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海德——點燃中美民間交往之火的使者

  • 發佈時間:2015-09-22 11: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曉晨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由中央電視臺、陜西廣播電視臺、國家衛計委、光明日報社等聯合攝製的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該電視劇改編自馬海德及其夫人蘇菲的傳奇經歷。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馬海德的夫人蘇菲近日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仍然十分驕傲的是:馬海德自1933年來到中國直至逝世,長期在中國生活和工作,是第一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外國人、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産黨的外國人、第一個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也是唯一一個經歷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四個中國革命歷史時期的外國人。馬海德是一位真正的國際主義戰士、優秀的中國共産黨黨員、傑出的民間外交家。他以自己豐富而獨特的經歷,在中國與美國和其他各國人民之間架設了一座相互了解和友誼的橋梁。

  蘇菲回顧説,馬海德1933年獲得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為考察中國當時流行的熱帶病來到上海。在上海期間,馬海德結識了宋慶齡女士和外國在華進步人士如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馬海德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並研究中國革命問題。他開辦的診所也常常成為共産黨地下工作人員聯絡和開會的地方。1936年,經宋慶齡女士介紹,馬海德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一起,離開上海,輾轉來到中國工農紅軍的臨時駐地保安。1937年2月,馬海德加入中國共産黨,正如他所説:“從此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一個客人置身於這場偉大的解放事業中,我感到極大的愉快。”

  在蘇菲看來,馬海德不僅投身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也積極為中國革命爭取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援而努力。除醫療工作外,馬海德在延安期間還曾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和新華通訊社顧問,積極參加外事和對外宣傳工作。1937年11月,他幫助新華社創立英文部,開始向國外播發英文消息。他還經常為當時中央出版的對外宣傳刊物《中國通訊》撰寫稿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馬海德曾接待過許多到延安訪問的外國記者、外交官、軍人,包括1944年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將軍派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他都能結合親身經歷熱情地向來訪者介紹解放區的情況,取得很好效果。1946年1月,北京成立了由共産黨、國民黨和美國三方代表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馬海德作為中共代表團的醫療顧問,參加了軍事調處執行部的活動,他和代表團的同事們一起揭露了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不久,他又作為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醫療顧問,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美國紅十字會的人員進行接觸,積極爭取對解放區的援助。

  馬海德和蘇菲的兒子周幼馬對記者回憶起馬海德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而嘔心瀝血,如數家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海德立即申請加入中國國籍,成為第一個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他多次應邀到美國和其他國家訪問,出席過許多國際會議,總是以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生動地宣傳新中國,為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做了大量工作。在周幼馬的眼裏,父親馬海德半個多世紀與中國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忘我獻身。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北京病逝,根據他本人的遺願,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中國的延河裏,還有一部分由他的國外親屬帶回美國家鄉。

  周幼馬説,父親馬海德愛中國,也愛美國,由衷盼望中美兩國人民有更多相互了解並能夠將這種感情傳遞給後代。這種真摯而又樸素的情感早已融化在馬海德的血液裏,並感染著每一個和他接觸的人。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馬海德一樣長期生活、紮根在中國土地上的外國友人們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中美兩國關係雖歷經波折卻有著深厚基礎,他們為中美兩國關係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被永遠銘記。

  周幼馬相信,中美兩國之間能不斷涌現出像父親馬海德這樣期盼中美友好,對中美兩國人民懷有真摯情感的人士。如此,那些中美關係深化發展存在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那些阻礙中美兩國人民永世友好的困難都將不值一提,中美兩國人民就會世代友好下去,中美兩國也一定會共同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陳曉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