污染問題,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副處長劉欣介紹説,北京去年淘汰老舊車47.6萬輛,實現減排揮發性有機物1.6噸。就在6月份,北京市環保局牽頭成立的全國首個區域性的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機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機動車排放控制協作小組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將開展機動車尾氣超標異地處罰等工作,並在整個區域推廣北京機動車治理的經驗。

  長期以來,河北産業結構偏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建材、化工、電力等産業是全省支柱産業,燃煤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嚴峻形勢下,河北忍痛向“吃飯産業”開刀。保定明確,今年取締轄區內不符合要求的煤炭經營場所,並加大力度推廣清潔能源,今年10月底前,建成投産15家潔凈型煤生産配送中心。2014年以來,廊坊開展了4次淘汰落後産能集中拆除行動、淘汰水泥産能1603萬噸、玻璃産能330萬重量箱,壓減煉鐵産能203萬噸、煉鋼産能72萬噸。

  在天津,北辰區委書記張盛如告訴記者,去年全區關停取締了231家偷排黑煙、偷放廢水、偷倒黑渣的污染企業,並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嫌疑人64人。寶坻區環保局副局長楊文勝介紹説,為了扭轉寶坻在天津空氣品質考核排名連續落後的局面,從今年3月份起組織開展了空氣污染治理“百日行動”,在當地電視臺、報紙等媒體給予公開曝光失責單位,對治污效果不明顯的5個單位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同時,制定實施網格化責任管理、違法企業黑名單等系列長效制度,實現用制度管人管事。一系列舉措,使得兩區的空氣品質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京津冀區域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大氣環境治理必須採取共同行動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在單個城市進行污染防治的同時,京津冀區域性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行動,實現了從總體上降低、防治城市空氣污染。

  7月31日上午10時,河北廊坊開發區熱力供應中心第一供熱站院內,隨著廊坊市副市長王曦一聲令下,一座45米高的煙囪轟然倒地。而鍋爐改造的費用就來自於北京支援廊坊的2.3億元資金。今年以來,京冀兩地“結對”治理大氣環境污染:由北京支援廊坊、保定兩地各2.3億元,用於淘汰小燃煤鍋爐和治理大鍋爐;兩市將在今年採暖季節來臨之前,削減燃煤使用77萬噸。

  北京廊坊“結對子”改造鍋爐,只是京津冀三地聯防聯控治理大氣的一個縮影。劉欣告訴記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已經覆蓋七省市及八部委,同時成立了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建立完善區域監測預警會商機制,積極研究區域應急聯動,並進一步完善區域資訊共用機制。

  多層次的京津冀區域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行動,讓三地的大氣污染治理獲得了一張喜人的“期中考試”成績單:環保部最新公佈的上半年全國環境品質狀況顯示,京津冀地區的空氣品質較上年同期有所好轉,天津、廊坊退出了“倒數前十”的行列。而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達到22.1%。

  水源保護:協同修復 生態補償

  生態涵養區立足好山好水的優勢,保護好生態,保護好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京津冀協同發展,保護好水資源,刻不容緩。

  于橋水庫是天津重要的水源地,引灤入津工程的清水在這裡調蓄後,將被運送至天津1400多萬市民的家中,因此于橋水庫也被天津市民形象地稱為“大水缸”。記者行走在於橋水庫庫區的夏莊子濕地,楊樹沙沙、荷香沁人。村民邊生是濕地的工作人員,他每天巡視上萬平方米的濕地,他告訴記者,“2年前,眼前這片濕地還都是村民的魚塘,經過修復治理才有了現在的蘆葦、荷花”。

  為了守護好庫區水源,確保天津市飲水安全,薊縣確定了庫區“南遷北管”的工作思路。“南遷”,將南岸臨水而居的500余戶村民整體遷入薊縣新城的川河灣安置社區;“北管”,將北岸庫區居民實施畜禽養殖技術改造,確保無污染零排放,實行警戒區全封閉,增強水體自凈功能。薊縣縣委書記景悅告訴記者:“薊縣立足好山好水的優勢,樹立大局意識,把生態保護好,努力營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

  除了于橋水庫,在北京重要水源地密雲水庫,在“華北水塔”承德,呵護清水的創新舉措層出不窮。

  今年4月,為期3年的密雲水庫流域退化林恢復與經營項目在北京密雲縣石城鎮石城村啟動,項目區分佈在密雲帽石溝、石城、史長峪3個村莊,總面積達280公頃。改造措施包括疏伐長勢不好的樹木,降低森林密度,補植鄉土闊葉樹,提高針闊混交林的比例。

  地處京津上風上水的河北承德,是灤河、潮河、遼河、大淩河的發源地,保護水源責任重大。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承德定位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我們做好生態造水、工程蓄水、多元節水、環保治水、産業興水‘五水’文章,讓承德‘華北水塔、京津氧吧’的金字招牌更加名副其實。”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説。

  水流緩緩而過,成群的鷗鷺在灘塗信步覓食,兩岸500米寬的綠化帶綠草如茵……潮白河是過境天津寶坻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京東第一大河。寶坻區林業局局長張振亭介紹説,潮白河天津寶坻區境內段去年獲批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城區段重點建設10公里濱河公園,城區段上游重點進行“退耕還濕,引水布景”,城區段下游重點進行水系水質保護建設。

  在對水庫、河流等重要水源地進行生態修復,植樹披綠,減少面源污染時,備受關注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各地進行探索和實踐。

  潮河是北京密雲水庫的主要水源,兩岸多年來以種植水稻為主,最高峰時水稻種植面積達12萬畝。為保證密雲水庫的水量和水質,2006年北京和河北簽署協議,在密雲水庫上游地區實行“稻改旱”工程,將高耗水的水稻改為玉米,涉及張家口的赤城、承德的豐寧灤平等地。為了彌補“稻改旱”給村民們造成的經濟損失,北京和河北建立了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2007年,補償標準是每畝450元,2008年提高到550元,北京每年補貼給張家口、承德6000萬元。

  為保護於橋水庫的水質,薊縣從2013年開始到2015年,利用3年的時間開展種植結構調整。其中,于橋水庫匯水流域計劃調減種糧田9300萬畝,並對相關農戶進行補貼。政府免費提供幼苗,補貼栽植費、管護費,天氣乾旱還免費補栽、免費澆水的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薊縣東龍金銀花合作社理事長孫宗説:“種金銀花今年1畝地就賣了2000元,最高的將近3000元。”

  植樹造綠:涵養生態 固沙建“屏”

  生態環境建設在京津冀地區快速推進,三地共同打造植綠工程,越來越多的林地“鑲嵌”在山巒、郊野、河湖、道路之間

  打開中國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北多個地市環繞京津,形成兩大直轄市的天然生態屏障。尤其是張家口、承德、保定、廊坊4市,毗鄰京津,其生態環境狀況對京津有著直接影響。

  承擔著“北拱”角色的張家口、承德兩市是京津冀的生態涵養區。7月31日,張家口聯合北京成功申辦2020年冬奧會,讓世人的目光聚焦這顆“塞外明珠”。張家口市森林覆蓋率從15年前的20.4%提高到36%。眼下,張家口市有了新目標:規劃到2020年實現森林面積2372萬畝,建立首都北大門生態屏障。承德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渾善達克和科爾沁兩大沙漠南侵京津的前沿。圍繞壩上防風固沙林區、北部水源涵養林區、中部水保經濟林區和南部經濟林區的功能分區,承德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京津水源林、退耕還林等工程建設,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嚴重等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集中實施造林攻堅工程。目前,承德市有林地面積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56.7%,“華北綠肺”正加速生長。

  “南護”首都的廊坊、保定兩市也列出了城市的綠化清單。廊坊提出建設“平原森林城市”目標,啟動“兩年攻堅戰、造林一百萬(畝)”工程,規劃到2015年底全市林木綠化率提高到33%以上,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保定市則規劃京保毗鄰區防護林帶、水源涵養林帶等8大綠化工程,推進京津保城市間生態過渡帶、環京津生態涵養保護支撐區建設。

  在津門大地,“美麗天津·一號工程”正火熱推進。

  北辰區是天津北大門,當地正在過境15公里的城鐵沿線建設寬度250米至800米的帶狀綠色公園走廊,項目完工後將與北辰郊野公園融為一體,形成城際公園綠帶、郊野公園、外環線綠地及城市公園構成的多層次京津雙城“綠飄帶”。

  徜徉在天津武清區綠博園,眼前的美景讓人在酷暑也感到心曠神怡。借著舉辦第三屆中國綠化博覽會的契機,武清區將下朱莊街南湖風景區栽種2萬餘株喬灌木、面積達5700畝,成為“城市綠肺”。

  生態環境建設在京津冀地區快速推進,三地的植綠工程早已不局限于單個城市。以京冀合作為例,多年來,兩地在林業建設合作上實施了生態水源林的建設、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林木有害生物聯防聯控等項目。截至2014年底,北京在張家口、承德兩市共出資4.85億元,完成造林綠化50萬畝。近日,北京市園林局對京津冀未來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介紹,讓我們對三地未來的生態改善充滿期待。

  ——打造京津冀國家公園環。為提高北京的環境承載能力,通過整合京津冀現有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構建環首都國家公園體系。

  ——連接京津冀濕地群。到2020年,使北京平原地區森林濕地與天津、廊坊、保定三市規劃建設的森林濕地有機連接,形成京津保地區大尺度綠色板塊和森林濕地群。

  ——互通京津冀綠色生態廊道。重點對貫穿全境並通向津冀的30余條交通幹線和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等4條重要水系進行綠化建設。在重要水系每側形成寬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綠化帶,建設1000至2000米寬的綠化控制範圍,構建平原生態廊道骨架。

  如今,行走在京津冀大地,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林地“鑲嵌”在山巒、郊野、河湖、道路之間。層層疊疊日益濃密的綠意,讓“綠屏相連、綠廊相通、綠環相繞、綠心相嵌”的區域多層次綠色屏障顯現雛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