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SOHO中國:被質疑的轉型

  • 發佈時間:2015-09-22 10:23: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代週報記者 胡天祥 發自深圳

  窮則思變,不變死,變尚有希望。

  9月11日,在加盟SOHO中國(00410.HK)僅一年後,林戰便辭去了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財務官(CFO)職務。這已經是SOHO中國自2007年上市九年以來離任的第四位首席財務官。

  這則人事變動公告,再次引發市場對SOHO中國轉型之路的擔憂。被董事長潘石屹寄予厚望的3Q業務盈利貢獻待考,加之正逢業績下滑之際,種種因素疊加,似乎給外界質疑增添不少可信度。

  轉型之路未見成效,“悔棋”還是繼續走下去?時代週報記者試圖聯繫SOHO中國詢問,負責集團媒體對接工作的俞女士稱可將採訪問題發送至公司郵箱,但至截稿前,記者未收到回復。

  財務隱憂

  9月11日,SOHO中國召開媒體發佈會,潘石屹跟媒體記者圍坐在一起,談起了公司轉型以來的表現,“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的租金收入就大幅度起來了。現在回頭看,3年前我們決策時,很多資訊並不清楚,但現在我們認為是非常對的” 。

  不過,在此之前,SOHO中國交出一份並不盡如人意的年中成績單。

  今年上半年,SOHO中國實現營業額約3.93億元,同比下降約92%,實現公司權益股東應佔核心純利約7200萬元,同比下降了約94%。其中,公司凈利潤約為1.35億元,同比下降了95%。

  財報公佈當日,SOHO的股價即下跌7.8%。這無疑給最近一直嘗試在網際網路領域有所建樹的潘石屹,迎頭潑了一盆冷水。

  對於業績下滑,SOHO中國解釋稱,主要原因是集團業務由“開發-銷售”轉型為“開發-持有”,從而導致物業銷售收入下降所致。而毛利潤的下降主要由於物業銷售收入下降導致的整體營業額下降。

  2012年8月,SOHO中國宣佈轉型,從散售轉向自持。不過轉型這步棋,在正式宣佈轉型的前兩年,SOHO中國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時代週報記者翻閱SOHO中國歷年年報,數據顯示,2010年,SOHO中國開始清退銷售人員,彼時,其銷售人員佔比15.27%,在2011年同期,佔比4.11%;在2012年末,其年報顯示,總僱員有2582人,其中北京和上海的銷售人員161人,佔比6.24%;在2013年的中期報告中,銷售和租賃人員僅佔比3%,物業公司僱員佔比69.46%。

  銷售金額上,2010年,SOHO中國的銷售額達到歷史最高的238億元,隨後的三年,銷售業績大幅下滑,2011年為109億元,2012年為94.68億元,2013年則下滑至46.87億元。

  眼下,潘石屹則用公司現金流和負債率的具體數據回應了各方質疑,“截至目前,SOHO中國凈負債率為25%,擁有近100億元的現金”。

  潘石屹説,投資者關心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負債率,第二個是現金流能不能支援住。

  歷年年報數據顯示,五年間,SOHO中國負債率雖遠低於同行水準,但也一直呈現上升的態勢。2010和2011年公司的凈負債率分別為-57%和-10%,2012年凈負債率轉正,為2.6%,2013年則猛增至17%,截至2014年年底,SOHO中國凈負債率上升為至19%。

  8月26日,標準普爾宣佈,將SOHO中國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由“BB+”下調至“BB”,展望負面。他們將SOHO中國財務風險的評估意見由“中等”調整為“很大”。

  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廖美珊表示:“由於SOHO中國向‘建設並持有’業務模式的過渡進程慢於此前的預期,因此該公司財務杠桿將在2015-2016年維持在高位。”

  上海得失

  在大步轉型過程中,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似乎正在向李嘉誠學習。

  年報顯示,2014年,SOHO中國沒有買入任何一個項目,反而大舉賣出套現。

  在上海市場難有起色的境況下,這家擁有現金最多的中國房地産公司拋售了位於上海的靜安廣場、海倫廣場、虹口SOHO三個項目後,套現近83億元。該舉動也引發了一場業界對其轉型遇阻的猜測。

  今年2月27日晚,金融街控股對外發佈公告稱,公司已同SOHO中國達成一項收購協議,將以52.32億元收購SOHO中國位於上海的兩個項目。

  有分析認為,SOHO中國出售上述項目的主要原因在於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以如今的成本,SOHO中國上述項目租金減去大樓維護和管理費用後,回報率可能不足5%。

  此前,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靜安項目的單位價格約為2.85萬元/平方米,而海倫廣場項目的單位價格約為1.82萬元/平方米。這場交易中,SOHO實際上並無從中獲利,只是加了點財務成本而已。

  易居(中國)控股公司執行總裁丁祖昱告訴時代週報記者,SOHO中國出售上海項目説明其上海戰略的失敗,“從2012年潘石屹提出SOHO不再散售,改為持有物業並出租開始,就標誌著SOHO銷售模式的潰敗。從2013年年底爆出SOHO要出售上海的3個項目,到現在成功地交易了兩個,又代表著SOHO上海戰略的全面調整”。

  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SOHO中國便開始大力開拓上海市場,從公司的數據來看,上海市場明顯是公司發展的重點區域。從在售項目以及在建的項目分佈來看,公司75%的項目位於上海市場(按建築面積)。

  但事與願違,一方面SOHO中國原先擅長的收購爛尾樓改造後再出售的模式發展進入瓶頸期,二是從北京到上海,SOHO中國面對的是不同的消費者和市場,公司沒有針對在上海市場推出有效的本土化産品和行銷措施,導致項目開發銷售的效果並不好。

  雖然此後,潘石屹公開表示,出售上海項目屬於“開門做生意,買進賣出很正常”,卻仍未消除市場上的各種疑慮。

  新盈利點?

  改變迫在眉睫。

  2015年2月,SOHO中國推出了一站式O2O共用辦公空間─SOHO 3Q。

  可以只租一張辦公桌或一間辦公室,租期少則一星期、多則幾月甚至幾年,提供免費WiFi、複印列印、會議室、咖啡等服務,這是SOHO 3Q倡導其O2O移動辦公的主要綱領。

  潘石屹承認,目前SOHO 3Q不賺錢,但他也表示,轉型SOHO 3Q已獲得初步成功,並表示會考慮將來把SOHO 3Q獨立上市。

  SOHO中國則在年報中稱,2015年會迅速擴張3Q業務,在今年年末前,SOHO中國計劃將SOHO3Q中心的數量增加至11個,擁有1.1萬個座位。

  然而,SOHO 3Q較低的出租率以及高昂的租金一直飽受詬病。種種因素疊加,為其日後獨立上市甚至能否成為SOHO中國轉型過程中新的盈利點,打上一個問號。

  “我可以保證北京望京SOHO和上海復興SOHO廣場出租率是百分之百。”對於上述項目,潘石屹顯得自信滿滿。

  時代週報記者查閱2015年SOHO中國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北京望京SOHO出租率為95%,而復興SOHO廣場出租率則為97%。不過,其光華路SOHOII項目的出租率僅為48%。其中辦公區域的出租率為38%。而上海淩空SOHO辦公區域出租率僅為39%,零售區域出租率僅50%。

  根據目前SOHO 3Q官網顯示,上海復興SOHO廣場的一個工位的價格為600元/人/周,獨立辦公室的價格為780元/人/周;北京望京SOHO一個工位和獨立辦公室的價格則分別為800元/人/周、1040元/人/周。

  “最開始我們推了一個定價,但是市場反應是有點貴,4月份我們就打了八折,”潘石屹如是道。SOHO的降價確有成效,望京SOHO出租率亦從去年年底的69%升至95%,復興SOHO廣場出租率則從去年年底64%升至97%。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則認為,SOHO 3Q 這種“常態化短租”的寫字樓産品,按照目前的價格,每平米單價折合後在18-30元/天,仍然高於正常商業寫字樓的每平米5-8元/天。

  與此同時,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創業空間項目紛紛入市,其中不僅包括毛大慶的優客工廠、王勝江的洪泰創新空間等同類産品,還有天使成長營的AC加速器等重度孵化空間産品。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告訴時代週報記者,SOHO 3Q從事的是寫字樓短租服務,這塊業務並非市場空白,在北京CBD區,不少服務性寫字樓從位置條件、商務環境以及提供的服務來比較,比SOHO 3Q都要略勝一籌。

  在丁祖昱看來,3Q模式雖然新穎,但具體前景則有待觀察。交銀國際證券則預計,新業務SOHO 3Q將對業績貢獻甚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